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个体生理、心理的成熟,大学阶段是爱情之花盛开的季节。如何在欣赏爱情之花的同时结出爱情之果,取决于个体是否正确地理解爱情,是否具有爱的能力,能否控制恋爱生活中的局面。爱情不应该是被荷尔蒙冲昏头脑的结果,而是个体学习、成长的过程。
一、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对爱情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描述和歌颂。泰戈尔说,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伊萨科夫斯基说,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出的火花;别林斯基说,爱情是两个亲密的灵魂在一般生活方面,在忠实、善良、美的事物方面的和谐和默契。总之,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形式,是男女双方在交往中形成的彼此倾慕、相互爱悦、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深沉、持久、专一的真挚感情。
正确的爱情观能够告诉我们如何在谈情说爱的过程中,既保持清醒和理智,同时保持一份热情。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必须避免以下各种关于爱情的关系的混淆。
(一)爱与被爱的混淆
大多数人在谈恋爱时必然会考虑如下问题:如何使他(她)只爱我?如何使他(她)更爱我?如何使大家都爱我?而很少有人会考虑如下问题:我怎么才能真正地去爱他(她)?怎么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去关心他(她)?他(她)需要什么样的感情,我能不能提供?如何使自己变得豁达和大度?这就使得爱变成了一个被爱的问题。为了使别人更加喜欢自己,男同学追求富有、性感、权力、金钱;女同学追求美丽、身材、性感。认为喜欢自己的人越多,就越证明自己的魅力。其实不然,如果你需要不断证实自己的魅力,说明你自信;如果你需要对方不停地说爱你,说明你内心自卑。只有爱才能播种出爱,只有信任才能播种出信任,因此,只有给予才能播种出给予。给予比接受更让人觉得快乐,因为给予的人是富有的、丰富的、强大的,证明他有能力去爱、去给予。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当中提道:“贫穷是如此卑劣,它不仅使穷人遭受痛苦,而且还剥夺了穷人‘给予’的乐趣。”
(二)爱的对象与爱的能力的混淆
很多人认为爱情是种感觉,感觉对了就可以了,每个人爱的对象都不一样,爱情没法学习。大学生们中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唉!我的爱情怎么还不来啊?”他们总强调自己时刻准备好去爱,只是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但就算有一天找到爱的对象了,你又能对他爱多久,他又能对你爱多久?即使你对爱的热度有信心,那么对爱的持久度有信心吗?当两个人之间发生了爱情,却最终以分手结束,原因很明显,他们不缺乏爱的对象,而是缺乏爱的能力。其实我们很少会考虑如何经营、维护一份爱情,更不知如何去修复一段爱情。在爱情的漫长过程中,人难免会犯错,犯错后如何去修复彼此的关系,这就是一种爱的能力。
(三)**与爱情的混淆
**可以帮你点燃爱情的火炬,但是**不是爱情,它只是爱情的一部分,是爱情发生的前提。爱情关注的不仅是点燃爱的火炬,而且还关注爱情的火炬点燃之后如何对它进行维护。昙花一现式的爱情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最多算是**。如何把**延续,并维护成稳定的感情,如何相互扶持走完漫漫人生路,这才是爱情的关键。爱情在**之后一定会回归平淡,我们要做的是更用力地去经营、维护爱情,保护你爱的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一起成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性与爱的混淆
人们往往把“性”和“爱”这两个字合起来以“**”提出,在希腊哲学史上,很多问题也都是以灵与肉的关系为基础进行讨论的。这里把性和爱分开讲,并不代表着灵和肉的冲突。完整的爱情并不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也不是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唯性论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一定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精神的默契;二是肉体的融合,二者缺一不可。同时,二者也不是独立存在、自成体系的。精神的默契、在性格上的互相吸引,精神上的伙伴会给**加分;同时,性的介入也会给爱情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案例】
你了解你的爱情吗?
咨询师:“你好,请问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帮你解决吗?”
来访者:“老师,我不懂什么是爱情。我跟我男朋友在一起快两年了,打算毕业以后结婚,双方家长都见了,都挺满意的,可我现在突然犹豫了,我不知道我们之间是不是爱情。我包容他,理解他,照顾他,全心全意地对他好,这样就是爱情吗?可是对别人我也可以这样,我现在很矛盾,难道我这样的人,一辈子都没有爱情吗?那样真的很可悲。我这个人感觉来得快,去得也快。我该怎么办呢?”
思考:你如何看待来访者的爱情?你的爱情观是什么?你了解你的爱情吗?
二、爱情如何可能
在渴望、追求、享受爱情的过程中,人类爱情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平静如水,有的澎湃热烈;有的亲密无间,有的若即若离;有的天长地久,有的稍纵即逝。人们总是试图寻找其中隐藏的规律和奥秘,以开启爱情的幸福之门。
(一)爱情三原色
20世纪9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三因素理论,成为目前解释人类爱情最有影响力的观点。三因素理论认为人类的爱情虽然复杂多变,但基本成分都是三个。
(1)动机成分。爱情有其生理基础,由性驱力所致,也包括异性之间身体、容貌等特征彼此吸引。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必然有性的冲动和欲望,爱情以人的生理成熟为基础。
(2)情绪成分。爱情使人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幸福、快乐、痛苦、悲伤,情绪体验会有变化,有时**澎湃,像热恋中人;更多的时候,是爱情与亲情、友情的交融,使爱情看似平淡。
(3)认知成分。认知成分是爱情中的理智层面,是对情绪和动机的一种控制因素。爱情不仅伴随着情感体验,承诺、责任感更是爱情的重要成分。
斯滕伯格进一步将动机、情绪、认知三者分别称之为亲密、热情、承诺。亲密是以彼此的信任为基础的情感表现,热情则必然伴随有彼此间性的吸引,承诺是内化为个体心灵需求的一种责任和约定。以上三者是爱情的三原色,爱情的色彩之所以如此丰富,差异如此之大,完全在于个体所选择的原色的比例。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爱情色彩的调配师,调出的色彩或淡雅或灿烂,千姿百态,只需要自己评判和欣赏,当然也需要自己负责。
(二)身体魅力的匹配
所谓身体魅力,就是一个人的容貌和体形的魅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身体魅力高的人更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
不过,并不是所有身体魅力大的人都会成为自己的恋爱对象。在大多数情况下,虽然大家都向往与身体魅力大的异性谈恋爱,但一般情况下人们遇到身体魅力大的人时都会打退堂鼓,产生莫名的自卑感,没有勇气接近他们。大多数人会觉得,容貌太出众的人,自己配不上对方,如果开口的话,肯定会遭到拒绝。于是,大多数人宁愿找与自己身体魅力差不多的异性谈恋爱,心理学将这种心理称为“匹配假说”。
(三)行为模式的相似
很多电视剧中都会出现这样的镜头:一对陌生男女看中了同一款戒指,或者选中了同一款口味的蛋糕,聊天中发现对方和自己有许多共同的爱好,互相产生了好感,后来成为情侣。当人的价值观、金钱观、喜好等相似的时候,彼此就容易产生好感,会觉得安心,容易对其敞开心扉。这就是恋爱中的相似性因素。反之,兴趣爱好、行为模式相差很远的两个人很难发展恋情。美国心理学家调查发现,相似的深度比相似地方的多少更重要。比如一对情侣都喜欢看电视,但是各自喜欢的节目不同,他们最终也很难走进婚姻的殿堂。
如果对方比自己优秀,即自己对对方充满了崇拜的话,那么相似性的效果会增强,自己更容易喜欢上对方;如果两个人相似性比较多,在谈话中能够找到共同的乐趣,那么人的认知会达到一种非常协调的状态,如果这种状态能保持下去,互相之间也会产生好感。
(四)心理个性的喜好
性格经常会成为我们寻找恋爱对象时的一个重要因素。简言之,任何人都喜欢找一位性格好的异性作为自己的伴侣。可是,什么是好的性格呢?美国学者安德森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研究人们喜欢哪种性格,他准备了555个形容性格特征的词语,然后请100名大学生为这些词语评分,评分标准分成0~6七个等级。结果表明,得分较高的有“诚实”“正直”“善解人意”“忠实”“可以信赖”“理性”“可靠”“心胸宽广”等,而得分较低的有“情绪化”“暴躁”“爱撒谎”等。
在情侣分手的时候,我们会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你为什么要和我分手?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每个恋人都想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了解对方的心情,对两个人的恋爱是非常关键的。在恋爱开始的时候,了解对方是否喜欢自己也很重要。对于喜欢自己的人,人们会有一种容易喜欢上他(她)的倾向,这叫作“好感的回报性”,即接受了爱情,我们也想用爱情回报对方。
(五)存在状态的契合
当一位完美的异性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我们不一定会对他(她)产生兴趣,这与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有关。在兴奋状态下(比如心情很好的时候),人会有种想找个人谈恋爱的冲动。想找个人陪的心情称为“亲和欲求”,当人情绪不安的时候,亲和欲求就会高涨起来。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的朋友都开始谈恋爱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己也想找个人谈恋爱,这是同调行为的一种体现。当周围朋友中谈恋爱的人数逐渐增多时,人的同调行为会逐渐变成一种强迫观念,认为自己不谈恋爱不行。结果往往是个体降低了自己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标准,于是很容易就恋爱了。
三、爱情意味着什么
爱情是美好的,但它又处处是陷阱,因而关于它的话题久远而又悠长,令人无法回避。其实爱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和浪漫,不是一顿烛光晚餐那样简单,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发现爱情中的陷阱,解决爱情中的困惑。
(一)爱情作为一种生活
当两个原本不相识的人谈恋爱以后,他们的生活是交织在一起的,对生活的很多愿望、很多理解就会渗透到里面去,这样就会出现:
1.爱情的决定意味着生活的抉择
“我和我男朋友是在大学认识的,已经三年了。现在我们的感情很好,可是我妈妈很不支持我们交往,非要让我找个家庭条件好的。可是我真的喜欢他,他对我也很好,他将来的发展应该也不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当爱情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是遵从内心的指令还是向现实举起白旗?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很多。这也是生活的一种选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意味着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
2.爱情的问题意味着生活的问题
“我们最近老是吵架,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很凶,原来对毕业以后的生活很憧憬,现在真的很绝望,就算毕业以后真的到了一起,这样的感情又能维持多久呢?虽然他以前对我不错,但是这样痛苦的爱情不如没有爱情。我好几次下决心要分手了,但是真的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这个案例背后其实是恋爱双方在生活上出现问题了。当事人临近毕业,考研、找工作、未来的出路、未来的生活规划、在哪里工作等一系列未知事情让他们变得非常焦虑。而人在非常焦虑的时候,就会非常敏感,对亲近的人非常苛求,两个人互相攻击,形成恶性循环。这就导致案例中的主人公说到的绝望,这说明他们的亲密关系承受不了生活带来的压力。
3.爱情的困惑来自多元价值冲突
“她与她男友恋爱的时候,我和她小心谨慎地保持着距离,虽然都知道她实际上喜欢我胜过她男友,但是她男友是我的铁哥们,我不想破坏兄弟感情,即使知道他们在一起不开心,也只能保持这种暧昧的感情。直到有一天,她在倾诉了一肚子委屈后,扑到我的怀里痛哭流涕,我禁不住吻了她。现在,自责无时无刻不在噬咬着我的心,我该怎么办?”
这个案例反映出的是价值问题,个体看重什么。一方面,当事人觉得“朋友妻不可欺”,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去亲吻她;而另一方面,自己也很喜欢这个女孩,当她需要温暖的时候,自己也情不自禁地给她安慰。到底应该看重铁哥们的感情,还是看重自己的感情?他的困惑就是来自多元价值的冲突。
(二)爱情作为一种信念
爱情的信念是你怎么看待爱,怎么看待你爱的那个人,包括爱是什么、相爱是什么、真爱是什么、爱是否唯一等。从青春期开始,我们每个人兜里都揣着一种爱情信念,你看的电视剧、电影、小说、短文,都会涉及爱情的信念。“我的一个朋友,他先后有过很多的女朋友,每个都不超过3个月。他说他和每个女友恋爱的时间不长,但都很快乐,除了分手时。但分手的悲伤马上会被下一个女友的出现冲淡。我的室友只有一个女朋友,她在珠海,他常常很想念她,有时候很痛苦。他也想过分手再在身边找一个,可是他说,如果他不要她了,她会很痛苦的,他不想她那样。我认为第一个人做得不对,但为什么不对的却是快乐的呢?”
这个案例就涉及爱情的信念问题。你是对自己的快乐负责,还是对别人的快乐负责?有些人能做到对别人的快乐负责,“只要你好我怎么都行”;有些人则觉得“我快乐就行,你快不快乐不重要”。在学校里,不乏一些所谓的“爱情专家”,对“爱情”侃侃而谈,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经历过爱情,只是停留在爱情的信念层面。
(三)爱情作为一种体验
爱情中每个人都会有体验,有游戏般的挫折和考验,有小小的惊喜和甜蜜,有平淡、琐碎,也有郁闷、憋屈、纠结、迷惑等。这些都是爱情的体验,个中滋味唯有自己品尝。
“自从她总是和男生出去玩的时候,我就反感她了。是我先提出分手的,我说了分手她就说‘好啊’。当时我还不怎么在意,但回家后我就吃不下、睡不着,开始想她了,我好想没跟她提分手,其实等到失去后我才知道是什么感觉。我很失败吧?为什么我老是闷闷不乐?好像整个世界都黑暗了。有她在的时候,我的世界充满阳光,我真的很后悔先和她说分手,我什么时候才能开心一点,还能回到以前吗?”这就是一个人分手的体验。他把自己的这种体验说出来,就会变成感受、观念。但即使知道了他的感受、体验,我们依然无力帮他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个难题。
总之,爱情作为一种生活,作为一种信念,作为一种体验,它们相互交织。许多的爱情问题其实就是生活问题,爱情的选择就是生活的选择,爱情的困难是生活价值选择的困难。爱情作为一种信念,你相信了,就成了你的信念。经验决定信念,信念随着人的感情经历会发生着变化。当然,每个人的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信念、体验,这三者决定着我们的爱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