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亲情关系主要表现为家庭亲情关系。家庭中有三种基本关系:夫妇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孟子·滕文公上》曰:“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中国传统社会,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是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即所谓“五伦”。而家庭关系便占了“三伦”,可见其对中国人的生命与生活具有的根本意义。
一、作为亲情的夫妇之道
夫妇关系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因此不应属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情关系。但是,夫妇关系本身有一个从“情爱”到“恩爱”到“道义”再到“坚贞互信”的发展历程,而且夫妇关系诞育出父(母)子(女)关系,有真正的血缘关系产生。所以,夫妇之间的道义关系,是基于亲情的情义关系的重要内容。
作为亲情的夫妇之道,是作为爱情的夫妇关系的升华和超越。这种超越和升华的第一步便是夫妇“恩爱”的建立。尽管夫妇之间的男女之爱,最初或许纯粹出于男女的本能之爱。但是,基于人的自觉性,对夫妇之间彼此之“爱”的爱,超越了纯粹满足个体欲望的念头。即使从欲望满足本身而言,夫妇之间也可以将这种情欲上的相互满足视为对方的一种“施与”。
但是,从夫妇在生活上表现出来的彼此互助体恤的行为中,是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恩爱、恩义或恩情的存在的。比如,因为对爱的自觉,一个人在追求其本能欲望的满足时,就会有所顾忌而照顾对方的意愿;因为照顾对方,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心理有体贴与了解;有此体贴与了解,一个人就不会肆意追求自己本能欲望的满足,而是有所节制;有彼此间的体贴、了解与节制,加之人与人间自然存在的互助同情,夫妇之间便会有对对方的一种感恩意识。当这种感恩意识使得夫妇之间的“恩爱”得以建立时,对这种恩爱、恩义或恩情的自觉,即可以有承恩的真实感。顺着这种承恩的真实感,中国人称良好的夫妻关系为“恩爱夫妻”。“恩爱夫妻”这一称谓,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创造,它使得人们在夫妇之间的“爱”中,去发现隐藏于情欲之下的“恩”的存在。
夫妇恩爱关系的建立,是对原始而不自觉的感恩意识的自觉化,并由此而升华出对彼此的道义关系。体贴、了解、节制、同情、互助等,本身是一种道德活动,是一种善的表现,而感恩则是对对方的道德活动加以肯定、赏谢,并谋求予以报答的一种善的表现。在相互感恩的过程中,夫妇之间的情感得以累积,道义关系也得以加强。夫妇之间的这种道义关系,是由彼此不自觉的或自觉的道德活动的互相投映、互相促进所构成的。此种道义关系的意识,在相当程度上限制、规范作为夫妇的男女二人不应当随意分离,同时在具体的义务上夫妇有别,各尽本分。遵循这一道义,夫妇便不只是“恩爱夫妻”,也是“道义夫妻”。
二、作为亲情的父母之道
夫妇之道在本能之爱和精神之爱的双重作用下,出于种族绵延的本能,同时为了将彼此之间的爱情客观化为可见的象征,“夫妇”必然要生育子女而成为“父母”。由此,便有了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的表达,此即是“父母之道”。
由于夫妇之间不仅有性本能的相互吸引,更有精神性的爱情的存在,所以他们所生的子女,就不仅是他们性本能的“外在化”,同时是他们精神**情的“客观化”。从外在看,人类父母爱子女与其他生物的父母爱子女,似乎同源于生物的保种本能,但是,一般生物不能自觉到它的子女是它以外的另一个独立个体,而人类父母则完全自觉到子女是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个体生命。人类的这种自觉,引导并强化了自己爱子女的本能,甚至可以将这种爱强化到无限的程度。
人类父母为了子女而做出的自我牺牲,对于子女来说,便是恩德。因为人的自觉性可以无限强化对子女的爱,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恩赐与恩德几乎可以达到无限。
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不仅表现在为了子女能自我牺牲,还表现在对子女的尊重和尊敬。父母肯定子女有与自己一样的精神人格,所以,父母不再只是将子女看作自身生命的“外在化”,看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物质”分化成长出的“物质个体”(形象意义上所说的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而是看作与自己一样有独立精神人格的生命存在。凡是面对独立的存在,都可以使我们“收敛”自己而引发某种“敬意”。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中,必然包含对子女精神人格的尊重和敬意。
三、作为亲情的兄弟之道
兄弟姐妹之间,一方面,彼此都知道对方人格的独立;另一方面,彼此又都知道他们是同一父母所生。因此,兄弟之间的根本道义,是平等相敬、相互友爱。兄弟之间的友爱对自身的生命成长、精神成长以及对父母的关系都具有特别的价值。
子女和睦与否,会影响父母维持爱情的力量。如果兄弟姐妹之间真诚友爱,当不和的父母看见子女能够友爱,他们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他们之间的爱情如果未能持续一贯,便是一种罪过。由此,子女之间的和睦,可以成为增强父母维持他们爱情的力量。反之,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睦,父母发现子女之间纷争不已,也会感觉到他们自己生命的分裂,同时,会对他们过去持续夫妇爱情关系的一贯性产生一种无意义感。这种无意义感在相当程度上可削弱夫妇之间的爱情在未来的持续一贯。
父母寄情于子女,也会使父母的精神上升。就夫妇关系而言,最初是从本能欲望出发,结合为一个统一体。在夫妇这个统一体中,因为有本能欲望这个自然的根据,所以夫妇之间便是互相占有、互相把握,这便是“儿女私情”。在这种“儿女私情”中,表现出一种生命的黏合性与凝滞性。在夫妇关系的发展中,一方面,通过夫妇之间的道德自觉,逐渐将夫妇关系道义化;另一方面,通过将爱情客观化为子女,而寄情于子女。这两者共同作用,便能够逐渐突破夫妇间的“儿女私情”,解放彼此生命的黏滞,使夫妇的精神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