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人一个帮你的理由
“自我推销”是一种艺术。战国时代,古人就以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创造出了“自我推销术”。这种推销术方法很多,形式也各不一样。说客们穿梭于各国的权贵之间,抓住一切机会表现自己,推销自己。张仪是“连横”策略的创始人之一,他从魏国一名不起眼的说客,一跃而成为秦魏的宰相,以滔滔辩才登上万众瞩目的政治舞台,执战国政局之牛耳,可谓真正大丈夫。连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倾危之士”(十分危险的人),同时他还是一位“厚黑之士”。像张仪这种完全靠自己的游说来谋得显赫地位和财富的人,在战国时并不少见。
公元前680年,齐桓公奉周朝天子的命令统率陈、曹、齐三国兵马讨伐宋国。桓公命管仲为前部先行。管仲一行人到行山脚下,这时他们遇见一个身穿短衣短裤,头戴破草帽,赤着双脚的放牛人。此人拍牛角而高歌。管仲观看此人虽衣衫褴褛但相貌不凡,于是派人以酒肉慰劳。并把放牛人唤到跟前与之交谈,交谈中得知此人名叫宁戚,卫国人。管仲问其所学,放牛人对答流利,表现出非凡的学问和胆识。管仲叹了口气说道:“豪杰埋没于此,如不引荐,何时才能显露才华?”遂修书一封,让宁戚转呈桓公。
三天过后,桓公的车仗到了那个地方,宁戚又拍着牛角唱道:“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鲜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至骨干。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桓公当时听了就非常惊讶,他下车问他道:“你这区区一个放牛之人,怎么敢如此大胆竟然毁谤朝政?”宁戚说:“小人怎敢毁谤朝政。我听说尧舜之时,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而今北杏开会,宋国君臣半夜逃跑;柯地会盟,曹沫又来行刺。现在您假天王之命,以令诸侯,欺侮弱小的国家,如此以往,何时天下才得太平。”
桓公听了勃然大怒,大声喝道:“匹夫出言不逊!”喝令斩首。
宁戚面不改色,仰天叹曰:“梁王杀了关龙逢,纣王杀了比干,今天您杀了我,我就是与关龙逢、比干齐名的第三条好汉了。”
齐桓公看到宁戚胆识过人,怒气顿时就消了一大半,命人与之松绑。这时宁戚才将管仲留下的书信交给桓公。桓公大喜说道:“既有仲父的书信,为什么不早呈寡人?”
宁戚回答说:“我听说贤德的君主择人而用,贤良的臣子也择主而仕,您如果不喜欢直言敢谏而喜欢逢迎,那么我宁死也不会交出管相国的书信。”桓公当晚在蜡烛光下,拜宁戚为大夫,让他和管仲一起同参国政。后来宁戚为桓公游说宋国,宋国不战而降,加入盟约。
“标新立异”往往能获得一种注意,同时也会得到一种认可。宁戚一开始并不展示管仲的书信,而是陈述自己的观点,这首先就被认可了,最后再呈现出书信就会更加使人钦佩。
在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要求人者可能有很多,竞争也可能异常激烈,因此,要想使所求之人接纳自己。并重用自己,或为自己办事,必须使出全部招数,使尽全力去游说。在辩论的时候,必须有创意有新的见解,最好是能给人留下一种独特的印象。要让所求之人,因感动而接纳,这便需要相当奇妙的机智。如果言辞不够动听技巧笨拙,不但自己推销不出去,话语不被接受,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祸害。正因如此,古时的说客们不得不殚精竭虑,想尽一切推销自己的方法,去打动君主。这些对于今天想要求人者会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热衷于召集天下的贤能之士。告示贴出没几天,便有近千人上书推荐自己。这些自荐者使用的平庸方式并没有引起武帝注意,但当他看到东方朔的自荐书时,他感到相当震撼。
当时并没有纸张,推荐书是写在竹简上的,而令人震惊的是,东方朔的上书长达3000多片竹简。汉武帝阅读着东方朔的上书,遇到中间停顿休息时,便在其间按印作标记,然后再读下去,这样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将竹简读完。
3000张竹简,最多不过十天就可以看完,为何武帝要花两个月的时间呢?这是因为东方朔的上书内容太精彩了,武帝觉得,一次读完未免可惜,宁愿分段逐次看完方过瘾。
《汉书》里有东方朔上书中的一段:
“臣朔少失父母,为兄嫂所养。臣十三而学文史之用;十五学剑;十六学诗书;十九请孙武兵法……所读共二十二万言;臣勇若孟吧贲,捷似庆忌,廉如鲍叔,信如尾生,如是,则足以为天子之臣矣!”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方朔脸皮是够厚的,也是由于他敢于如此吹嘘自己,才会引起武帝的注意,让武帝对他刮目相看,这就是厚黑学中的给自己脸上贴金。
后来武帝下令召东方朔进宫,他的自荐战术无疑获得了最后成功。东方朔从近千人中脱颖而出,固然因为他文采出众,但更重要的是他思维敏捷,懂得使用技高一筹的自我介绍法,所以获得了成功。
自我介绍是求人的起点,然而如何通过自我介绍来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和分量,如何沟通与对方的感情,使对方承认并接受,是一门并不简单的学问。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非常贫困,连自己都不能养活,然而他却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托人把自己推荐给门下有食客三千的孟尝君,情愿寄居孟门之下讨一口饭吃。
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
冯谖不是那种善于表白自己的人,他为了考察孟尝君,就对孟尝君说:“我没什么爱好。”
“客人能做些什么呢?”
“我也没什么大的才能。”
“好吧。”于是孟尝君笑了笑,同意接收他,左右的人以为孟尝君很轻视冯谖,就把粗劣的饭菜送给他吃。
过了几天,冯谖靠在柱子上,敲着自己的宝剑,唱道:“长长的宝剑啊,咱们回去吧!吃饭没鱼。”
孟尝君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对手下的人说:“让他吃鱼,和中等门客同等对待。”
又过了几天,冯谖敲着他的剑唱道:“长长的宝剑啊。咱们回去吧!出门车都没有。”左右的人都耻笑他,也把这事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备车,和门下有车的客人一样对待。”
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高举着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孟尝君能把我当客人对待。”但又过了几天,冯谖再次敲着宝剑唱道:“长长的宝剑,咱们回去吧!没有东西养家啊。”孟尝君通过别人问道:“冯先生有亲人吗?”答曰:“有位老母亲。”于是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衣食费用,不让她缺少什么。
从此之后,冯谖对孟尝君十分感激,而孟尝君对冯谖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看法,后来孟尝君让他去收债,而他却让薛地的老百姓把债券都烧掉了,并说那是孟尝君的仁义,也是因为如此,当孟尝君回到薛地的时候受到了老百姓们热烈的欢迎。
从此,孟尝君把冯谖作为心腹看待。冯谖后又为孟尝君营造三窟,令孟尝君高枕无忧。
在“厚黑之士”看来,要想求人成功,从众多求人者中脱颖而出,就要让别人注意自己,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别人,要懂得危言才能耸昕、独特才能脱颖而出的道理。
二、巧妙暗示,雨露均沾
有利益和没利益,办事就会出现不同的结局。有利益,人们会主动去做事,没了利益,办事就会缺乏一定的诱因。
比如在办事的时候,如果对方感到答应你的要求的话,他是在进行无偿的奉献,他根本无利可图,得不到任何好处,这时,他自然不愿意给你办事,至少积极性不会太高。
要想办事顺利,在求朋友办事的时候,就要让朋友知道事情办成后会得到某种好处。要让朋友知道你求他帮忙办事,不是让他白帮忙,事成之后,他也会得到好处。
我们时常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这样的镜头:一方给另一方暗示或许诺,若把某种事办成功了,我保证给你多少钱,或者某种好处。对方听了以后,精神为之大振,为了得到某种好处,或者由于某种好处的**,他会尽最大的努力,想尽办法,排除万难,最后的结果是很快就把事办成了。
1.有利益和没利益,办事会有不同的结局
春秋时的范蠡被奉为中国商人的始祖,他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随后功成身退,移居别地经商,以他的聪明才智,很快便富甲一方。
后来,他的三儿子因杀人获罪而被囚在楚国,范蠡计划用金钱保全儿子的性命,他派长子打通关系,并写了封信让他带给以前的朋友庄生,并嘱咐长子说:“一到楚国,你就把信和钱交给庄生,一切听从他的安排,不管他如何处理此事。”
范蠡的长子到达楚国,发现庄生家徒四壁,院内杂草丛生,一点也不像个达官显贵的样子。虽说按父亲的嘱托把信和钱交给了庄生,但心中并不以为此人可以救出弟弟。
庄生收下钱和信,告诉范蠡的长子:“你可以赶快离开了,即使你弟弟出来了,也不要问其中原委。”
但范蠡的长子由于心存疑虑,故并未离开,又接着去贿赂其他权贵。庄生虽贫困,但非常廉直,楚国上下都非常敬重他,他的话在楚王那里也很有分量。庄生得了范蠡的好处,自然要为范蠡帮忙,救出他的二儿子。
庄生求见楚王,说近来某星宿来犯,于国不利,只有广施恩德才能消弭灾祸。楚王于是决定大赦天下。
范蠡的长子听说楚王大赦天下,觉得弟弟一定会被放出来。他觉得这样,送给庄生那么多的钱财不就如同白花一样吗?于是又去找庄生把送去的钱要了回来,心中还洋洋得意,以为又省了钱又办了事。
庄生没了好处,心里很不舒服,感觉到被范蠡的长子戏弄了。于是又去见楚王说:“听说范蠡的二儿子在我国犯罪被囚,现在人们议论说大赦是因为范蠡拿钱财贿赂大臣的缘故,这于您的名声不利啊。”几句话说完,楚王就决定先杀了范蠡的儿子再实行大赦。结果,范蠡的长子因不愿给人好处,而只好捧着弟弟的尸骨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给人利益与不肯给人利益,结局是完全不同的。范蠡的长子因为不愿给对方以好处,结果事没办成,还害死了自己的弟弟。
2.对方知道,事情办好了,他也能得到一份利益
让对方知道,事情办好了,对方也会从中得到一份利益,那对方才会卖力。
埃克是美国一个大农场的农场主,他在自己的农场里种上了大片的棉花,棉花开花该摘的时候,他雇了许多工人来采摘。
有一天,埃克去农场巡视采摘情况,看到一些工人偷懒,地上也到处扔着雪白的棉花,十分可惜。埃克急了,他把工头们找来,让他解雇偷懒的工人,并要求不要乱丢弃棉花,工头们答应了。
过了一天,埃克又去农场巡视,发现情况依然存在,心里十分着急,因为严重浪费是一个方面,如果不抓紧时间采摘棉花,雨季一来,棉花将会毁掉了。他弄不明白,为何自己每次来这里,都能看见偷懒的人和浪费的现象,而那些工头天天在此,却好像没有看见一样呢?即使再三强调,却依然没有效果呢?
埃克便去请教一位朋友,朋友告诉埃克:“因为农场里的棉花是你一个人的棉花啊。”埃克一下子明白了过来,他这才认识到,因为那些工人得不到什么好处,所以有偷懒和乱丢棉花的现象,要想工人们把事办好,在雨季来临之前采摘完棉花,必须给那些工人们甜头和好处。于是,他立即召集所有的人开会,他在会上宣布:“在雨季之前把棉花采摘完,工人们除了工资以外还可以得到采摘棉花收益的20%。”
开完会以后,埃克再去农场巡视时,再也没有发现偷懒的工人,地上也没有胡乱扔弃的棉花了。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许多企业和公司,就给职员以许诺,如果能够办好某事,比如签到合同,就按收益的比例给职员提成,这样做,就可以把很难办的事办成。再比如,派人出去收难以收回的欠款,如果承诺收回欠款后,按多少比例提成给收款者,那收款人自然会为了得到其中一份去软硬兼施,使出浑身解数,把欠款收回来。因为,办好这件事后,他也能从中得到收益,得到好处,谁都会努力的。
3.让对方看到利益,对方会心甘情愿地为你办事
要想把事情办成,就必须刺激起对方的欲望,让对方知道,只要能办成事,他就能得到回报,得到利益,并不时给些甜头,让人相信你所说的并非空话。
有一位写小说多年的作者,可小说总是难以发表,他认识一个刊物的编辑,两年时间给这个编辑送了十多篇小说稿,可每一次这位编辑看了看就说,稿子还没写到位。一会儿推托小说题材太陈旧了,一会儿说稿子已排满了;不是这有问题,就是那有问题,总而言之,就是发不了。
一个星期天,这个作者又到那位编辑家送稿,正巧碰上这个编辑的计算机显示屏坏了要拿出去请人修理。这个作者也算个文人,平日脸皮薄,羞于给编辑送些礼物或好处什么的。这次他逮着这个机会。于是,他对编辑说:“我家里还多余一个显示屏,我拿来你先用吧。”这位编辑没有推托。这个作者赶紧回家去,把自己计算机用的显示屏拆下来送给了这位编辑。本来这位作者并没有多余的显示屏,他是把自己买了还没有一年的显示屏拿过来送人而已。
这位编辑拿到他送的显示屏,立即热情起来,当即认真地把他送来的小说稿看了一篇,马上肯定这篇小说稿不错,决定把小说发表在当期的刊物上。
这位作者巧妙地给编辑送上了好处,轻松地把自己多年没办成的事办好了。
对方给你帮忙办事,并得到相应的好处,这是双方心领神会的事。利益是办事的基础,让朋友知道事情办成后会得到好处,得到回报,让对方觉得为你办事值得,那你们要办的事就好办多了。
三、求助于人,不能操之过急
找人办事时,对方能不能答应你的要求,能不能全力帮助你把事情办成,关键在什么?关键要了解人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心理世界怎么想问题,就决定了他对你提出的事儿是给办还是不给办。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怎样想一件事情完全是外在情趣和利益**的结果。他对一问题感兴趣,他就会说对它有利的话,也会做对它有利的事,反之,他便具有原始的不自觉的拒绝注意的心理。所以,人们在办事儿时,要想争取人应允或帮忙,就应该设法引起对方对这件事儿产生积极的兴趣,或者设法让人感觉到办完这件事儿后会得到自己感兴趣的利益。
很显然,人们对什么事儿有兴趣或认为什么事儿有满意的回报,就会乐于对什么事儿投入感情,投入精力甚至投入资金。
利用情趣**法必须让人感到自然愉悦,深信不疑,利用情趣或利益把人吸引住时,人才肯为你的事儿付出精力。
跟人一起用餐或出差时,对人偶尔吐露的话要牢记,并在恰当的机会中加以实践,这也是一种很讨人欢喜的“拍马屁”。
例如人说:“最近听说有家杂志曾刊载各界名人演讲酬劳一览表,有机会的话真想看看。”这时就要抽空到书报摊或书店,找上述的书籍买回采呈给他看。
虽然人的话和工作根本扯不上关系,可是你的应该有随时听候差遣的心态,在可能的范围下,对人的一言半句都应给予实践。
虽然人说话时并不期盼别人来做,甚至没有一点渴望的语气,可是下属若对人的话都认真地属遵奉行,却是极讨人喜欢的。
将人无意间的谈话当真地予以实现,这是很能博得人欢心的作为。同样地,对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自己特别用心地去处理,这也是一招拍马屁的方法。
例如,同样是泡茶给人喝,请不要忘了人喝的是凉茶,茶太凉了要加热,茶太烫了则凉了后再呈上。日本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丰臣秀吉,就是从一个下三级武士凭着用肚子温度替大将温鞋子,而崭露头角终至成为一代人物。
除了对人的言谈要用心外,当人与第三者谈话交易时,对方的一言半句也要随时提高警觉,遇有言外之意时,马上要懂得给予应和。拥有这种伶俐、敏捷的部属,是人最感骄傲和值得炫耀的,人对这种部属,当然是会给予相当高的评价的。
只有真正了解到了人的兴趣爱好,才能真正使用好这一招,具体做法有如下一些绝技。
1.用兴趣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利用那些新颖的东西,与我们的经验接近引起我们强烈的注意,引起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常常情不自禁、穷追不舍地要弄个明白,这时人们就会对你产生强烈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跟你“粘”在一起,再进一步,就可能被你牵着鼻子走了。
当我们很谨慎地根据人的兴趣,而设法接近人时,除了拿出“新颖”的东西之外,还得掺和着一些别人“熟悉”的成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不但要抓住人的注意,还必须把握住人的注意力而使他扶助你。
2.吊人的胃口:让对方感觉到希望的牵引
吊人胃口,也可以说是“利而诱之制人术”,是“诱之以利,将欲与之,而先不与”,让想要得到利益之人长期生活在隐隐约约的希望之中。这样,就会让这个抱着希望的人死心塌地地为你办事儿。
这一心理规则能够给要办事儿的朋友一个很好的启示:首先,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刺激起人的欲望,暗示只要能办成事,好事就在后头,并不时地给些甜头,让他相信你所说的并非是一句空口大话,于是在不断的刺激下,他的欲望也就被挑了起来,这时就是你牵着他鼻子走的时候了。
因此,大可不必有求于人便感觉低人一等的被动消极想法,而应利用本身的资本去吸引他,去打动他,这才是办事儿的最高境界。也许你会说我一无所有,没啥资本,叫我如何吸引他。其实,资本全在自己开发,一无所有本身就是资本,你有一条宝贵的生命,你有一个发达的大脑,你有无牵无挂的潇洒,于是你会根据那时那刻的种种条件做出一条最有效的办事儿方案,付诸行动,包你成功。
3.求助于人,要循序渐进
求助于人,应由小到大,由微至着,由浅及深,由轻加重才是,如果一开始就有太大的请求,一定会遭受对方断然拒绝。
所以,一点一点引人接受,一点一点让人进入,既是找人办事儿的小技巧,也是嫁接成功的大原则。
了解了这些道理,找人办事的要领你也就基本掌握了。另外切记不要以难办的事、重大的事托人去办,这会一下子堵住了自己办事的路。循序渐进是一条应该记住的原则。
著名国学大师林语堂总结中国人求人办事,像写八股文一样,对于如何循序渐进地求人办事很有启发。
中国人办事很少像洋鬼子“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开题。因为这样不风雅。如果是生客就更显得冒昧了。中国人相当讲究话里做文章,有着八股般起承转合的优美。不仅有风格,而且有结构,大概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寒暄、评气候。诸如“尊姓”,“大名”,“久仰”,“夙违”及“今日天气哈哈”皆属于此类。林语堂称之为气象学的内容,其要在起“来则安之位安而后情定”的作用,即联络感情。
第二段是叙往事、追旧谊。这就更深一层了,要从大众皆有的生命空间过渡到彼此较为特殊的那一块,是深入的过程。林语堂戏称之为“史学”。“也许有你的令侄与某君同过学,也许你住过南小街,而他住过无量大人胡同,由是感情便融洽了。如果,大家都是北大中人,认识志摩、适之,甚至辜鸿铭,林琴南……那便更加亲挚而话长了”。这一段做得好,双方感情可能会有真正的融洽。
第三段是谈时事、发感慨。这可是政治学了。“感情既治,声势斯壮”,于是便可联手出击,可进入侃的境界。这一段做得好,感情更为融洽,声势又壮,甚而至于相见恨晚,到了两肋插刀的程度。至此,可认为到了陡然下笔,相机言事之际。
第四段就叫经济学———奉托“小事”。可客气地起立,拿起帽子,继而转来道:现在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某某吗?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云云。这一段要自然随意,不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或使对方觉得自己该欠他多大人情。
林语堂描述的这段“求人八股”,包含着调侃的口气与戏谑的成分,但是却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中国社会里求人办事的实况。
四、难言之事巧开口
当我们遇到麻烦事想求助他人时,会不知怎么开口,毕竟有些不好意思。而事实上,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厚黑口才技巧,就不会觉得开口是件难事了。难言之时如何开口,以下几点对我们可能有所帮助。
1.借他人之口替自己说话
在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介石发难。可在对方没表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时间越来越紧,可双方都是欲说还休。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和张学良也都是旧识。在又一次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位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2.在幽默的玩笑话中道出实事
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而轻松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可能更容易接受。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10%~20%,领导非常高兴,对他说:“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名大学生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领导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领导的鼓励,大学生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转个弯子,套出对方的话
有时,一些话自己说出来显得很难为情,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好办法。
李某准备借助于好友刘某的路子做笔大生意,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刘某的第二天,刘某暴病身亡。李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刘某的亲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李某对刘的妻子说:“真没想到刘哥就这么突然地走了,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啊。这样吧,嫂子,刘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
看他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刘的妻子很是感动。其实他明知刘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悉这些门路;困难不小而且时不我待。
结果呢?刘妻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了,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4.用商量的口气
用商量的口气把要求办的事儿说出来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办法。如:“能快点把这事儿给办一下吗?”
在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如果从对方话语中看出人家可能不具备有关条件或意愿,那就不要强人所难,这样也显得很有分寸。
5.采用婉求、诱导法
美国《纽约日报》总编辑雷特想找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他把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当时约翰刚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卸任外交官职,正准备回到家乡伊利诺伊州从事律师事务。
雷特请他到联盟俱乐部吃饭。饭后,他提议请约翰·海到报社去玩玩。在这期间,雷特从许多电讯中,找到了一条重要消息。那时恰巧国外新闻的编辑不在,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帮我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消息的社论吧。”约翰自然无法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写。社论写得很棒,于是雷特请他再帮忙顶缺一星期、一个月,渐渐地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约翰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而留在纽约做新闻记者了。由此人们总结出一条求人办事儿的规律: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
6.变相“要挟”
一位老师是个非常热心的教育家。有一天,她到附近的图书馆去,想借一些有关教育的书籍。她询问图书馆内的管理员:“一个礼拜能否借25册书?”
图书馆的管理员告诉她:
“一个人一次只能借走两册,这是无法通融的。因为要借书的人太多了。”这个老师听了这些话后,很激动地说:
“我知道,那么,以后我每周都带学生来,让他们每人都借一本。”原来很顽固的图书馆管理员,听了她的话后,突然改变了态度,取消了原来的规定。
在这件事中,最令人痛快的莫过于,当这位老师提出要让每一个同学来借书时,图书馆管理员就打破了要遵守规定的规则。图书馆管理员虽然知道应该遵守规定,但他又厌恶繁杂的工作,对工作不热心,所以才做出上面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