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作为陌生人,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实际上,在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实践中,熟识的人始终只占极少数,大多数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人,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由陌生的他人所构成的社会海洋中。或者说,这些陌生的他人,就是我们由熟人关系构成的生命之树存在的土壤。
一、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在传统社会,由于生活空间的有限性和相对固定性,大多数人一辈子都生活在熟人社会之中。但是现在,中国正从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2010年年底,全国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已有20多个,其中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已达2000多万。社会学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
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我们一生都生活在陌生人的圈子里。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陌生人建筑我们的房子;陌生人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在收音机、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世界其他地方的新闻。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时,我们的生命便掌握在陌生人手中。如果我们生病住院,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清洗我们、护理我们、杀死我们或治愈我们。如果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
二、陌生人社会的人情陷阱
“陌生人社会”,是人员流动频繁、社会高度分工的必然趋势。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与此同时,陌生人社会前期,由于刚步入陌生人社会的紧张、焦虑和互不信任,又会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各地频频出现的老人摔倒没人扶的类似事件让人们感到心痛又困惑:人与人之间怎么可以如此冷漠?这种冷漠不是偶然的,而只是一种必然结果。因为在个体步入陌生人社会以前,我们早已习惯用戒备的眼神、怀疑的心态来对待陌生人。家长会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在家中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银行门口摆放着提示牌“不给陌生账户打款”;社区警务站贴着海报“陌生人搭讪别轻易理睬”……
在陌生人社会初期,多数人会本能地希望把必须要相处的“陌生人”变成“熟人”,因为“熟人信得过”“熟人好办事”。对偶然相遇的陌生人,则首先选择不信任。公共场合看紧自己的包,如果别人委托看包,多半会摇头。面对陌生人的求助,心里先犯嘀咕:“不会是陷阱吧?”看到小偷,犹豫是否要干预,担心过后被报复。而诸如“扶人者被诬陷为撞人者”“拾金不昧却被讨要更多的钱”等案例,更强化了“帮助人可能惹麻烦”的心理,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与此同时,互不信任又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认为这是让自己利益免受伤害的必要方式;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道德滑坡”。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见死不救”;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少出头。
三、陌生人社会的人情悖论
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生活于一个充斥着陌生人的世界。每一天、每个人身边,都遍布着形形色色的陌生人。陌生人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正是那些看似与己无关、实则触手可及的陌生人,给予我们某种共同志趣的吸引或是沟通的可能。陌生人的及时出现,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满足着人们的内心需要。
例如,某个夜幕降临的晚上,一个女子加班归来,满腹牢骚,委屈无处宣泄,遂坐上一部的士,恳请司机随意驾驶。一路上,女子大倒苦水,素不相识的司机俨然成了知己……巡行几个小时,钱花了不少,女子郁闷也得到了排解,心满意足地下车回家……
一位白领说:“生活中不可能总是充满阳光,我也常常感到疲倦、沉重、迷茫、伤心……一件小小的突发事件也会令敏感的自尊难以释怀,这时的我常冒出倾诉的念头,不是父母,不是朋友,而是倾诉给一个陌生人!”这番独白,真实代表了都市人面对生存压力的“亲陌”倾向。孤独、寂寞或情绪低落的时候,喜欢到网上聊天。想象每一个ID或闪亮的QQ头像后是怎样一个陌生的面孔,怎样一个躁动的灵魂。网上聊天的意义,在于你可以借此认识一些不同的灵魂,也可以在别人的影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童年的回忆、爱情的伤痛、生活的颤音、自由的呐喊,甚至于那些内心最隐秘的躁动……有些时候,影子才是灵魂的投影。透过影子,你会发现层层包裹下的人们也与你一样有着最率真的一面。
小磊是一名自由摄影人,“只爱陌生人”。他坦言喜欢向陌生人倾诉喜怒哀乐,热衷和陌生人分享生活的感受和故事。在他看来,爱陌生人比较容易,因为“不需要太多了解,不用太多束缚”,就像一场悄无声息的电影,可以随时喊停。因为相识的记录一片空白,故而不存在距离问题,更不用担心有一天对方会跳出来将自己的心事四处宣扬。而在熟悉的环境里,人总有些想说不敢说的念头闪过,担心伤害到什么人、得罪什么人,担心被泄密,长此以往,令人压抑。面对陌生人,交谈变得自由,所有的顾忌一扫而光,感情得到宣泄,就像负重前行的人得到了喘息和休憩。
发源于澳大利亚的“抱抱团”行动风靡全世界,这一行动号称传达一种“快餐式情感”,让每一个路人笑容绽开。参与此活动有几项原则:不透露真实姓名、不留联系方式、不借机跟人约会或发生任何关系。一个拥抱,仅此而已。褪去行为艺术的表象,“抱抱团”行为反映了都市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及对人际冷漠的介怀。而在国内,长沙、北京、西安、广州等城市也相继发起了由年轻人通过QQ群组织起来的“抱抱团”活动,其目的很单纯:通过拥抱陌生人,对人际冷漠说“不”。
人们何以一方面防备、害怕、不信任陌生人,另一方面又试图在陌生人那里寻找安全感呢?这种外在的行为纠结彰显了人们的一种独特内心,那就是,人的内心始终向往温暖。人们对温暖的向往,是对人性的一种自然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