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对我说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对我说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打了下来,仅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吞并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孟子的大智慧】
齐围之所以伐燕,是由于燕国当时出现了内乱。公元前315年,燕王子哙要学尧舜,把王位让给了国相子之,燕国人不服,将军市被、太子平两人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内乱。在这个时候齐国趁机攻打燕国,燕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抵抗,齐国大获全胜,于是才有了齐宣王问孟子要不要吞并燕国的这一幕。
孟子的意见是吞并不吞并,这要看燕国的百姓了,这里他又拿周文王和周武王来做比喻。孟子没有明确表态,但是意思很清楚“燕民不悦而取之”才是真正的“必有天殃”。在这里还是主张以民本思想为主。
孟子认为,齐国仅仅用了五十天就打败燕国,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齐国取胜,是因为客观上顺应了燕民之心。可见,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战争,只要是正义的,符合任命利益和愿望的战争,他也是支持的。
【孟子大智慧的解读】
战国时,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古今中外的执政铁律。对于古代统治者来说,所谓“得民心”,是指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支持和拥护;是真心实意的支持和拥护,而不是迫于压力、言不由衷的支持和拥护。虽然历史上许多执政者都懂得“得民心”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挡住其政权的垮台。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一队开赴渔阳(今北京密云)的闾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秦法规定“失期当斩”,戍卒们面临着死刑的威胁。于是,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在大泽乡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
陈胜,即陈涉,阳城(今地有异说,在河南境内)人,雇农出身;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农民。他们都是戍卒的屯长。为了发动起义,他们在帛上书写“陈胜王”三字,置鱼腹中,戍卒买鱼得书,传为怪异。吴广又于夜晚在驻地旁丛祠中燃篝火,作狐鸣,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呼声。接着,陈胜、吴广杀押送他们的秦尉,率领戍卒,用已被赐死的秦公子扶苏和已故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农民反秦。附近农民斩木揭竿纷纷参加起义。
起义军分兵东进,主力则向西进攻,连下今豫东、皖北的铚、酂、苦、柘、谯(分别在今安徽宿县,河南永城、鹿邑、柘城,安徽亳县境)诸县。当他们推进到陈(今河南淮阳)的时候,已是一支数万人的声势浩大的队伍了。
在起义军的影响下,许多郡县的农民杀掉守令,响应陈胜;特别是在旧楚国境中,数千人为聚者到处可见。一些潜藏民间的六国旧贵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机来归,凭借旧日的地位在农民军中发挥影响。游士张耳、陈馀甚至劝陈胜派人“立六国后”,被陈胜断然拒绝。于是,陈胜自立为“张楚王”,分兵三路攻秦:吴广为“假王”,西击荥阳;武臣北进赵地;魏人周巿攻魏地。吴广军在荥阳被阻,陈胜加派周文西击秦。周文军很快发展到车千乘,卒数十万人,进抵关中的戏(今陕西临潼境),逼近咸阳。
秦二世慌忙发修骊山陵墓的刑徒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应战,打败周文军。武臣占领了旧赵都城邯郸后,在张耳、陈馀怂恿下自立为赵王,陈胜勉强予以承认。武臣抗命不救周文,却派韩广略取燕地。韩广在燕地贵族的怂恿下,也自立为燕王。周巿进到旧魏南部和旧齐境内。旧齐贵族田儋自立为齐王,反击周巿。周巿在魏地立旧魏贵族魏咎为魏王,自为魏丞相,并派人到陈胜那里迎接魏咎。旧贵族的势力很活跃,涣散了农民起义队伍。陈胜缺乏经验,决心不够,眼看着分裂局面的形成。陈胜周围也出现了不团结的现象。
秦将章邯军连败周文,周文自杀。章邯又东逼荥阳,吴广部将田臧杀吴广,迎击章邯,一战败死。章邯进到陈,陈胜败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被叛徒庄贾杀死,陈县失守。陈胜部将吕臣率领一支“苍头军”英勇接战,收复陈县,处决了庄贾。陈胜作为反秦的先驱者,领导起义只有半年就失败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却被他激起,继续不断地冲击秦的统治,后来在项羽领导的起义军的打击下,秦王朝很快覆灭。
就这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就因其大失民心的残暴统治而草草结束,前后历时仅十余年就推出历史舞台。
近现代史上,也有很多关于人心向背,决定成败的例子。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上,“人心向背”更是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
淮海战役地涉广阔,战事波及数万平方公里,时间长达2个月,参战部队数十万。战前,国民党方面以为,大规模会战绝不是没有后方补给线的解放军所能胜任的。但现实情况却是,华东、中原、华北地区的500多万民工,克服道路河川阻隔、飞机轰炸等自然或人为的困难,利用20多万副担架,80多万辆大小车,70多万头牲畜,8500余艘民船,运送了大量粮食和军需物资,并将前线l0多万名伤员转运后方。
当时民工中有句口号:“队伍打到哪里,支前就跟到哪里”,这不仅对作战部队带来单纯的物质上的支持,也让军队更加灵活机动。不管是华野、中野的部队采取什么样的行军路线,或者路过什么样的地形,民工都能跟上。
淮海战役领导人之一的陈毅曾经感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当数百万人手推肩扛踊跃支前、数十万辆人力车穿行于尘土飞扬的淮北大地时,还有什么会比如此壮观的场景更能说明“人心向背”。
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创造了一番伟业,他们的丰功伟绩印证了同一个道理:民心是成败的关键。
【家长里短说孟子的大智慧】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也告诉生活中的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从身边人的角度出发,从多数人的角度出发,学会以他们的处境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容易获得成功。否则,只会自取其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