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无法掩藏一个人内心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鬼鬼祟祟,眼睛就昏暗不明。因此,听一个人说话,同时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孟子说:“待人恭敬的人不会欺侮别人,生活节俭的人不掠夺别人。欺侮人、掠夺人的君主,唯恐别人不顺从,怎么能做到恭敬和节俭?恭敬和节俭难道可以靠声音笑貌强装出来吗?”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认为,待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生活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但那些侮辱别人、掠夺别人的君主,既要侮辱他人,又唯恐他人不顺从自己,是根本做不到恭敬和顺从的。
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辨别不同的人。孟子认为,识人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观察眼神,洞若观火。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但他的眼睛会告诉你一切。
这和现代人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道理是一样的。既然清澈明亮的眼睛得益于正直得心地、开朗的心胸。那么,向往美目的人们就应当先正其心。这正是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智慧。
【孟子大智慧的解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看见世间万物,有了它的点缀整张脸都有了活力,婴儿时眼睛是纯真、无邪,不带有半点瑕疵的,那是求知、探索的眼神,对世界、对生活、对人性、对自己都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年轻时眼睛是明亮、有神、发光、清澈、透亮的,像是一弘清泉,像水晶一样透明,藏住心事,掩不住欢喜,总是那样轻快,那样冲动,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年老时眼睛就有些混沌、苍老,缺少了色彩,动作也迟缓了许多。眼睛伴随我们一生,眼睛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好好爱护它才是。
眼睛,我们拥有了它,就是一个宝贝,通过它可以传递信息,彼此交换眼神,你就可以看见美丽的花、绿绿的草、漂亮的风景,通过它你就能在商场内尽情的挑选你所中意的服装,通过它在你第一次去谈对象时给对方的深刻印象,它是一个为你能认识世界、感知事物、敞开心灵、面对一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没有它,你就只能闭着双眼,在无尽的黑暗中摸索,心中只能是茫茫然,不知所措,所以不要忽略它、漠视它,它的眨动,就是你心灵的波动。
生活工作中,观察一个人的“眼神”,是辨别一个人好坏的捷径。“眼神正”其人大致正直,“眼神邪”其人大致奸邪。传达出来的信息,要比其他部位多得多。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可以读懂一个人的大概。一个人所思所想很多时候会通过他的眼神表现出来,通过观察一个人丰富的眼神语言,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内心隐秘,心中的冲突,总是会不自觉地通过变化的眼神流露出来。
泰戈尔说得好:“任何人一但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
在人的一生中,眼睛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是最丰富多彩的。更多的时候,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是一样的,能从眼睛了解事物的大致面目。眼睛是人类五官中最敏锐的器官,它的感觉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感觉的70%以上,其他感觉与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以饮食为例,人们吃食物时决不仅靠味觉,同时会注意食物的色、香以及装食物的器皿等。如果在阴暗的房间里用餐,即使明知吃的是佳肴,也会产生不安的感觉,无心品尝或胃口大减。相反,如果在一流饭店或餐厅用餐,用精致的器皿装食物,并重视灯光的调配,定会增加饮食者的胃口,吃得津津有味。这是视觉影响了人们的食欲。
有时,眼睛也会说话,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经常会反映到他的眼睛里,心之所想,透过眼睛就能表达出个大概,这是每个人都隐瞒不了的事实。
一直观察对方的眼睛,会感觉视线的疲劳。这里所说的“看眼睛”,并非真的凝视而是观察对方视线的活动。通过了解一个人的视线活动状况,就能大致完成与他人之间的圆满交往和心灵沟通。
一人的视线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了解。首先,对方是否在看着自己,这是一个关键。其次,对方的视线如何活动,或者是视线刚接触立刻就挪开,他的心理状态是有所不同。第三,视线的方向,即对方是正视还是斜视观察自己的。第四,视线的集中程度,即是否是专心致志地看自己。第五,视线的位置,通过对方的方位移动,来考察他的内心动向。
然而,生活中的很多人在识人时,并没有做到用眼睛去交流,去识别,而是以貌取人。
爱因斯坦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终生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心非常强。他一心专门从事研究,从不讲究穿着,着装一般都很朴素。
爱因斯坦还未成名时,有一次在纽约街头,碰见了一个熟人。那人见他穿得很寒酸,就问他:“你怎么穿得这么破啊?”爱因斯坦笑着说:“反正这里也没人认识我。”
多年以后,爱因斯坦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有一天,在纽约的街上,他又碰见了那位熟人。对方上上下下打量了爱因斯坦一番,惊讶地问道:“你怎么还是穿得这么破?”爱因斯坦依然笑着回答说:“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
一次,比利时国王和王后慕名邀请爱因斯坦前去做客,他们按约定时间派司机前去接爱因斯坦。大约半小时后,司机开着空车回来了。原来爱因斯坦穿着带有尘土的破雨衣和破皮鞋去赴约,而司机以貌取人而没有认出爱因斯坦来。
为了支持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爱因斯坦应邀将自己相对论的手稿捐给了西班牙。那位手稿卖给了一位收藏家,所得的全部款项都给了西班牙人民。后来,美国国会图书馆花了高达600万美金,将其收藏。
正所谓“人不可貌相”。生活中,无论是工作、交友,乃至择偶,都会碰到识才识人的问题。这时,我们切不可通过声音、容貌来识人。“一样米养百样人”,我们该如何做到真正的识人呢?
(1)看他的心量大小。心量的大小,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谈吐、决策与待人,进而决定他的成功与失败。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事”,心如大海,则能包容分歧,容忍失败。有雅量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教,不会在小事上琢磨、计较的人,往往经得起冰天雪地的考验,能够成就大器。
(2)看他的品格高低。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无欲的人,能进能退,不会与人计较、比较。另外,品格高尚的人,平时言行坦**、光明磊落,不会暧昧闪烁、谄曲阿谀;与人相处,不会只顾自己的利益,会顾全大局,或替对方着想。其它如慈悲、宽厚、正直、无私……等,都是高尚品格的展现。
(3)看他的智能有无。玄奘大师见窥基大师举止豁达,知道他是个大器,以三车权巧度化,造就出日后的百部论师;徐庶向刘备推荐卧龙、凤雏,说二人得一而有天下,刘备识才,不惜三顾茅庐,始能三分天下。因此,识人用人不能固执局限,要看其智能有无。
(4)看他的能力强弱。识人要识其性,识其能。清朝康熙用张廷玉,乾隆重用汉人,皆是以才取人,不存门户之见,因此拥有数百年的江山。汉高祖原本不识韩信的军事之才,视他如一般小兵,让他黯然离去,幸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有“筑坛拜将”,使他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由此可见,识才若心存偏见,则容易错失良将,唯有了解其能力强弱,并用其所长,才能赢得英杰。
【家长里短说孟子的大智慧】
功名看器宇、富贵看精神;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眼睛是灵魂之窗,一个人的眼神或眼的形态,其实已向人透露了很多秘密,虽然看相应看全局,但一个人之精神,或是一个相的精要就在眼中。相人要察局、形、神、体格、四肢、五官,气色,气质,声音,行为的形态,比如正和歪的人,其气质肯定不一样。而相一个人心性善恶,最主要还是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