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以邻为壑,害人害己(1 / 1)

【原文】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译文】

白圭说:“我治水的方法比大禹的好多了。”

孟子说:“其实你才是错误的。大禹治水,是顺应水性来治理,所以他把四海当作蓄水的场所。现在,你却是把邻国当作蓄水的场所。倒流泛滥的水叫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人最讨厌的。你治水的方法是错误的。”

【孟子的大智慧】

众所周知,从方法上说,大禹治水顺应水性,重在疏导;白圭治水却高筑堤防,重在堵塞。从效果上说,大禹最终将水导入四海,而白圭却把水堵塞后流向邻国。导入四海造福人民而于人无害,流向邻国则是损人利己,仁者厌恶的行为。

所以孟子一再说:“你错了。”并不承认白圭治水有什么了不起,更不用说超过大禹了。

从白圭治水“以邻国为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以邻为壑”的现象,那可真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的了。比如说,一个普遍现象是,自己家里装修得非常豪华舒适,干净得一尘不染,但却把垃圾桶垃圾袋放在与邻居共用的楼道里;自己家里的花岗石地面或木地板或纯羊毛地毯要保持清洁,却把一家人乃至客人的臭鞋子都堆在门外楼道上摆展览,让上上下下的邻居都在鞋阵中捂鼻而行。这只是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生活小事,至于那商家之间的竞争,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政治斗争中的你死我活,“以邻为壑”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总而言之就是一种损人利己,嫁祸于人的行为。

当然,你知道“以邻为壑”,人家也同样知道“以邻为壑”,结果是人人都成了“邻”,成了“壑”,到时候,也就没有一处干净,没有一处不受灾害了。由此看来,“以邻为壑”的最终结果是害人害己。所以,还是收起这种“仁人所恶”的“以邻为壑”手段,“以邻为友”,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好。

【孟子大智慧的解读】

通过孟子的论述可以知道,以邻为壑的本意是将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这就是在告诉人们,做人做事不可自私自利。

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的本能,人在这个世界上,往往最爱的人就是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最先想到的是,我能得到什么?我会不会受到损失?其实,为自己考虑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分地只为自己着想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去牺牲别人的利益,那就是自私自利了,是极为不妥当的。

在一座很高很高的大山上住着一位神仙,有很多人想上山找神仙给他们愿望,因为神仙有求必应,但是这座山太高太徒了,没有人上过去。有一日,神仙在山顶看到山脚下有两个人基在上紧山,神仙想这两个人点样上来,如果这两个人上得来一定满足他们的愿望,这两个人在山脚下一步一步地向上爬,爬啊爬啊地向上爬,开头他们是自已爬的,但是他们爬啊爬啊就互相帮助一起向上爬,神仙看到这样互相帮助他们很受感动,他们爬了很长的时间,终于上山顶,神仙同他们说有什么愿望一定满足。

这两个人想了又想但不知道要什么愿望,神仙同他们说:“先讲的有一倍愿望,后讲的有两倍愿望。”他们其中一个年轻的说:“我年轻,让你先讲。”另一个人说:“我年长,让你先讲。”就这样两个人让来让去,他们都说让对方先讲。这两个人越说越大声,神仙见他们这样就说:“先讲的有一座金山,后讲的有两座金山。”但是他们都说让对方先讲,神仙说:“最后一次,如果不说就两个都不给了。”其中一个年轻的,见这样马上说:“我盲一只眼。”这个人马上盲了一只眼,另一个人立刻盲了两只眼。

这个故事便是告诉人们,做人不要自私自利。

为自己谋利并不是什么坏事,比方说你经常加班,一方面你是为公司做事,为社会做事,另外一方面你也是为了赚钱,满足需要。这个时候,一方面体现了你的敬业,一方面你也是在为自己谋利,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没什么不对。如果像有些品德高尚的人,他们帮助别人,不求任何回报,当然,这属于另一种境界了,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先人后已,让我们尊敬。

现在媒体上经常报道的贪官司污吏,那都是自私自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后果。他们利用职权之便,贪污公款,行贿受贿,为的是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他们得到的一切并非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来,他们拿走的是国家的钱、纳税人的钱,所以,他们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如果他们不是私心过重,怎么会白白地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呢?

这些人在损公肥私的时候,只是在物质上、权势上满足了自己,暂时得到了一点实惠,但他们付出的却是人格和灵魂的代价。他们失去了纯洁美好的良心,一生都得不到安宁。

自私者的算计到头来终将是一场空。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那个故事所讲述的道理连幼儿园的小孩子都懂,就是做人做事的时候不能自私,要先人后已。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有的人就忘记了最初受到的那些最浅显也是最重要的教育,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事要时时想着他人,不能光顾自己。这些道理是指引我们一生的明灯,任何时候都不可拋弃。

自私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品德不良,时时都想占别人的便宜,而不想付出任何代价;一种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生怕自己的利益受损,所以,处处都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即使吃一点点小亏都不肯。品德不良的人自不必说,到头来他会为此而付出代价。怕吃亏的人其实完全可以将这一习性改掉,你要想清楚,你帮助了别人,你有需要的时候,别人同样也会帮助你。你虽然付出了,但是别人会对你感激不尽。有的时候你将利益让给了别人,暂时吃了一点小亏,但是,别人看到了你的高风亮节,大家对你的人品赞赏有加,你的人品得到了认可,你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友情,同时,以后再有一些利益分配的时候,别人也会尽可能地顾及到你的感受。这个世界上不懂得知恩图报的人毕竟是少数,你给乞丐一枚硬币,他尚且还要跟你点点头,说一句谢谢,更何况是与你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呢?

得到一点小便宜是小智能,能够牺牲自己为他人着想才是真正的大智能。

晋平公作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官。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平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作县官。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的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派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称赞说:“好极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形容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人生活在社会上,除非闭门造车,否则一旦与人交往,就须选择合宜的途径,以求互相尊重、集思广益、大公无私。“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以邻为壑,自私自利的人,将会寸步难行。

【家长里短说孟子的大智慧】

公和私二字最早是作为各自的字义表示出现在经文和甲骨文中。直到战国末期,才出现了公与私的对称,同时赋予其道德性的意涵。人们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自然观引申到社会人事间的奉公之道,逐步形成了以“公”为基点的组织社会的指导思想。大公无私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最高尚的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