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译文】
宣王说:“我头脑有点昏乱,对你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开到我的心智,更明确的教我。我虽然不聪敏,也请让我尝试一下。”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道德观念,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也就不会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就会胡作非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刑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因此,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督促他们一心向善,这样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工夫去讲求礼义呢?大王如果想行仁政,为何不从根本上入手呢?”
【孟子的大智慧】
人的道德生活是和人民的物质条件相互联系的,当生命受到饥饿威胁的时候,多数人就难以坚持他们自身的廉耻观了,更别说礼节了。孟子对宣王的答复,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意思。
《论语?子路》载,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冉有替他驾车。他在车上看到卫国的老百姓很多,就赞叹了一声,“庶矣哉!”冉有就问,“人口多了后,又该怎么办呢?”他回答,“富之。”冉有又问,“已经富了,又该怎么办呢?”他回答道,“教之。”这就是孔子著名的先富后教的主张。
后来诸家,多有继续发挥这一主张的。《孟子?梁惠王上》说,“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管子?治国》也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史记?货殖列传》则进一步声言,“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先富后教,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强调的是物质性的基础对于礼乐教化的支撑性作用。这就是孟子对于宣王疑问所做解答的根本所在。它告诉宣王,要想解决问题,就要从施行仁政、安民富民的根本做起。
【孟子大智慧的解读】
有这样一个哲理故事:
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有3个饼。夫妇俩一起分着吃,你一个,我一个,最后还剩下一个。他俩相约说:“从现在起,如果谁先开口说话,就不能吃这个饼了。”从此,为得到那个饼,俩人谁也不愿先开口说话。有天晚上,一个盗贼溜进屋里,偷了他们家的财物。直到盗贼把东西全部偷光,夫妇俩因为先前有约,眼睁睁看着财物丢光。谁也不愿开口讲话。盗贼看到没人说话,便当着丈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可丈夫瞪着两眼还是不肯讲话。妻子急了,高声叫喊有贼,并恼怒地对丈夫说:“你怎么这样傻啊!为了一个饼,眼看着闹贼也不叫喊。”丈夫高兴地跳了起来,拍着手笑道:“啊,蠢货!最先开口讲的话,这个饼属于我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即使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具体情况不同,事物在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同。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规定和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即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则属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也就是次要矛盾。抓住并正确解决主要矛盾,就可以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推动事物发展。
在这个故事中,夫妇二人之所以落得财失家破的结果,是因为夫妇俩没能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当两人打赌争饼时,谁遵守赌约,闭口无言是双方的主要矛盾。应着力解决。可是,当盗贼进屋盗窃财物时,如何联手赶走盗贼,保护家中财产,则成为主要矛盾,赌饼约定就成为次要矛盾。此时此刻,夫妇二人就应该抓住主要矛盾,齐心协力,抓住盗贼,保护财产。然而,夫妇二人因为牢记赌约,对盗贼不予理睬,让盗贼有了可乘之机,将财物盗走,从而丧失了抓贼的大好时机,落得家破财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牢牢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主次不分,因小失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矛盾的客观性,就是要弄清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矛盾是什么,从而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辽沈战役中,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以70余万对国民党军55万,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从战役的设想到战役的实施,毛泽东一开始即盯着锦州,以关住东北的陆上大门,将东北国民党军就地歼灭。而林彪对锦州这个战局关键的认识是比较滞后的。
早在1948年7月30日,毛泽东即电示林彪攻占锦州,电报说:“关于你们新的作战计划,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一个月后,毛泽东又指示林彪确立两个“决心”,即“确立攻占锦(州)、榆(关)(山海关)、唐(山)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
林彪则在攻打锦州还是攻打长春问题上多次犹豫,毛泽东于10月3日连发两份措辞严厉的电报予以批评,其中17时电称:“在五个月前(即四、五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七月间),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线之第八第九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因新五军从山海关、九十五师从天津调至葫芦岛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
10月4日,毛泽东又致电林彪:“你们决定以4纵和11纵全部及热河两个独立师对付锦西、葫芦岛方面之敌,以1、2、3、7、8、9共六个纵队攻锦州,以5、6、10、12共四个纵队对付沈阳援锦之敌,以九个独立师对付长春之敌,这是完全正确的。你们这样做,方才算是把作战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面,纠正了过去长时间内南北平分兵力没有重点的错误(回头打长春那更是绝大的错误想法,因为你们很快就放弃了此项想法,故在事实上未生影响)。我们过去一个月中曾有多次电报叫你们如此做,你们到现在才想通这一重要点,不是平分兵力,而是以主力放在两锦方面。虽然在时间上应当一开始就如此做,从你们部队开始行动起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一个月之久,你们才把攻击重点问题弄清楚,重新增加两个纵队到两锦方面去,可能对于作战要受一些影响(是否有影响及影响之大小,要看作战结果如何才能定),但是平分兵力的错误算是纠正了。从这件事你们应取得两个教训:第一个教训是,你们的指挥所应先于部队移动到达所欲攻击的方向去(这一点我们在很早就向你们指出了),由于你们没有这样做,致使你们的眼光长期受到限制;第二个教训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必须集中主力攻击一点,而不要平分兵力。”
此后,林彪才率军于10月5日至15日攻克锦州。东北野战军副政委陈云在1983年8月9日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围困长春不得南下,以后占领了义县又不打锦州,而要回师长春,那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东北的胜利就不可能来得这么大,这么快。”
抓主要矛盾,就是抓住问题的关键,抓住问题的根本。正如毛泽东在给林彪的电报中所说:“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只要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抓住了,解决好了,后面的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家长里短说孟子的大智慧】
哲学的辩证法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说,我们应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已经上升为科学的理论。现代社会纷繁复杂,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题,我们时刻都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锐利的眼光,抓住问题的根本。一旦我们学会抓住根本,就抓住了成功的尾巴,离真正的成功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