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处理问题,分清缓急(1 / 1)

【原文】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译文】

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但总是急于知道眼下应该做的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不爱的,但总是急于先爱德才兼备的贤人。尧、舜的聪明才智不能遍知所有事物,是因为他们急于去做眼下更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的人,是因为他们急于先爱德才兼备的贤人。有些人不实行三年的丧礼,却讲究缌麻、小功这类三五个月的丧礼;在尊长面前用餐,大吃大喝,却讲究不用牙齿咬断干肉这类小礼节,这就是不懂轻重缓急的表现。”

【孟子的大智慧】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主次之分,都有轻重缓急之分。俗话说:“丢了西瓜拣芝麻。”抓住了小的却失去了的,抓住了次要的却失去了主要的,因小失大,舍本逐未,这就叫做 “不知务”。凡事总有轻重缓急,因此,要抓住当前急切应办的事先做。

《孟子》一书在多个地方强调了类似的观点。例如,《告子》篇中,孟子说:“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不知类”,就是不知轻重,舍本逐末的意思。又比如,同样是《告子》篇中,孟子说:“先拉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即是,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他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企图。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了。这也是在说明分清主次轻重的必要性。

郑玄《诗谱序)说得好:“举一纲而万目张。”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了。而且,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要同时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全面开花是不可能的。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每一个时期有一件最主要的事情,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取得成效。

【孟子大智慧的解读】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每天被繁杂的事务弄得焦头烂额、头晕目眩,如堆满桌子的文件,一个接一个的电话,不断来访的客人,顾客的投诉抱怨……而一个高效率的人却能够从容地应对这一切。他们懂得如何把重要紧急的事放在第一位,如何授权给别人,如何减少干扰,如何集中注意力,利用好充沛的时间。他们有效地主持会议,训练自己快速而有效地阅读……因为他们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如何分清轻重缓急。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根本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成就感和快乐的工作项目及其他活动上。他们工作勤奋但却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要知道,当你正在为一些错误的事情而工作时,无论付出多少汗水都是白搭。

有一次,杰克要在客厅时里钉一幅画,请邻居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砸钉子,邻居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杰克遵从了邻居的意见,并让他帮着去找木块。

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邻居又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据子,还没有据两下,“不行,这锯子太钝了,”邻居说,“得磨一磨。”

他家有一把挫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又去校园边上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他又发现我那把生满锈的斧头实是不能用。他又找来磨刀石,可为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

当然了,那幅画最后还是杰克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下午再见邻居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金商店里往外架一台笨重的电据。

读到这个故事,我们也许会不禁失笑。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认为要做这好这一件事,必须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须得去做更前面的一件事。他们逆流而上,寻根探底,直至把那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样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起初,个别的人也许知道,然而一旦忙开了,还真的不知忙什么了。

遍布全美的都市服务公司创始人亨利·杜赫提说过,人有两种能力是千金难求的无价之宝:一是思考能力,二是分清事情的轻得缓急,并妥当处理的能力。

如果有一天卢浮宫突然起了大火,而当时的条件只允许从宫内众多艺术珍品中抢救出一件,请问:你会选择哪一件?

这个问题是巴黎一家杂志曾刊登过的一个竞答题目。在数以万计的读者来信中,一位年轻画家的答案被认为是最好的 选择离门最近的那一件。这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答案,因为卢浮宫内的收藏品每一件都是举世无双的瑰宝,所以与其浪费时间选择,不如抓紧时间抢救一件算一件。

在做事前,如果你确定了至少三种以上的目标,那么,最先要完成的不是最绚丽最诱人的那一个,而是离你最近的那一个。

想一想你设定目标的时候列的清单,你想要实现的目标也许非常多,但它们都是重要而有效的吗?如果你把这些都作为你现在要做的事,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你什么也得不到,正所谓“追两兔而一兔不可得”。

一个想成功的人,首先要知道的不是做事的细节,而是确定事情的大致方向与优先级。例如,应该先确认好哪些事项,才能开始进行后续的作业;哪些事情应该排在最后,以避免其他流程的变动而必须一再的重做;各项流程之间应如何协调与整合等等。

一个人每天要面对许多工作,它们有的互相牵连,有的互不相关;有的很重要,有的不太重要;有的急需处理,有的不太紧急。但哪一件事情都不能不做好。如何统筹安排好这些工作,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教授在给即将毕业的MBA班的学生上最后一次课。令学生们不解的是,讲台上放着一个大铁桶,旁边还有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

“我能教给你们的都教了,今天我们只做一个小小的测验。”教授把石块一一放进铁桶里。当铁桶里再也装不下任何一块石头时,教授停了下来。教授问大家:“现在铁桶里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是。”学生们回答。“真的吗?”教授问。随后,他不紧不慢地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一小桶碎石。他抓起一把碎石,放在已装满石块的铁桶表面,然后慢慢摇晃,然后又抓起一把碎石 不一会儿,这一小桶碎石全装进了铁桶里。

“现在铁桶里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教授又问。“还 可以吧。”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学生们开始变得谨慎了,事实上,他们并不能确信是不是还可以装下一些东西。

“没错!”教授一边说,一边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小桶细沙,倒在铁桶的表面。教授慢慢地摇晃铁桶,大约半分钟后,铁桶的表面就看不到细沙了。

“现在铁桶装满了吗?”“还 没有。”学生们虽然这样回答,但心里其实已经没底了。“没错!”教授看起来很兴奋。这一次,他从桌子底下拿出来的是一罐水。他慢慢地把水往铁桶里倒。

水罐里的水倒完了,教授抬起头来,微笑着问:“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

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它说明,你的日程表排得再满,你都能挤出时间做更多的事。”

“有点道理,但你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教授顿了顿,说,“它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首先把石块装进铁桶里,那么你就再也没有机会把石块装进铁桶里了,因为铁桶里早已装满了碎石、沙子和水。而当你先把石块装进去,铁桶里会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空间来装剩下的东西。所以,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你们必须分清楚什么是石块,什么是碎石、沙子和水,并且要总是把石块放在第一位。”

一个忘记最重要的事情的人,会成为琐事的奴隶。有人曾经说过:“智慧就是懂得该忽视什么东西的艺术。”人们要发挥自己的潜力,就要专注于自己有优势并一定会有回报的方面。当你不停地在自己有优势的方面努力时,这些优势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80/20法则。这个法则告诉人们:我们80%的收入来源于我们20%的工作。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浪费了80%的时间,或者没有对这80%的时间进行最充分的利用。

80/20法则表明:只有将那些剩余的80%行为中的一大部分也投入到创造收入的行为中的人,才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事实上,在每一项工作中都包括了一些关键性的任务,也就是最后决定了事情成败的关键行为,我们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这一部分上。让人感到吃惊的是,通常情况下,从事创造优异成绩的行为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难。因此,一个人的成功之处并非在于他做的事情是否异常艰巨,而是在于他将一些简单的事情做得非常出色。

【家长里短说孟子的大智慧】

现实生活中,工作勤奋却没有取得成就的人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中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分不清主次轻重。他们常常是拣了芝麻丢西瓜,虽然小事干得又多又好,却成效不大,因为那毕竟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真正重要的大事却常常被他们忽视,因为小事已经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