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1 / 1)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凭借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需要以国力强大为基础——商汤仅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文王仅凭方圆百里的地方就称王了。靠武力使人服从的,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够反抗罢了;靠道德使人服从的,是心里高兴,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位弟子敬服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说的这种道理。”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在这里,是在讲他的王、霸道之分。其中所说的“王道”的代表,是“以德服人”的商汤和周文王。而所谓“霸道”的典型,则是春秋时期以“尊王攘夷”为旗帜,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其霸业的齐桓公和晋文公。“假”,借也,“以力假仁”而霸,就是以力为后盾,借仁的名义而称霸。

以武服人者,乃口服心不服;以德服人者,乃口服心服。以武服人,目的就是想让别人服他,因为自身的原因,别人也不敢不服。所以,以武服人者,一开始就必须有强大的力量作为后盾。以德服人,无意让别人服他,只想施行仁义,因为这样,大家反而都服他。所以,以德服人者,一开始并不一定都很强大,但到最后,肯定是最强大的。

【孟子大智慧的解读】

古语云:“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砺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矣。”意思是说,遇到狡猾欺诈的人,要用赤诚之心来感动他;遇到性情狂暴乖戾的人,要用温和态度来感化他;遇到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大义气节来激砺他。假如能做到这几点,那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我的美德感化了。

世上的人千人千面,千变万化,每个人都面临适应人生,适应社会的问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大千世界,抱定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的态度来适应人们个性的不同。即就是对冥顽不化的人,也要以诚相待使他受到感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三国时,蜀国后主刘禅刚继位不久,南蛮王孟获便带领十万蛮兵起兵造反,不断侵掠蜀国边境,这样便给蜀国后方带来极大的威胁。于是,诸葛亮亲自带领五十万大军前去征讨,以赵云、魏延为大将,率马岱、马谡、王平、张翼等部将,**攻向南中。

孟获是南中的酋长。他以英勇善战、为人侠义而闻名,所以在南人中很有威望。他听说蜀兵南下,就率兵迎战。

诸葛亮知道孟获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于是便把队伍交错,旗帜杂乱,以迷惑孟获。同时又授计给将领,让他们去安排准备。果然,孟获看见蜀军的队伍后,心里就想:“人们都说诸葛丞相用兵如神,看来是太夸张了。”孟获就冲出阵去与王平交战。但是还没有几个回合,王平回头就跑。孟获很得意,便紧追不舍,一口气追赶了二十多里。忽然杀声四起,左有张嶷,右有张翼,他们截断了孟获的退路。王平又返身杀回,南兵大败。孟获拼命冲出重同,行走不远,遇见了赵云所带的部队拦住了去路。孟获早就听说过赵云的厉害,慌忙带领几十个骑兵逃进山谷。孟获这时是前面路狭山陡,后面追兵渐近,盂获只得丢下马匹爬山。就在这时,又是一阵鼓声,原来诸葛亮早就了解了这一带地形,派魏延带领士兵在这儿埋伏,结果不费吹灰之力就活捉了孟获。

活捉孟获后,诸葛亮问孟获:“现在你被我活捉了,你心服吗?”孟获说:“我是因为山路狭陡才被你捉住的,怎么会服呢?”诸葛亮说:“你既然不服,那我就放你回去怎样?”孟获说:“如果你放了我,让我重整兵马,和你一决高低,那时我要是再被你活捉,我就服了。”诸葛亮说:“那好。”说完便让人给孟获松绑,并以酒肉招待以后,放出营帐。

诸葛亮的这个做法,众将领都非常不理解,于是问诸葛亮说:“孟获是蛮兵的首领,擒住他南方才能平定,丞相为什么又把他放了?”

诸葛亮笑着说:“我想要抓他,就像是探囊取物,但只有降了他的心,他以后才不会再反。”

孟获回去后,重整军马,准备再战。这时,他手下的两个洞主被俘虏后也都被放回,孟获就派他们俩迎战,但是他们又打了败仗。孟获怀疑他们俩是故意被打败的,于是便把他们痛打了一百军棍。这两人一一怒之下,带了一百多个被放回来的南兵,冲进孟获的营帐,趁机把喝醉了的孟获绑住了,献给了诸葛亮。

这一次被活捉的孟获在面对诸葛亮时,却依然振振有词地说:“这不是你的能耐,而是我手下人干的,怎么能让我心服呢?”诸葛亮便又一次放了孟获,并且还带他观看蜀军如山的粮草和明亮的刀枪。孟获则一一边走,一边注意各个营寨的位置和情况。参观完后,诸葛亮亲自为他送行。

孟获回到本寨,对弟弟孟优说:“我已经知道蜀营的状况了,现在可以一举打垮蜀军了。”两人当下设了一个计谋。第二天,孟优带着一百多名南兵,抬着许多金银珠宝来到了诸葛亮的大营,向诸葛亮投降来了。诸葛亮早就知道他们是诈降,将计就计,设宴款待他们,并利用药酒将他们全都迷倒在地。当天晚上,孟获把南兵分为三队,前来劫寨。他原以为有孟优做内应,而诸葛亮又没有防备,肯定可以活捉诸葛亮。但是他不知道诸葛亮已经知道了他的计谋,于是孟获再次落入诸葛亮的圈套,第三次当了俘虏。

这次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又让孟获回去。后来几次,诸葛亮又用计策活捉了孟获。孟获这才对诸葛亮说:“七擒七纵,自古未有,我要是再不感谢丞相的恩德,可就太没有羞耻了。丞相天威,南人永不造反。”诸葛亮听后,问道:“你真的心服了吗?”盂获哭着说:“我们子子孙孙都感谢丞相再生之恩,怎么能不心服呢?”

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擒七纵,以德降服孟获的故事,同时再一次证实了孟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的名言。

以我之德化,来启人之良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即使是冥顽之人朝闻道而夕死的事也不少,这也算是临终而悟,而达到德化的目的;何况对于一般人,坚持我之美德与之相处,终可德化落后之人,保持真诚平和的人际交往。三国中的刘备,正是因其“以德服人”才能以弱势卓立于乱世之中。

刘备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刘禅要“惟贤与德”,因为这正是刘备一生的成功心得。刘备的治国之能,远不及魏武帝曹操,却能收揽关羽、张飞、赵云及诸葛亮等一群文武奇才,皆因其以德服人使然。也是通过在下属和百姓中广播仁义,刘备才能由一个卖鞋小贩奋斗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皇帝。自打走上政治舞台后,刘备宽厚待人、仁义取信的处世理念就颇为人称道。作为政治家、领袖人物,宽厚、仁义、忠诚都是指引成功的最高法宝。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刘备的宽厚仁德,为他带来无尽的好处。曹操欲以威服人,人心不服;刘备欲以诚感人,人皆感动。

除了以德服人,刘备还善于“哭”出好多名堂来。隆中对后,刘备相约孔明出山相佐,孔明不从,刘备大哭,“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大为感动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如果刘备听从张飞之言“他如不来,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结果只能得诸葛亮之身,而难得其心,正如曹操之得徐庶。

还有,当刘备发兵西指,刘璋亲临涪城来迎。内应张松、军师庞统多次建议在涪城行事,刘备执意不从,他说得义薄云天:“季玉(刘璋)是吾同宗,诚心待吾,更兼吾初到蜀中,恩信未立,若行此事,上天不容,下民亦怨。公此谋,虽霸者也不为也。”刘备说得很有道理:如果真在涪城设下“鸿门宴”,定要失信于川地之民,如此一来,后面的麻烦就大了。正所谓好事多磨,事缓则圆,万事不可急就。

不论是在古代的政治环境里,还是在今天的经济社会里,仁德待人都是成功者很高妙的做人技巧。反观某些人在某方面堪称能人,却因为自身人格问题而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汪精卫聪明倜傥,周作人才华横溢,但他们在人生的紧要关头,投敌叛国,成为了千古罪人。其中的周作人,虽然在文学上取得极大成就,与其兄鲁迅不分上下,但是做人的失败使他只能是一个作家,无法被称为文学大师。

由此可见,“以德服人”才是大能、大智慧,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如果每天趾高气扬,对别人颐指气使,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一个失道寡助、不受人欢迎的异类。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心里面不去善待他人的人能够真正地获得成功。

【家长里短说孟子的大智慧】

“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现阶段,它又赋予了新的意义,是我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标志。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让我们牢记立信守则:“以信立身,以信立世,以信处事,以信待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