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生命群体。客观地说,大多数大学生人生目标坚定、学习积极性高、生活有序、茁壮成长,为未来做好了准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不知未来也不想未来,生命价值失落,生活处于迷惘之中。曾经的“天之骄子”们,顶着学业、就业、生活“三座大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命困顿现象。生命困顿,泛指我们在人生过程中遇到的生活挫折、生命痛苦和人生险境,这可能使我们的生活一团糟,生命无从舒展地健康成长,人生也一事无成,甚至于惹祸遭殃、中断生命。[1]大学生的生命困顿在学业、生活、人际以及精神等多方面都有呈现。
一、学业上的无目标性
现代中国大学教育主要是科学性知识教育,而缺乏人文性生命教育。在这种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中,大学生难以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学习成了纯粹外在性的要求,而不是成就自己生命的内在需求。因此,当“上大学”这一外在目标变成现实后,大学生也就丧失了学业上的目标。
大学生本来应该以学业为主,但学校中的学习似乎无法安顿其身心。据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介绍,清华大学学工部曾做过一次学风检查,有一门课,选课的学生至少有40人,但3次检查,每次上课的人数都比上一次少,最差的一次打上课铃的时候只来了五六个学生,最终教室里也只坐着20个学生。“不管是精品课还是其他课,也就70%的上座率,和课程的好坏无关。”[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大学生们认为,这些课不符合自己学习的功利目标。在上小学、中学时,学生们上课往往比较认真,因为每一门课都直接对应着升学考试,学习成绩的好坏关系到能否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能否考上好大学。而考入大学后,学生们的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态度仍然自动地发挥着作用。许多大学生发现:所上的课似乎并不能让自己成功找到工作,也不能让自己赚大钱;而且社会不公正的存在,使找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往往取决于背景与关系,既然如此,上课最好的选择就是睡觉。
由于学业上的这种功利性取向导致学业目标的丧失,大学生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缺少核心内容的状态。因此,许多大学生生命存在的状态便是“郁闷”,常常有特别憋屈、闹心的感觉,但又感到无可奈何,不知如何是好,无法发泄,陷入茫然、无所适从的状态。有的大学生常感到纠结、心情低落、心境烦乱,感觉样样不顺。大学生们的欲求很多,却无法实现,想要的东西没有,不想要的全来到,人生于是陷入混乱之中。
二、生活上的无方向感
当学业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丧失了其核心和主体地位后,大学生正在成长的心理便要寻求新的填充源。于是,网络游戏、无聊的社会交往,甚至吸毒等颓废的生活方式就成为大学生面临的更加严重的生命困顿。在一些大学生中,挂在嘴边的是无聊、郁闷、纠结、烦、崩溃、“杯具”(悲剧)等词汇;“网游”一族、“麻豆”一族等在校园中比比皆是;还有所谓“橡皮人”的出现:无神经、无痛感、无反应,既不接受批评亦不接受赞美,像“橡皮”一样生存。
【案例】
周剑的大学网络生活[3]
周剑,男,23岁,湖北黄冈罗田县人。从小学到高中,周剑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性格也比较活泼开朗,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因为沉溺于网络游戏,他四次考取名牌大学却三次被迫退学。第一次上大学后,周剑发现,大学里的很多课程都不在固定的教室里上,即使不去上课也没人知道。而且他逐渐发觉自己选择的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枯燥无味。正当周剑对不同于高中的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时,网吧里一款叫《暗黑》的网络游戏吸引了他,至此,网络就没有离开过他的生活。接下来的日子,周剑开始频频旷课。最疯狂的一次,他在网吧整整待了三天两夜。由于多次旷课,周剑被取消了考试资格。由于多门功课无法完成考试,他被退学回家。回家后,周剑又变成了几乎和大学里完全不同的人,在长达半年的备考时间里,他居然没有上过一次网。半年后,他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可是上大学后,他又开始陷入网络游戏,学业完全不顾,只能再次被退学回家。如此这般,三次被退学,四次考入重点大学。
周剑的个案有其特殊性,但他的经历也反映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周剑与大多数网络成瘾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智商很高,能够轻松地应对高考。他的痛苦来源于他无法发挥他的智力,无法实现自我的价值。对于像周剑这样的智商较高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逃避的痛苦是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的痛苦。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的矛盾的痛苦不是—种选择的痛苦,而是一种玉石俱焚的痛苦。当他们发现自我期望和社会期望是两条永远不能相交的平行线时,他们会选择逃避甚至放弃自我。
他们最简单、最直白的生活目标就是发挥他们超出常人的智力,所以他们会对大学生活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大学应该是科学的圣殿,把大学想象为他们心目中的乌托邦。当梦想中的大学生活和现实中的大学生活出现很大差距时,他们就陷入迷茫,失去了方向,逃避到虚拟的世界里实现虚假的自我。周剑的案例告诉我们,逃避永远无法逾越现实困境,虽然网络游戏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痛苦,但如果不迈出双脚向前走,即使智商再高也永远无法跨越现实生活的栅栏。
三、人际上的冷漠自私
冷漠其实是对抗内心焦虑的一种有效手段。冷漠反映出人们无法改变自己时,就扭曲自己;不能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能正视不幸与黑暗时,就通过麻木不仁来保护自己。人越麻木,面对现实的痛苦的症状就越轻。美国心理学家认为,爱与意志的匮乏是冷漠的内在原因。“冷漠是爱与意志的退缩,是一种‘无所谓’的表示,是一种参与性的悬隔。”[4]冷漠的本质是自我生命无力的表示,亦即缺乏情感、缺乏意志力、缺乏生命感受。尽管许多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世界寻求刺激,外表新潮时尚,其实这些活动只是顺应了他们自己的本能欲望。他们的内心冷漠孤独,一旦遇到挫折或不公正对待时,他们很容易一蹶不振,封闭自我。
由于冷漠自私,一些大学生常常割裂生活与生命,表现出对他人生命和自己生命的麻木,由此会导致暴力、伤害以及自我伤害等严重的生命困顿。
四、精神上的空虚无聊
现在,一些大学生由于缺失信仰而坠入功利主义和追求感官刺激的深渊。如果缺失信仰,必然缺少向上牵引的力量,结果只能向下坠落。
现在的大学生按照长辈的设计和期待,没有经历过艰苦奋斗,就已经过着富足的、有求必应的生活,这可能对其精神成长、人格健全并没有好处。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他们心理脆弱、认知单一,不懂得节制欲望,不擅长控制情绪,意志力薄弱,行为控制力弱,这些都容易使他们精神迷茫、失落、无助,并由此而引起空虚感和无意义感。这从当下大学生的个性化和身体化行为中可以略知一二。如大学生的各种恶搞行为,这些恶搞通过戏仿、拼贴、夸张等后现代手法对主流文化视为经典或权威的人物、事迹和艺术作品进行讽喻、解构、重组、颠覆,达到张扬个性、表达自我、嘲讽和娱乐的目的,其背后隐藏着对崇高的否认和精神的空虚无聊。当然,这些也可以达到一种情感宣泄的目的,但同时反映了其扭曲的审美观。另外,大学毕业季的“秀腿”“裸奔”、层出不穷的语言暴力现象,更说明大学生精神上的空虚。
当然,“意义问题的意涵要远比年轻人的虚无感更为深邃也更为复杂,而且很可能也没有简单的答案。”[5]确切地说,大学生只是没有看到,也不认真去寻求生命的意义。他们生命的精神层面被遮蔽,很容易表现出一挫就折,因生活之困而使生命停顿,甚至陷入网瘾、吸毒的泥潭不能自拔,直至自杀、杀人。自杀、杀人表面上是对生命的冷漠和冷酷,实质是由于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