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靠大树好乘凉
职场上有一句话,叫做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确,在你的背后,要是有个显赫人物为你撑着,你的人生旅途自然畅通无阻。这就要求你要有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
清朝康熙帝在位时,当时最大的奸臣是明珠。明珠幼年在宫中当过侍卫,与康熙的关系比较接近。正由于这层关系,明珠仕途一帆风顺,鼎盛期官至兵部尚书。
吴三桂自请“撤藩”,朝中大臣多有慰留之意。明珠附和康熙的意见,主张下旨“撤藩”,看看吴三桂敢不敢反。从此以后,康熙更是对明珠欢喜不已。
明珠得势以后,与其最亲密的走狗余国柱开始大肆卖官,中饱私囊。
凡是各省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等重要位置一有空缺,他们便向有意者大肆索贿,直到满足他们的欲望为止。日子久了,明珠的财富也就堆积如山了。
而且,明珠还进一步控制那些检察官员,进而以钳制百官。他将所有新上任的检察官员找来,令他们订下密约,答应所有向皇帝上的奏章,事先一定拿来给自己过目。
这样,明珠不仅得宠于皇上,控制百官,还控制着整个检察机构。国家机构对他已是没有任何的约束力,一时权倾朝野。
宠臣太过,就必然会为患于朝廷。大智如康熙者,不曾明眼辨奸,实为憾事。
等到明珠最终一日被人告发,康熙也仅仅是免了他的大学士之职,并且,还是很不忍心的。过了不久,康熙又把他招来身边,充任“内大臣”!
明珠是个可憎可恶之人,我们可以从他成功的背后去寻找答案。他要不是有康熙这棵大树为他挡住烈日、挡住狂风、挡住暴雨,他早已是满朝文武的众矢之的,身首异处了。
明珠的官道畅通之法,不可为我们所效仿。但是,我们也可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如果在你的工作中,遇到那些十恶不赦之人,而他们又羽翼丰满、势力强大,要铲除他们,你也只有背靠大树才能达到目的了。
在政界和商界交往中,把极有号召力的旗号拉扯过来,当成虎皮,用来骗人和吓人。这是一种官场上的“厚黑”恶习,其根本目的是借局布势。特别是当某些人的力量很弱小、无力形成强大的声势时,常可以借助别人的旗号,布置成有利于自己的阵势。例如,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项梁接受谋士范增的建议,找来已落魄成牧羊童的楚王之孙,尊为楚怀王。楚怀王的出现,激起老百姓对秦朝统治者的反抗情绪,起义军人数倍增,形成了埋葬秦朝的强大声势。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拉大旗做虎皮。在日常生活中,拉大旗做虎皮何止在政治领域中经常运用,就是在今天的商界也司空见惯。
有一个美国出版商,在总统身上大做文章,不仅推销掉积压的图书,而且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次,该出版商为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图书卖不出去而发愁,忽然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过了几天,他通过朋友送给美国总统一本样书。后来,总统看到了这本书,只浏览了几页,便漫不经心地说:“这本书不错。”出版商闻讯,利用总统这句话大做广告,一个月内把积压图书全部卖光。
其后,又有一批图书积压,该出版商因尝到了甜头,给总统又寄了一本样书。这一回,总统不给面子,评论说:“这本书糟透了!”于是,该出版商在广告中大肆宣传:“本公司有一本总统认为很糟糕的书出售!”不久,该书销售一空。
几个月后,该出版商又遇到了图书积压的难题,他像以前一样如法炮制,寄给总统一本样书。这一回,总统学聪明了,干脆对他的书一言不发。于是,该出版商在广告中写道:“这里有一本总统难以评价的书出售!”结果,所剩图书轰然销尽。
二、厚而无形,择友要慎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真正的是与非,它们不过是依人的喜好或厌恶为标准,凡是徇私枉法者都养了一批小人。
小人最擅长的是阿谀奉承,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执权者身上得到回报,一旦他们取得执权者的信任或任命,就会很快地使自己的羽毛丰满起来,到那时,他们的真实嘴脸就会暴露出来,说不定还会对有“知遇”之恩的执权者反咬一口。
所以,凡是诚心要干事的人,一定要留意自己身边一味顺着自己的意志说好话的人,切不可因为他说的都是自己爱听的话就重用他、提拔他,那样做无异于养虎为患。
君子往往进谏一些忠言,有时听得逆耳,但能领会到他是真心地帮助执权者去成就伟业,他们所期望的回报就是与你共享成功的喜悦,而绝不会有谋权篡位之野心。
所以,执权者要以自己身边能够常有一些君子而感到骄傲,能够听到批评之言是自己的福气,也是干事业之必须。另外,君子如果敢于纳谏直言,则说明执政者本身还没有染上骄横跋扈的坏习气,没有吓得别人不敢开口。这样,执政者那宽广的胸怀和从善如流的好品质也会为世人所称颂。
要想区别谁是小人谁是君子,千万不能靠赏赐和加封晋升来达到目的。要知道,赏赐和加官晋爵是小人所追求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是不择手段的,往往会蒙蔽执政者,伪装成君子的样子。既然君子之志不在于封赏,那么在君子做出业绩之后,你可发挥表扬、激励的方法,让他感受到你的信任、欣赏,这就足够了。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他没有因为你不提拔他而闹情绪,那么说明他具备了真君子的条件,到那时,你尽可以放心大胆地任用他,不用担心他会带给你小人的烦恼。
区别小人与君子的尺子是智慧,别人尽可以说出一千种一万种区别的方法,但谁也不能保证小人没有一千零一种或一万零一种的表现,所以只有整顿风纪、弘扬激励机制、打好人才基础,进而用孙行者般的火眼金睛去观察周边的人与事,才会达到你最满意的效果。
人世间,珍贵而伟大的感情是友情。友情像春风,抚慰人们心灵的花朵;友情又像甘露,滋润人们心灵的田野;友情还像大树,护佑人们生命的大道,遮挡住谗言的狂风、是非的暴雨。
我们既然交了朋友,就要常怀一颗帮助朋友之心,使朋友感到友情的存在,感到友情的温暖与善良。
帮助朋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怎样帮才帮得更有意义,这似乎值得探讨。
当朋友处境贫寒时,让我们拿出一些财物来帮助朋友。这对于让朋友渡过一时的难关比较有意义,但是,作为真正的朋友,你更应该想到他的今后。那么,除了财物之外,帮助他安身立命才是更重要的。安身的关键一是改变观念,使他不要带有“我是何种人,应该只做何种事情”的框框,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想一想为了达到目标,除了捷径之外还有曲径,曲径能通幽,也照样能达到目标;安身的关键之二是改变位置,要使他明白自己的境地是死地,只有从被动地等待中解脱出来,变为主动进攻,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立身的关键之三是改变形象,使他彻底消除自卑的心理,去勇敢地面对未来,大胆地迎接命运的挑战。有了这三个立身之宝,还怕朋友摆脱不了厄运的枷锁吗?
当朋友身居高位的时候,往往是花团锦簇、荣华富贵,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朋友帮什么呢?主要是帮他立德。立德的关键之一是戒傲。防止因骄傲自满而放松自我修养,防止因居高临下而轻慢他人,更防止因有权有势而惹是生非;立德的关键之二是扬名,位置越高越容易招来人们的议论,议论中必然有褒奖和贬抑,作为朋友,应该帮助他树正名,维护他的威信;立德的关键之三是批评,人所处的位置越高,越不容易听到反面的声音,作为朋友,如果关心他,就应该经常对他进行批评和提醒,使他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了这三项立德之要素,还怕朋友的高位不牢固吗?
三、置身事外静观其变
在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是是非非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可能你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忍不住要挺身而出“匡扶正义”;也可能你是个外向型的人,眼里看不过的事嘴上就要说出来;也可能你是个……
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奉劝一句,是非不要轻招惹,是非背后麻烦多。张三和李四平日是颇为要好的同事,最近竟然分别在你跟前数落对方的不是,然而两人表面上依然友好。所以,你生怕两面皆讲好话,会被认为是两头蛇。其实,除了这点,你更该小心,因为另一个可能性是,他们是否在对你试探点儿什么?
先讲前一种可能。有些人心胸狭窄,十分小气,又善妒,所以因为某些问题,令两人发生心病,是不足为奇的,但表面上又不愿意翻脸,故向较亲近者倾诉心中水快,是自然不过之事。
你这个“夹心人”并不难做,同样冷淡地对待两人是妙法,对方发现没有人同情,必然满不是味儿,定会另找“有爱心之人”,那么你就自动“甩身”了。
若发现两人是另有用意旨在试探你对他俩的喜恶程度,你就该步步为营了。既然对方的动机不良,你亦不必过分慈悲,不妨还以颜色,分别跟他们说:“对不起,我的看法对你们并不重要呀!”这一招,他们必然无功而退。
有人请你做公事上的“和事佬”,你其实有不少应留意的要点。
你的上司之间有太多的微妙关系存在,大部分是亦敌亦友的,无论私交如何要好,既然是在竞争之下,他们就总是有数不完的斗争。今天,某甲跟某乙像最佳拍档,在办公室成了“铁哥们儿”,但很有可能几天后两人却反目变成仇人了。
所以,某些人可能为了某些目标,希望化干戈为玉帛,以方便日后做事,但亲自出面又太唐突,于是便找来“和事佬”。本来使人家化敌为友是一件好事,但做好事之余,请做些保护自己的工作,亦即给自己的行动定一个界线。
例如有人请你做“和事佬”,你不妨只做饭局的陪客,或作为某些聚会的发起人,但不宜将责任往头上冠,反客为主。你最好是对双方的对与错均不予置评,更不宜为某人去作解释,告诉他俩“解铃还需系铃人”,你的义务到此为止。
对上司不满、对公司不满,永远大有人在,遇上有同事来诉苦,大指某人有意刁难他,或公司某方面对他不公平,你应该做到既关心同事的利益,又置身事外。
再如,同事与某人有隙,指出对方凡事针对他,甚至误导他。你或许会很有耐性地听他吐苦水,听他细说端详,但奉劝你只听,不问。尤其是切莫直问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你一旦成了知情者,就被认定是当然的“判官”了,这就大为不妙。
你只需平心静气开导他:“我看某人的心地不差,凡事往好处想,做起事来你会更开心的。”
要是对公司不满,你的立场就比较复杂:站在公司的立场上是你应该的,但站到同事那边虽是有害无益,可是,人家来找你,保持缄默实在不礼貌。不妨这样告诉他:“公司的制度不断改进,这次你觉得不公平,或许是新政策的过渡期,你不妨跟上司开诚布公谈一下,但犯不着坚持己见。”轻轻带过才是上策。
一位向来忠心得很、已服务公司多年的同事,突然告辞,惹得众说纷纭,不少同事还千方百计去细问当事人,誓要找出真相。
其实,知道了真相,对你有好处吗?肯定没有,坏处倒有一大堆。例如,你或许会无端卷入人事漩涡,晓得行政层的秘密对你的工作态度多少有些影响。还有,你更有可能被列为“某类分子”。
所以,过去的即将过去,不必去追究了;除非这同事向来与你颇投契,自动向你诉衷情,但你亦只宜做个聆听者,万万不要做“播音筒”。
你应该做的是送上诚意的祝福,赠对方一件纪念品,当作纪念你俩儿的情谊吧!又或者,请对方吃一顿饭,当作饯别。
至于其他同事的行动,大可不必理会,也不必加以批评,这叫做独善其事。
你本来就非好管闲事之辈,却偏偏遇上一个爱诉苦的同事,叫你感到烦不胜烦。
老实说,你一万个不想过问,连听也不愿意,就怕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或者有后遗症,所以常常有进退两难之感,却苦于无法摆脱对方。
遇上这种“烦人”,既妨碍工作,又没有好处。所以,你必须想办法杜绝。
(1)你可以借口较忙,遇上对方单独邀约午膳、下午茶等,一概以“忙得不能抽身”为理由推却。凡想诉苦之人,情绪冲动,你一拖再拖,他肯定没有耐性再等下去,这样,你不是可以溜之大吉了吗?
(2)装傻。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永远会是一个好听众。但是如果你凡事听不明白,频频反问对方,又没有好主意,对方等于对牛弹琴,你以为他有什么感受呢?
又或者你显得心不在焉,漠不关心,牛头不对马嘴,对方也一定会无趣而退,另寻可分担苦恼的人,于是,你无疑就脱离苦海了。
在公事繁忙的圈子里,许多不妙情况是无可避免的。例如在一些商务午餐或晚宴上,许多时候就有以下情况发生:甲与乙有心病,见了面互不理睬,但两人与你皆有一定的交情,必然会上前跟你交谈、互道近况的。如果在同一时间,两人分别朝你走过来,怎样好呢?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装作看不到两人,低下头去捡杯饮品,或整理衣衫,看谁先走到面前,就跟谁说“你好”。既然两人不和,乙若见到甲正跟你招呼,自然会却步不前,那就能够避免二人与你一起的情形出现了。
好了,当与这个人寒暄完毕,说过“拜拜”之后,请尽速主动找乙,忘记刚才跟甲有关的一切,只与乙尽情闲聊。
更糟的情况是,你发现给你安排的座位,刚好是夹在甲与乙中间。遇到这种情形,你怎样做?你最好先发制人,去找主办者,随便说一个理由,请他替你调一个座位。总之,置身事外为妙。
最近,你发现自己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两个同事因私事交恶,互不理睬。而你就成了“两边人”,成为两人争着拉拢的对象。
你本来深明公私分明之理,问题却是两位同事弄得混淆不清,致使你有点儿不知如何是好。中庸之法是,让一切保持常态,就当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吧。更清楚一点儿来说,进行任务时,心里切莫以“这两人不会合拍,由我去做吧”为本,硬要自己做些不在行的事,结果费力不讨好。事情本来应由谁去负责,就让谁去执行吧,以免吃力不讨好,甚至白白惹祸上身。
即使有人不愿意,请提醒他:“这任务一向是你的工作范围,仍由你去处理,效果一定更理想。”
要是对方索性请你代劳,怎么办?不妨表明立场:“我的职责不在此,恐怕对你有害无益,帮帮忙我是愿意的,但重要决策还是由你决定吧!”
左右做人难是个常见的问题。
应付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第一尽可能避免陷入需要左右做人的环境。第二个办法是设法避免。要避免“左右做人”,第一戒是要避开介入任何冲突的可能性;第二戒是要避免采取立场;第三戒是切忌选择可能陷入冲突的斗争地位;第四戒是切忌做任何事的公证人;第五戒是即使已陷入左右做人之局,也要想办法使出“缓兵之计”,以图脱身。
四、凡事不要斤斤计较
职场上常常有这样一种员工,他们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与同事争破头皮,从来不肯吃一点小亏。而他们似乎也因为自己的“聪明”而获利不少:比如公司给员工发放一批福利品,最后剩下一件,某个精明的职员就会跳出来,以某种借口将其据为己有,而其他同事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又或上司分给部门一个临时任务,这个员工一看任务有些麻烦,便借故推给其他同事,自己则一身轻松……
这样的精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十分实用,实际上正是与同事相处中的一大禁忌。
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太过认真仔细、斤斤计较。相反,如果能够在与同事相处时做到宽容别人,那么就没有处理不好的同事关系,没有化解不了的恩恩怨怨。
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由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集体。在这样的环境里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果你要认真地计较的话,每天你随便也可以找到四五件生气的事情。如:被人诬害、因同事犯错而受连累、受人冷言讥讽等等。有人不即时发作,暗自把这些事情记在心里,伺机报复,但这种仇恨心理,不单无法损害对方分毫,更会影响自己的情绪,自食其果。
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人处理得好,有些人处理得不好。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受人欢迎,在职场中如鱼得水,有些人却四面树敌,很难融入集体之中。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呢?
原因多种多样,归根结底就是,不同的为人处世原则导致了不同的同事关系的产生。有些人在与同事相处中,“利”字当头,什么亏都不能吃,什么便宜都想占,工作拣轻的干,待遇往高处要,看别人时戴着显微镜,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就总是网开一面、另当别论。这样的人怎么会招人喜欢?又怎么能拥有一个和谐的同事关系呢?
相反,如果能够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与他人积极配合,在生活中与人为善,以宽阔的胸怀待人处世,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为一点点的蝇头小利与同事计较。这样的员工怎么能不处处受到同事佩服和欢迎呢?
所以,在与同事相处中还是要本着“宽以待人、胸怀大度”的原则,尽量不要与同事计较琐碎的利益,要目光长远,宽容大度,才能有所作为,同时也能为自己和同事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留得三分面,日后好为人
三国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
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被人割了脑袋。
关羽兵败被斩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吴联盟破裂,吴主孙权兴兵奇袭荆州。吴蜀联盟的破裂,原因很复杂,但与关羽其人的骄傲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曾反复叮嘱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他对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瞧不起东吴,也瞧不起孙权,致使吴蜀关系紧张起来。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瑾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这本来是件好事。以婚姻关系维系补充政治联盟,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关羽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考虑一番,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巩固蜀吴的联盟,将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关羽竟然狂傲地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何如此出口伤人?试想这话传到孙权那里,孙权的面子如何吃得消?又怎能不使双方关系破裂?
关羽的骄傲,使自己吃了一个大大的苦果,被自己的盟友结束了生命。
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人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只言片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伤害了别人的面子,让人下不来台,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有了机会,反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年轻时很骄傲,言行举止,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后来有一位朋友将他叫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语言说:
“你从不肯尊重他人,事事自以为是,别人受了几次难堪后,谁还愿听你矜持夸耀的言论。你的朋友将一个个远离你。你再也不能从别人处获得学识与经验,而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是太有限了。”
富兰克林听了这番话后,很受感动,决心痛改前非。从那以后,他处处注意,言语行谦恭和婉,慎防损害别人的尊严和面子。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敌视、无人愿意与之交往的人,变为极受人们欢迎的成功人物。
骄傲自大,尖酸刻薄,最易伤人面子,谦卑待人,才能得到友谊。尖酸刻薄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1.贬损他人,抬高自己
李先生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在单位人缘不好。因此他经常抱怨世态炎凉,责怪同事寡情。是真的世态炎凉同事寡情吗?非也!原来是李先生自命不凡,每逢单位开会,年终考评,他都喋喋不休地贬损他人,以显示自己“崇高的思想”、“卓越的才能”、“非凡的业绩”。因此,同事们都觉得李先生太过分了,太不像话了。于是大家都不买他的账,他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
显然,李先生人缘不好,其原因在于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有些人为了抬高自己、贬损他人竟达到了捏造事实的地步。尽管他所说的事实是捏造的,可也是有鼻子有眼的,颇能迷惑人。面对捏造事实的指责,受害人有口难辩,无可奈何。
例如,唐某与李某同去某地出差,采购一种紧缺物资。他们到某地时,当地已无货供应,必须再等一个月才有货。于是唐某与李某空手而归。可是在向领导汇报时,李某竟对领导说:“年轻人就是贪睡,那天早晨如果小唐早点起来,我们可能就买到货了。”唐某说:“本来就没有货了啊,这与起早起迟有什么联系呢?”领导连忙批评唐某说:“老李说得对啊!你应该接受,以后改正啊!”唐某听了领导的指评只有无可奈何地叹气,还有什么可辩解的呢?不过从此以后,唐某对李某敬而远之了。领导再派他与李某一道出差,他都借故推辞。
为什么有些人会不择手段地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呢?其原因显然是出自于一种虚荣的心理和不服气的心理。有些人为了充分地显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因此往往喜欢找参照物,自以为通过贬损他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另外,有些人对于别人强于自己,心理极不平衡,于是通过贬损别人,说明别人并不强于自己,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种阿Q式的平衡。然而不管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出于何种心理,都是一种缺乏道德的行为。
2.拒绝他人,出语伤人
在拒绝别人的要求时,更要谨慎。否则一不注意,就会在无意间伤害对方,而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有一个电视剧,内容叙述一群芭蕾舞演员,应征百老汇歌剧院的舞蹈主角,经过了几天严格的审查过程,许多演员都被淘汰了。结果只留两名,又经过一番审度,到了最后,其中一人又被淘汰了。当然评审委员不能直言相告那位被淘汰的演员,于是对他说:“你的舞艺实在不错,并且非常有潜力,将来的成就必定不可限量,但本剧所需的角色,可能不适合你。因为我们需要一位较为活泼的演员,与你的个性不太符合。但你不用担心,我们还会有新的剧本,必定会有更好的角色等待你来发挥。希望你再继续努力,等待我们的通知。”
这真是令人伤感的场面,被人拒绝是一件极悲痛的事,因为这往往显示自己的能力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对一个人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不过那位芭蕾舞演员十分幸运,虽然没有得到好的角色,虽然被淘汰了,但却没有因此伤及个人的自尊心,她心中的希望也并未因此而破灭。
3.求人不成,恶意报复
清代有个画家,叫胡恭寿,住在华亭县,在当地绘画的名气十分大。有一次,松江府的一位太守派仆人去请他作画,当然是带了银子去的。
胡恭寿见仆人拿的银子少,就对他说:“谢谢你家主人,我并不认得你家主人,只是必须按照我所规定的价格付酬,我才作画。”
仆人回来把原话告诉太守,于是改天太守增加银子,又叫仆人拿去求画,胡恭寿就作了画,送去太守府。
过些日子,太守请客,同时也邀请胡恭寿。胡恭寿不知是计,欣然前往。席间,太守假装偶然与客人谈起画画之事,并故意问客人:“我们这里有位叫胡恭寿的,他的画很有名气,您知道这人吗?”客人道:“不知道。”于是太守便把胡恭寿作的画出示给客人看。
客人一看大叫:“快收起来,别拿这样的画来弄脏我的眼睛!这画糟透了。”太守故意作出失望的样子,说道:“唉!画得不怎么样,可是他的架子却特别的大。”客人说:“你被他骗了。”太守一听十分生气的样子,立刻便把画撕掉。随即邀请客人到另一房间去坐,全然不去管胡恭寿。
胡恭寿仍漠然地坐在老地方,直到太守的仆人提醒他:“刚才主人的脸色,你看到了吗?现在你也可以离开了。”说着这话,仆人拉着胡恭寿就往外走,胡恭寿跌跌撞撞地回去了。
六、把荣誉留给别人
有一位大书店的经理,有一天从他的一个店员那里收到一封令人吃惊的侮辱信。在这封信中,那店员说,他谈不上喜欢、尊敬或讨厌经理,他认为其经理是个无所作为的庸人,并希望副经理能取代他的职务。总之,这是一封非常恶毒的有意令他丢脸的信。
然而,真正惊人的却不是这封信本身,而是这位经理对付这封信的办法。
这位书店经理便是《福希斯》周刊的发行人比尔。他的副职,原来就是与那位店员亲近的人,名叫巴特。这封信原是寄给巴特的,而不是寄给比尔的,其用意很明显,就是不愿让比尔看见此信。可是由于两个头儿常常互相拆阅商业信件,恰巧巴特又不在场,比尔便把这信拆开看了。比尔读了这封惊人的信后,就带着信一直跑到老板那儿,老板叫纳拔,是许多家大公司的董事和股东。
比尔对纳拔说:“我虽然是个没有才干的经理,但我果然能用到这么好的一位副经理,连我的店员们都认为他超过我了。”比尔没有常人遇到此境的半点嫉妒,没有受到伤害的虚荣和愤怒,他只是自负他挑选的副经理是个能者。
就这样,比尔把一块碎砖变成了生辉的璧玉了。享成功之盛名的能者,是常常这样做的。这原是一种秘术,得此诀者便能有忍人所不能忍的胸襟。他们对于精明过人的杰出属下,便常常用这法子拉拢和操纵。
一般的凡夫俗子,对个性坚强、难以驾驭的人,不仅不会设法罗致,反而避之不及,生怕他们喧宾夺主,胜过自己。可他们还常常说得不着真正的助手。这句话也许有一部分是对的,可他们实际上并不需要真正的干才。他们自己从未感到自己的不足,总以为世上只有他们能把事做好。因此,自我感觉总是那么好,远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事业的结果之上。
孙膑和庞涓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谊甚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稍年长,为兄,庞涓为弟。
有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庞涓到了魏国后,不久便侵入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连连得胜,使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来到魏朝贺,表示归属。不仅如此,庞涓还领兵打败了当时很是强大的齐国军队!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声威与地位,魏国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
后来孙膑也来到魏国,先去看望庞涓,并住在他府里。庞涓表面表示欢迎,但心里很是不安、不快:唯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后,孙膑在先生教诲下,学问才能更高于从前,十分嫉妒。
第二天两人上朝。魏王对孙膑很敬重,“听从讲先生独得孙武子秘传兵法,才能非凡。我盼您来,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程度。今天您终于来到敝国,我太高兴啦!”接着问庞涓:“我想封孙膑先生为副军师,与卿同掌兵权,卿以为如何?”
庞涓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情况,暗自咬牙。表面上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
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处世为人,便同意了。
但庞涓真的就是按照他说的做的吗?恰恰相反,他处处为难其师兄,甚至用计谋千方百计要害死孙膑,结果被世人所不齿。
一般的“小”人物,便不能领会这其中的道理,动辄对能干的部下疾恶如仇,这也实际是他被其下属看不起的缘故。一个人越是把自己看得太重,希望别人一天到晚都围着他团团转,对他满口的恭维和奉承,他就越是被部下看不起。真正的大人物往往善于放长眼光,注重结果,他们认为成功的结局,远胜过一时的虚荣。
比如说卡耐基吧,每当有人谈起他那惊人的成就,他总是谦虚地把功劳归于他身边的人,说这些人比他聪明得多。
林肯在任美国总统期间,遴选内阁大员时,绝不以唯唯诺诺是从者委任,对于那些具有坚强意志难以操纵的人,他委以重任;甚至那些看不起他,曾经反对过他的人,他也尽力罗致。他的陆军总司令史丹顿,继凯木伦之后最能干的阁员,就常骂林肯是“原始的大猩猩”,并把发生在贝尔伦地区的灾祸,归咎于他行政上的无能;还有林肯最得力的财政部长蔡斯,原来是个不喜欢林肯的人,并一度曾公开反对他。不管别人对他怎样,林肯总是将那些能担负重要责任的人兼收并蓄起来,为自己效力,由于林肯知道自己的弱点,所以他选录的人都是能弥补他的弱点的人。
人们都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莫茵一战的失利,是其战败的重要因素。因为德皇威廉二世在全盛时期,不要任何人与其并驾齐驱,他只要对他唯命是从、诺诺谦恭的人;大战初期,他的总参谋部里几乎全是这些人掌权,这是很明显的事。
威廉二世的祖父,德皇威廉一世,行为与他的不幸的孙子恰巧相反。威廉一世对于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宰相俾斯麦,多年以来颇能相安共处,因为他知道俾斯麦坚强刚毅,具有强有力的铁腕实力,能把普鲁士和散漫的德国统一起来,成为世界强国。
迪克是西北国民银行的主席,论到人生事业的成败因缘,他有如下议论:“就我所知,一个领袖,四周总有不少意志坚强的人。如果他不敢用这班人做得力助手,害怕他们将其推翻取而代之,他便不配做一个领袖,亦不会成就大事业。在当今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如果仅靠一群鹦鹉去干,怎能成大器呢?在一个蓬勃向上的公司里,许多重要决议,是要由那些位置较低的人发表议论,并放手让他们去干的。这是我经商的经验之谈。”
那些勉强成名的人,通常不愿意与比他的地位更高的人在一起相处。他不喜欢恭维抬举人,只是瞧不起人,有时候与有声望的人在一起,他虽以此沾沾自喜,以为自满,但通常他们所选择的心腹朋友,都是他所能示惠的人。因此,凡是真正能帮助他而有坚强意志的真才实学的人,他几乎都与之绝缘了。
著名的发明家和制作家马克西姆曾凝练地概括了得人善待的处世准则:“人们想从别人身上获得的东西,不外是两种:一为颂扬恭维,一为善待支持。然而,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立身行事,只好把颂扬割舍,以求别人的善待支持。因为他得到颂扬的同时,就有人嫉妒,而嫉妒便造成仇隙。”
当你选择助手和朋友,以及和他们来往之际,你应该舍得牺牲自己的虚荣心,努力求得在某方面比你强的助手,参照他们的意见去做一些你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只要你肯放下架子,舍弃矜持与虚荣,你便能罗致一帮干将为你的事业奋斗。
真正的强者,为了追求其坚定的人生价值,常常能够牺牲自己的虚荣。因为他能屈尊降贵,所以他常能发现身边能干的助手,以及有能力和肯帮忙的朋友。记住:要使自己光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首先让别人比你更光荣。
七、“忍术”不可或缺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这是古代圣哲对身为领袖者所提的要求,目的是为了检验作为领导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受人**之辱而忍之,是这种自控能力的典型事例。
汉初名将韩信年轻时家境贫穷,他本人既不会溜须拍马,做官从政,又不会投机取巧,买卖经商。整天只顾研读兵书,最后连一天两顿饭也没有着落,他只好背上家传宝剑,沿街讨饭。
有个财大气粗的屠夫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剑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说罢双腿架开,立了个马步。
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弯腰趴地,从屠夫裤裆下面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
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闻风而起,仗剑从军,争夺天下威名四扬。
韩信忍**之辱而图盖世功业,成为千秋佳话。假如,他当初争一时之气,一剑刺死羞辱他的屠夫,按法律处置,则无异于以盖世将才之命抵偿无知狂徒之身。假如,他当初图一时之快,与凌辱他的屠夫斗殴拼搏,也无异于弃鸿鹄之志而与燕雀论争。韩信深明此理,宁愿忍辱负重,也不愿争一时之短长而毁弃自己长远的前程。从这个角度来讲,韩信是一个十分有自制能力的人。
作为领导者,要自制就得首先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自身素质不高,忍耐力就不强,自制也难收到应有的效果。同时,在自制的过程中,也难免产生许多障碍。如何才能跨越这些障碍,增强自制能力,你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和体验。
(1)来自目标不正确的障碍。这是控制中的最大障碍,需要通过跟踪调查,发现问题,当即提出调节措施,马上纠正,并且要越快越好。
(2)来自确定标准不当的障碍。通过实验检验,在“质”与“量”两个方面可能会出现标准偏高或偏低,或者只注重“量”而忽视“质”的,都要一经发现,立即纠正。
(3)来自规章不合理的障碍。通过实践检验,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解决,既要体现严格要求的精神,又要切合实际,做到宽严适度,保证目标标准落实。
(4)来自执行不坚决的障碍。对此,要经过调查研究,在摸清下属人员思想状态和考核实际情况之后,针对存在问题,既要坚持标准严肃执行法纪,又认真做思想教育工作,分别视情况予以处理,要把组织的纪律措施、经济措施和思想教育措施结合起来综合加以实施,以纠正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思想消极、工作拖拉等不良的状况,在处理时领导绝不能手软。
(5)来自领导者自身素质方面的障碍。如有的领导缺乏魄力,不能随机果断地处理问题。有的领导有私心杂念,在认识的局限性方面造成偏见;有的领导有官僚主义,不能经常深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这是控制过程产生种种障碍的根源所在。因此,需要在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方面下工夫。
第六篇 以古鉴今——跟曾国藩学官场厚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