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君子之交,贵在品德(1 / 1)

【原文】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译文】

万章问道:“请问该如何与朋友相处?”

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是不可以有所倚仗的。孟献子是一位拥有百辆车马的大夫,他有五个朋友,乐正裘、牧仲,其他三人我不记得了。献子同这五个人交往,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大夫就高高在上;这五个人,要是心里觉得献子以大夫的身份在他们面前装模作样,也就不会与他交朋友了。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的弟子万章向他问到如何与人交朋友。孟子说,交友之道在于“友其德”,而不应与年龄、身份、地位等等联系起来。

爱情要纯洁,友情也要纯洁,不可以掺杂金钱、地位等利害关系的因素在内。古代人非常重视这一点。他们认为,君子的交谊应该淡得像清水一样,而小人的交情则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君子之交淡如水,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之间的友谊没有利益之争,没有身份之别。“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孟子“友其德”的观点告诉我们,与人交友,贵在真诚。要使自己保留一种君子之心,一种坦**之心。

【孟子大智慧的解读】

孔子说:“君子坦****,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为人处世中,对一些复杂的生活现象,对某些人和事,做些分析判断,是不足为怪的。但这种分析判断,却不能、也不应是毫无根据的胡乱猜疑。如果捕风捉影,胡乱猜疑,那就不是严肃的处世态度,而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并不基于客观事实,而是单凭个人想像,往往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列子·说符》中说,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由于思想上有这个框框,所以,邻居的儿子的一举一动,甚至走路的姿势、面部的表情、说话的腔调,在他看来,都像是偷了斧子的模样。后来他在山沟里挖地时,无意中找到了自己丢的斧子,以后再看邻居的儿子,觉得其举止、态度便都不像偷斧子的样子了。这个疑人窃斧的故事,很形象地刻画了猜疑者主观武断的心理。

有些人产生猜疑心,往往与轻信道听途说有很大关系。

《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一战,刘备所部被曹军打得七零八落,正在他慌乱之中,糜芳又报告说:“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张飞一听,便猜疑赵云背信弃义,立即大怒道:“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尽管刘备告诫他:“休错疑了……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张飞仍是不信,径自引二十余骑,到长坂坡寻杀赵云。其实,赵云是为救甘糜二夫人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才匹马单枪杀回乱军之中,幸亏简雍亲眼目睹,并报信给张飞,这才避免了一场误会。

耳听为虚,那么眼见是否就一定为实呢?也不见得,孔子在陈蔡绝粮的时候,有一次亲眼看到颜回在煮饭时捞了一把,填到嘴里,便猜疑颜回揩了油,又是旁敲侧击,又是启发诱导,说什么这饭很清洁,自己要先祭祖先,颜回忙说:“不可!刚才有灰尘落到了锅里,我已经捞出来吃掉了。”这时孔子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弄错了。他由此深有所感地说:“所信者目也,丽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并强调指出:“道听丽途说,德之弃也。”孔子从实际生活中得到教训,懂得了单凭自己的眼睛,有时候也并不可靠。真正了解实情,还得做些深入调查。

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猜疑情绪是妨害正常的入际关系的腐蚀剂。正如苏轼在《论范增》中所说:“人必先疑之,而后谗入之。”一个人一旦被猜疑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那他就必然对别人不信任,或听谗信佞,离心离德;或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总觉得别人有问题。这样,不仅不能正确看待别人,也会错误估价自己;不仅不能用正确态度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还会夹杂个人恩怨,用自由主义态度对待别人善意的帮助,甚至以无为有,以有为无,颠倒是非,混淆黑自,把正话当反话,将反话当正话,直至认友为敌,做出使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傻事来。

小说《茶花女》中的阿尔芒,因猜疑玛格丽特,用了报复行动,使她含恨而死;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因为猜疑自已的贤妻苔丝狄娜不贞,在坏人的挑拨下,居然将她活活闷死,而当真相大白后,他痛悔不已,以致以自杀来向妻子谢罪;埃及电影《忠诚》中的医生卡玛尔,由于猜疑妻子艾明娜,给艾明娜和自己造成了极大痛苦。

从历史上来看,当权者倘爱猜疑,其危害就不是一人一事,而将要误政误国。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疑下而独裁,酿成群臣“惟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李世民说他:“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到了隋炀帝,更是“多猜忌”,更加快了隋朝的灭亡。“君臣相疑,不能各尽肝胆,实为国之大害也。”李世民的这一见解,实在言简意赅!

克服猜疑情绪,首先要待人以诚。梁孝元皇帝《戒子篇》说:“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这话很有道理。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人的出身经历、脾气禀性、文化修养都不同,风格气质也千差万别,不能够强求一律。别人对问题有不同看法,采取了不同态度,那是别人的民主权利,要尊重、支持这一权利,切忌不合自己心意,就猜疑别人动机如何如何;不拥护自己,就猜疑别人想要如何如何。那样,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仅无助于交流思想,融洽感情,统一认识,还会使矛盾和分歧越来越大。正确的态度只能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诚实待人,多为别人想一想,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确有问题,也要本着严以责己、宽以待人的态度,热情诚恳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便消除分歧,取得互谅互让;那种对别人吹毛求疵、神经过敏、乱加猜测的做法,伤害别人,也会孤立自己,伤害自己。

对别人不可胡乱猜疑,而如果有谁猜疑到自己头上,也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切不可冒火怄气,以牙还牙。要相信总有一天事情会水落石出的,一定会还自己一个清白。这里最要紧的是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气度,正像刘少奇所说:“只要自己的思想正确,行为正大,对于别人不负责任的误会和批评,必要时可以申明和解释一下,如果解释不了,只好让别人去说……而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有了这样的胸怀,在为人处世中,便不会去猜疑别人,一旦受人猜疑,也便能“君子坦****”了。

【家长里短说孟子的大智慧】

做人贵在坦诚,坦则是坦**,诚则是真诚,不论是面对普通人还是朋友,都应该这样。坦诚做人就是要知道爱,不用仇视的眼光看世界,心中埋藏着仇恨的种子,久而久之就会生出算计、生出阴谋、生出血腥,而心中充满爱,生活和工作就会被微笑与快乐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