第三节 生命困顿的超越(1 / 1)

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走出生命困顿,享受真正的幸福生活。生命教育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二维四重性”,[13]并从人的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一步体认血缘的、人际的社会生命,特别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精神生命,使人努力丰富精神生活、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超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实质上是超越死亡,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念,达至向死而后生。

一、超越生活与生命的紧张

人生包括生命与生活两大方面。生命是人生的存在方面,指生命体的存活过程;生活是人生的感受方面,是人们当下此在的活动与感觉。人的生命作为有机体的存在,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条“流”。没有过去的生命,人们不可能有现在的生命;没有未来的生命,则已是一个死人。而人的生活作为有机体的感受,是当下此在的一个“点”;过去的生活感受已消失了,未来的生活感受还没有开始,所以,人们的生活必然是此在的。人的生活与生命虽然合一于人生,但两者的性质有着重大的区别,并且形成了相当紧张的关系。在现实的人生中,生命表现是内在的,而生活表现是外在的;生命求稳,生活求变;生命是有机体的成长,而生活则是各种人生滋味的总和。于是,人的生命与生活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内在紧张,两者经常发生矛盾、摩擦、不一致。

生活和生命的紧张使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要在生活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将生活的快乐与生命的成长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唤醒人们内在的生命力量,不让生命因困难挫折和不良习惯而损耗、退化;直面困难,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困难、克服困难、不断成长。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既重视生活问题,也关心生命问题;既解决人生问题,也超越死亡问题,获得更好的生与死的品质,应对生命困顿。大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生命中的心灵,常常自我对话、反思,常常问自己:“我们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哪些真、善、美的东西?”“人生究竟有何意义?有何价值?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吗?我们怎样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自己在生命的过程及生活的磨难中,在学习工作中,在人际沉浮里,始终能保持一种对人生更大价值与意义的追求。

要真正消解生活与生命之间的紧张关系,必须明白人生所需与所欲之间的不同。能够分清哪些是人生所需,哪些是人生所欲,让灵魂和理性牵引着我们的欲望,让人生所需指导着我们的欲望,我们就不会被贪欲牵着走。欲望在人生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许多哲学家认为欲望是一个坏东西,理由有二:一是虚幻。叔本华曾说,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二是恶,是人间一切坏事的根源,导致犯罪和战争。可是,生命充满了欲望,否定了欲望,也就否定了生命。有了灵魂和理性的引导,欲望就能推动人类发展。我们要克服的是贪欲,无止境的贪欲是消解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毒药。

从生命长河来看,凡是把自己所占有的世俗性的、外在的东西,包括权力、财产、名声等看得比精神价值更宝贵,并对之不肯舍弃的人,往往是由于割裂了生命与生活。其实,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太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如果从终极的意义上说,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身外际遇就可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则会贴得更紧,这种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际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是生命与生活的统一。

二、为时间打上人生的烙印

人们常常痛惜时光的有限,在时间永不止息的流淌中,我们的生命也在迅速地消逝。生活状态的新陈代谢与自然界一样,都是一去不复返的。生活的大智慧在于:在相同的物理时间(年龄)内,我们能否经历更多的生活事件、感受更美的生活滋味?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辉煌?也就是说,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年龄)内,使我们品尝到更多生活的甜蜜?如果达到了这样的状态,就可以说实现了人生时光的相对延长。

著名生死学家郑晓江教授提出“人生时光与物理时光不等式的原理”,来解释人生现象区别于自然现象。人生时光是物理时间(年龄)中加入了人的情感、心理与精神的因素,这样,在人的感觉与感受层面上,两者的长度是不等的。也就是说,人生时光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而物理时间(年龄)是客观不变的。所以,人生时光与物理时间(年龄)不同,是可伸可缩的,既可前瞻也能回溯。人生时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不同的人生努力面前,人们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人生时光;而物理时间(年龄)则只能一味前行,且几乎没有什么可操作性。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之处,就是人类可在精神世界中任意驰骋,人的精神能够超越肉体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与自然、过去与未来之中。在精神世界中,时间似乎已不是一维地均匀向前,它可回到过去,亦可跃向未来。对于具体个人而言,其拥有的物理时间(年龄)的量是一定的、无法变更的,但人们拥有的心理时间的量却是可变的,是可以有长有短的。所以,有着卓越人生智慧的人,在有限的物理时间(年龄)内,可以获得无穷的心理时间,从而大大提升人生品质;而不具备人生智慧者,其拥有的物理时间(年龄)是一定的,其拥有的心理时间也十分有限,这就造成了其低品质的人生。

由于人生时光与物理时光的不等,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完成不同的人生课题,分别以不同的努力去实现不同的人生目标。例如,童年及少年时期的主要人生课题是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学习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青壮年时期则是努力工作,获得收入,奠定社会地位;老年阶段则是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的阶段。

人生物理时光的有限性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更加努力,善用时间,不虚度光阴。甚至有时会觉察,时光就这样悄然流逝,而自己为亲人、他人、社会做得太少,需要努力。这种反思可以转化为人生的动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丰富。而人生时光的可塑性提醒我们,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努力,延长或增加我们的人生时间,得到更理想的人生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的活动,增加有益的、有价值的活动,这样,就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意义量,相应地,也就延长了人的生命时间。同时,让生活中充满“感恩”,也会让人生更加充实、有色彩和有意义。

【案例】

程浩的人生时光

“2013年感动中国”候选人程浩,虽然他的物理时光短暂,但是他的人生时光丰富,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程浩1993年出生后就没走过路,终生都被限制在**,但是他的精神世界驰骋无极。医生断言他活不过5岁,吃药、打针,病危通知成摞,他自嘲自己是“职业病人”。尽管如此,他还是怀着感恩之心,带着赤子情怀,抓紧一切时间,在精神世界漫游成长。他努力控制不听话的手自学电脑,每天坚持写日记、微博,阅读10万字,直到20岁去世。正如他短暂物理时光留给世界的巨大精神财富《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中所题: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他说:“也许,人们的坚持,往往不是因为相信未来,而是他们不想背叛过去。梦想如此,活着亦是如此——人间就是一条长长的大路,每个人都是一只背着重壳的蜗牛,壳里装着理想、誓言,以及所有关于过去的执念——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很少;半途而废的人,很多——也许我们无法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我们已经为活着付出了太多代价;也许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已经为梦想流下了太多的泪水。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绝不能回头。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14]他用生命宣言:“真正的牛,是困境中保持微笑。”程浩,用孱弱躯体为坚强代言!他以有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项巨大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所不能剥夺的。[15]

三、将自己融入生命共同体

人类借助宇宙飞船第一次在太空中全景式地反观地球的景观,引发了人类观念史上的一次飞跃:由所谓“蓝色救生艇”的生存意识导引出“地球村”的概念,又派生出“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每个人在全球化的时代,都要将“蓝色救生艇”上一名“乘客”的实存状态升华为“生命共同体”的人生观,学会与亲人、与他人、与社会和国家,以及所有的生命体和大自然同舟共济,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从根本上说,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之间本质上是相通的,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人类要过健康的生活,就必须从个人主义的泥淖中跳出来,一刻都不能忘“本”:生命的根源性意识。我们必须体认到,人类是地球这只“蓝色救生艇”中的乘客,人人都系于一体而不可分开。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而言,若发生一场大的灾难,我们都难以幸免。

在全球化时代,地球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与所有的生命体都息息相关,无人可置身事外。因此,“同舟共济”应该是21世纪人类的新人生观。我们不仅要分享一切现代化带来的进步、快乐和幸福,而且必须共同承受社会的灾难与痛苦。既然大家乘坐的是“同舟”,就必须放弃个人主义的生命观,真正转换成“共济”——互相关爱、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共谋幸福。

生命共同体的意蕴有三:一是从人类自然的生理性生命来看,人与人在生命本质上为“一”,故而整个人类在生命存在的意义上是一个“共同体”;二是从观念上看,既然人类自然生命是“一”,那么,人类的每一分子都应该努力突破个人主义的限制,在社会文化的层面沟通你、我、他,达到人生观、价值观上的“生命共同体”;三是指不唯人与人的生命为“一”,人与其他的生命体乃至整个宇宙的大生命皆为一体。由这样一种“生命共同体”的实在及观念出发,人们就可以学会与他人、与社会、与动植物、与整个大自然和谐相处,同舟共济,共存共荣。

生命共同体意识表现在人生实践中,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个人化的,但人们必须把个人化的生活普遍化,意识到既然自己追求感性的生活快乐,他人亦如此。所以,在追求自我感**的过程中,同情地理解他人的生活,在获得自己幸福生活的过程中亦促成他人获得幸福生活,甚至进一步做到放弃或部分约束自我的快感而能让他人获得更多的快感。其次,人们的生命各不相同,但人们须异中求同,看到人的生命在存在本质上是同构的,而且在生命发展上亦有共通性。在生命共同体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就会有更多的“同情的理解”。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轻视任何个体。同时,我们必须学会用爱心去经营生命,并用对亲人的态度去对待所有人的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要以感恩的心态对待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以乐观的心态欣赏生命,以谨慎的态度尊重生命。

【案例】

何玥的大生命[16]

2012年11月17日凌晨,何玥因患脑瘤晚期被确定为脑死亡。她父亲根据她生前的意愿,将她的肾脏和肝脏进行捐献。她的两个肾脏和一个肝脏分别被移植到了两名尿毒症患者和一名肝病患者体内,使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这个12岁的女孩被评为“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她的颁奖辞是:“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何玥以博大的心践行了生命共同体,她的肉体生命延续了其他人的生命,她的精神灵性生命使她得到永恒。

思考题

1.大学生生命困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生命意识?

3.大学生应该如何实现“精神断奶”?

4.大学生应该如何超越生活与生命之间的紧张?

5.生命共同体意识应该如何体现在人生实践中?

[1] 郑晓江:《生命与死亡》,8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吴琼、李润文:《清华副校长呼吁改进高校学风》,载《中国青年报》,2008-12-06。

[3] 满佳珣:《“奇才”周剑:游戏在高考与大学之间》,http://gb.cri.cn/8606/2006/11/05/[email protected],2006-11-02。

[4] [美]罗洛·梅:《爱与意志》,冯川译,25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5] 孙效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挑战、理念与策略》,载《“大学生命教育与灵性成长”会议会刊》,20页,2012。

[6]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是典型的“全人生命健康”观念。

[7] 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34~41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8] 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37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9] 何仁富,汪丽华:《生命教育的学理基础、核心价值及实践模式》,载《福建论坛》,2009(4)。

[10] [美]埃里希·弗洛姆:《恶的本性》,薛冬译,43页,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

[11] 黄瑜:《生命的沉思》,214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12] 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域中的生存伦理》,378~3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3] 郑晓江先生认为,人的生命包括生理性生命与人文性生命两个维度。其中人文性生命包括血缘性生命、社会性生命、超越性生命。这三重生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详见郑晓江:《论人类生命的二维性四重性——以自杀问题与人生意义问题为中心》,载《广东社会科学》,2012(1)。

[14] 程浩:《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98~99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5] 新浪新闻中心:《2013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物:程浩》,http://news.sina.com.cn/c/2013-11-27/143328826150.shtml,2013-11-27。

[16]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展播——何玥》,http://news.cntv.cn/2012/12/29/VIDE1356785464875584.shtml,201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