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夺取人生的主动权 男人的谋略资本(2)(1 / 1)

2.鲁迅的教学法

道理表述得很深刻,使用的语言却浅显易懂,也作“浅入深出”。这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艺术。教师不一定是天才,但教师必须有启迪天才的力量。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像一根火柴,去点燃学生追求知识的智慧之火、探索未来的信念之灯。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又被上升到谋略的高度了。

听过一代大师鲁迅讲课的人,无不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先生的课妙趣横生,简练明达,引人入胜,既生动形象地传授了知识,又教育了青年如何追求真善美,如何做人,扣击着每一位听众的心弦。

鲁迅先生从不故弄玄虚,注重教学的直观性。他在讲授“西五毋席地而坐”、“武帝跪拜”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古人“跪”、“拜”、“坐”的区别,分别用象形文字来表示,令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鲁迅先生还注重深入浅出,创造活泼的教学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1930年春,先生应邀去给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系的师生作讲演,他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题未定”三个字,言明自己只是以漫谈形式和大家聊聊真与假、美与丑的关系。他从家乡绍兴谈起,说乡里人娶媳妇不要“弱不禁风”、“杏脸柳腰”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少女,从而归纳出农民与绅士的审美标准不同,说明美也是有阶级性的。接着,他挂出两张带来的画:一幅是法国大画家米勒的《拾穗者》;一幅是英美烟草公司的广告月份牌,画面是一位时髦女郎。面对学生疑虑的目光,先生说,前者朴素,没用工笔细描,但它却深刻动人;后者尽管连美人的根根睫毛都勾画出了,但却无美可言,因为它低级庸俗。所以,“画家的作品,要唤起人们向上的情绪,这才是好作品”。先生引导大家去思索、探讨什么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真正艺术品。短短两个多小时,使听者受益匪浅。

先生还讲求上课的艺术性,研究教育对象,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他在担任绍兴中学堂学监时,对摹仿欲望强烈而思想单纯的学生讲如何阅读古典作品时,打了个比方:我们到动物园看狮子老虎,总是站在栅栏外,揣测狮子老虎在深山密林中威风八面的雄姿。小说仅是揭示生活与人生的片段,必须分析研究,才可由此推知整个人生与社会,倘若要“硬充其中角色”无异于钻入栅栏,直面饿虎怒狮,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像鲁迅先生这样讲课,娓娓道来阐明道理,学生乐于接受。先生在北大讲授《红楼梦》时,曾向学生提出:“你们爱不爱林黛玉?”学生反问:“周先生,你爱不爱?”先生面带笑容:“我嫌她哭哭啼啼……”这样,寓庄于谐,寓教于乐,效果独特。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每节课都倾注了先生的心血与智慧,都能引起听者共鸣,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难道不应引起我们每位教师的三思与借鉴吗?我们要学习先生儒雅的教态,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灵巧多变的教法,更应该学习先生不摆架子,平易近人,甘做学生知心朋友的精神风范,做一根“擦得雪亮的火柴”,燃尽自己,点燃学生心灵之火,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3.朝闻道,夕死可矣

汉宣帝刘询即位不久,下了一道诏书,对汉武帝刘彻歌功颂德,说武帝文治武功,功德无量,但死后却没有建造与其功德相符的庙宇,甚感痛心。因此要群臣商议,给武帝修建一座宏大的庙宇。群臣经过讨论,同意接刘询的旨意办。

突然,群臣中有人大声说道:“臣不敢苟同!”大家扭头望去,原来是少府夏侯胜。只听他朗声说道:“武帝虽有平定四夷、开拓疆宇的功劳,但为此牺牲了千百万将士,耗尽了国家的钱财和百姓的力量,国库因此空虚,百姓因此贫困,流离失所,差不多有一半死于饥寒之中。再加上蝗虫灾害,赤地千里,有些地方竟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其损害至今尚未恢复,如此无德无恩于民,还修建什么庙宇。”

群臣说:“这是天子的命令。”想用天子来压服他。

夏侯胜并不怕,说:“天子的命令如有不妥,作为懂得大义的臣子,应当直言,坚持真理,而不能迎合和不分是非地顺从。”

群臣恼羞成怒,指责夏侯胜非议天子诏书,诽谤先帝,大逆不道,将其下狱。

丞相府长史黄霸,因同意夏侯胜的看法,也被关进监牢。

黄霸和夏侯胜关在一起。黄霸知道夏侯胜学问渊博,请他给自己讲解《尚书》,夏侯胜情绪很不好,说:“我们都被判了死罪。快死之人,还有什么心情教,有什么心情学,学了又有什么用呢?”

黄霸却很豁达,说:“孔子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即使明天杀头,今天也要学习道理。”

夏侯胜听了,很感动,消极情绪一扫而空,当即讲解《尚书》。从此狱中天天传出他们的讲学声,好像他们不是在坐牢,而是在这里研讨学问。他们在狱中关了一年多,这种教和学一直没有停止过,后来两人均被释放。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一种将追求真理及知识与生命价值等而视之的学习精神,是有志于在浩瀚学海里畅游的求知者的座右铭,也是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提倡与宣传的一条人生准则。

4.“皮格马利翁效应”

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的提法。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皮格马利翁相传是塞浦路斯国王兼雕刻家。有一次,他雕塑了一位少女,在雕塑过程中,对这尊塑像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后来,在他的恳求下,爱神终于把塑像变成真人,满足了他的真诚愿望。196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据此在小学生中进行试验,即让教师对学生抱有“暗行的期待”,在这种期待与激励之下,受试学生的智力真的像期待的那样得到了提高。因为,热情的期待和对期待的积极反应,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一“效应”的做法不仅存在于教育界,而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资本箴言

领导者与他的同事之间存在这样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将会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激起其奋进的蓬勃朝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那将会大大超过“拔十得五”呢!

以退为进的处世谋略

在处世交往中,发生一些矛盾在所难免。这时候必须顾全大体,不可因小失大。老子告诉我们:“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与世无争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贯穿的处世哲学。原文是:“以圣人如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为圣人在百姓之上,但百姓不觉他是负担,在百姓前面,百姓不觉他有害。因为他能表示谦下,甘于落在后面,从不与人争先,因此天下没有谁能与他争雄。

类似的话还有:“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天之道,不事而善胜。天之道,刺而不害。吾人之道,为而为争。”这种哲学思想用于处世,并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所以谁都喜欢它。它就像接纳众多溪流的江海一样,成为众水的统领。

老子反对锋芒毕露,争强好胜,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

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成为广泛流传的哲理名言。

李泌少小聪敏,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为之。得手长,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当时他的名声很大,唐玄宗赏识他,夸他为“神童”。宰相张九龄器重李泌胆识,呼他为“不友”。唐玄宗欲授李泌。固辞不受。玄宗命他与太子游,结为布衣交。太子常称其先生而不称名。

在天宝年问,李泌看到天下危机形势,赴朝廷论当世时务,但为杨国忠所忌,于是他又潜遁名山。后安史之乱发生后,太子唐肃宗即位于灵武,特地召见李泌。李泌陈述天下成败之事,甚称肃宗之意,但李泌固辞官职。李泌说:“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贵多了。”最后被授以散官拜银青光禄大夫,使掌枢务,凡四方表奏,将相迁除,皆得参予。李泌虽不是宰相但权逾宰相。李泌劝唐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之心,终于收复长安洛阳。李泌见唐廷转危为安立即要辞归山林。唐肃宗坚决不同意,说:“朕与先生同忧,应与先生同乐,奈何思去?”李泌说:“臣有五不可留,一是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亦太奇,所以不可复留。”后来终于说服唐肃宗,李泌隐归衡山。

唐代宗时,时局艰难,藩镇割据,又特召李泌出山,命他为相,李泌一再固辞。代宗只好在宫中另筑一书院,便李泌居住,军国重事无不咨商,李泌又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后来,时局好转后,李泌又辞归山林。

唐德宗时,又召见重用李泌。公元785年,陕虢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鸩杀节度使张劝,想以木已成舟之策,胁迫朝廷任其为节度使。唐德宗派李泌处理此事,并拟以神策军护送。李泌说:“陕城三面悬绝,攻之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单骑入之。”唐德宗说:“单骑如何可人?”李泌回答说:“陕城之人,不贯逆命,此特抱晖为恶耳,若以大兵临之,彼坚壁定矣。臣今单骑抵其近郊,彼举大兵则非敌,若遣小校来杀臣,未必更为臣用也。”于是李泌单骑,晖罪,但索薄书,军中镇静如常。然后,李泌概不接见,军中镇静如常。然后,李泌召见抱晖说:“你擅杀朝使,罪应加诛,唯今天子以德怀人,我也不愿执法相绳。你且赍着币帛,虔祭前使,此后慎无人关,自择安处,潜来接取亲属,我总可以保你无虞。”抱晖亡命而去,陕州遂为朝廷所有。李泌大智大勇,单骑下陕州,平定了内乱。

后来李泌辅佐德宗发挥了重大作用。他调和重臣,使君臣不疑,天下无事,仗义救良将而不使株连无辜。主张职诸国、抗吐蕃。又淘汰冗官,分隶禁军,调边境戍卒,屯田系师。与蕃贾互市,鬻缯易牛,募边人输粟,救荒济贫。其治国安邦之良策,均为唐廷采纳,李泌在适当时机辞去了相职,只任学士的散职。

李泌一生,好谈神仙,颇尚诡诞,实际这是个幌子。他危时出山辅政不争权位,安则归山养性,始终与世无争,但他历任三朝,不是宰相胜过宰相,任凭风云变幻他终能发挥济世安民的巨大作用,这个传奇人物实际上是个生逢乱世的高明的智者。

2.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容忍,让步。大谋,全局策略。指不能容忍细小枝节,就会打乱全局策略。比喻做事情,必须顾全大体,不可因小失大。语出《论语·卫灵公》:“巧合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韩信年少时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只好经常去朋友家寄食。一次,他接连在一个当亭长的朋友家中白吃了几个月。一天,亭长的老婆趁韩信没来,就让全家人早早地吃完了饭,韩信来了想吃饭,连剩饭也没有了。他就这样被朋友无情地踢开了。由于韩信喜欢带兵布阵之事,因此经常佩剑,当他经过淮阴市场时,一无赖公然挑衅说:“你经常带剑以示勇,若有胆量就杀了我,若胆小就从我**穿出去。”韩信想了想,甘受这**之辱,从那无赖的裤裆之下穿出去。后来,韩信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以功封为楚王。他衣锦还乡之后,送亭长一百个大钱,责其对朋友不能善始善终,召使自己受**之辱者为楚中尉,并告诉其部下:“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这充分说明,韩信把“忍”作为砥砺自己奋发自强,从而实现个人远大理想的手段。而在成功之后,仍然以容忍的精神对待别人,包括侮辱过自己的人。古人云:宽则得众。这正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小不忍则乱大谋”。善于忍耐,委曲求全,有时是很必要的。三国时猛将张飞,他在人川途中俘虏川将严颜之后,严颜威武不屈,愤怒地斥责他,并决心做“断头将军”。这时候张飞忍耐了,他钦佩严颜的勇气,不仅释放了严颜,还把他当作宾客对待。严颜因此归降,使张飞此后进军非常顺利,直抵成都城下与诸葛亮会师。但是后来,在关羽败亡之后,张飞为了替关羽报仇,却强令部下末将范疆、张达在十日内完成几万套白衣白甲,挂孝出众。当二人要求守则限时,张飞又不分青红皂白把他们鞭打得咯血,终于为二将刺杀,死得不明不白。这又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典型例证。

古人说:“仁不轻艳,智不轻怨。”在处世交往中,发生一些矛盾在所难免,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我们提倡“小不忍则乱大谋”,于人于己都非常有希。

3.以奇扬名

陈子昂刚到京都长安时,还不为人们所知。有一天,有个人卖胡琴,要价一千贯,那些豪绅贵族们争相传看,却没人能够辨别胡琴的优劣。这时,陈子昂突然走上前去,对卖琴人说:“跟我到家里去取一千贯钱,这琴我买了。”众人吃惊地问他为什么用这么高价买这把胡琴,陈子昂说:“我善于弹这种乐器。”大家说:“能听听您的弹奏吗?”陈子昂说:“请大家明天到宣阳里来,我弹给你们听听。”第二天,大家如期前往,此时,陈子昂已准备好酒菜,胡琴摆在桌前。吃完饭后,陈子昂捧着琴说:“我叫陈子昂,四川人,有文章一百卷,千里迢迢来到京城,竞还不为人所知。这把胡琴不过是一般的东工所制作的,我怎能对它有兴趣呢?”说完,举起琴来,摔地而碎。然后,把自己的文章一一赠给在座的诸位。这样,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传遍整个京城。

奇是古代军事学上常用术语。奇和正相配合。正,是一般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变化灵通的。兵以正合,以奇制胜。逆着一般正常的原则、一般正常的定理,给人们一个出奇不意,无论是求爱或是求名,常能大获全胜,以文章扬名,是文人的常情常理;但为了扬名而借助于高价购琴、诱人听琴、当众摔琴的方式,却是奇人奇想,不落俗套,别开生面。常情常理,使人们耳目一新,自然强烈。不过,话又说回来,妙计奇想,当要因时因地制宜。唐代人重视才能,即使是你只有一种小小的别具一格的技艺,大家也会赞叹不已。因此,陈子昂借助胡琴的高价卖其后,果然以出奇的计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若是说到了明处,不但文章没有人读,就是想去听演奏胡琴的人恐怕也是寥寥无几的,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类似的故事。

英国当代小说家毛姆成名前,生活十分困难,为了推销他的小说,便想出了一个奇妙的计策:他花钱在各大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内容相同而又引人注目的征婚启事。那上面说:“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而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找一个与毛姆小说中的女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婚。”这则征婚启事刊登后,毛姆的小说立即成为英国年轻读者的抢手货,因为,不少女性为了同这位百万富翁结婚,都急于想知道毛姆小说中的女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以便与之对照比较。她们争先恐后地去买毛姆的小说,而男性读者则唯恐自己的女友去应征,也不得不买一本他的小说,以便于了解女友的心理活动。几天之后,全伦敦的各家书店就再也买不到毛姆的小说了。

毛姆为了推销小说而刊登征婚启事的计策,也是奇人奇想。他略施小计,天下读者尽入其彀中矣!

4.闻“骂”则喜

孟子曾经称赞过“子路闻过则喜,禹闻善合则拜”。把他们说成是正确对待批评的典范。但是,还有人闻“骂”则喜,简直就更进一步了。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迎战袁绍之前病倒了。病中,他看到陈琳为袁绍所写骂自己的檄文,对那些辱及祖宗的话,他没有怒发冲冠。相反,由于文章论据充分,分析精辟,文词潇洒,他越看越高兴,连声称赞写得好。后来,他击败袁绍,陈琳也当了俘虏,他不计前嫌,唯才是用,对陈琳委以重任。

清代号称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公开声明:“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稍。”意思是:对我的赞扬,如果说不到点子上,那有什么用?骂我的文章,只要骂到要害处,那也是很好的。他每每看到有批评他的文章,听到有批评他的话语,都爱不释手,百听不厌。

现代文学家郭沫若,鲁迅先生生前对他“曾用笔墨相讥”多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并未因“公已无言”,即可“鞭尸”,而是坚定地捍卫鲁迅,捍卫鲁迅精神,l936~l940年,郭沫若写了《民族的杰作》、《苦鞭尸者》等等,纪念鲁迅。郭沫若说:“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鲁迅死后我都要恭维他一辈子。”其言辞真诚,感人至深,其胸怀广阔,令人崇敬。

当然,以上所举闻“骂”则喜都是有原则的。曹操作为政治家,他要团结更多的人才,郑板桥作为文艺家,他要使自己的诗文、书画精益求精,郭沫若作为革命家、文学家,他与鲁迅是殊途同归的战友。这些便是他们的原则。而他们对批评采取了正确的态度,这便能更加准确地评价自己,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客观地观察和认识事物,从而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5.模棱两可

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苏味道曾经对别人说他的从政经验:“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当时人们叫他“苏模棱”,意为处事没有明确态度或主张。

对一些复杂问题,暂不表态,含糊其辞即模棱两可也是一种策略,而且经常用于对付棘手问题的策略。混沌初始,前程未卜,只好模棱两可以待其明。

15世纪30年代,蒙古瓦刺部势力强大起来。1449年,瓦刺部首领也先选率大军攻明。明英宗在专权太监王振挟持下亲征。明廷腐败,连吃败仗。50万大军被数万瓦刺军打得溃不成军。明英宗逃至土木堡,被包围俘虏,王振死于乱军之中。

明英宗被俘后,也先视为奇货可居,用车载着他的妹妹,要将其妹嫁给英宗。英宗不想当蒙古人的女婿,但又怕违犯也先之意招致大祸。就横棱两可地回答说:“我是中原皇帝,要娶你的妹妹不能随便结婚,必须回中原再礼聘不迟!”也先觉得有理,只得暂时作罢。

算命先生也惯用模棱两可的手法来迷惑群众。传说有三个学子进京赶考,途中住一道观。他们听说观中有老道能掐会算,于是诚心求卜,请老道为他们预卜赶考。老道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向他们面前伸出一个指头。学子们问:“这意思,我们三人能考中一人了!”老道并不回答,只是说:“天机不可泄露,事情不必讲透!”后来,三位学子中只有一人未考中,他们聚在一起说:“看来,这老道是个骗人的家伙!”于是,他们在归途中仍然返回往过的道观,找到了老道要羞辱他一番,结果老道一听他们所说,便哈哈大笑说:“尔等无知,反怨贫道,我这一个指头乃是一个落榜之意,请问谁否?贫道何曾有错?”说得三位学子哑口无言。其实,老道一指头的含义可谓模棱两可,怎样解释都说得通。可意为一人考不中,两人考中。可意为三人一齐考中,也可意为三人一齐考不中。无论怎样的结果,最后他都能自圆其说。横棱两可这条谋略,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当事物发展呈模糊状态时,即局势纷乱时,人们不可能清楚地做出判断。因此,最好承认现实,以模棱两可的语言和态度对待之是适宜的,因为过早的结论,轻率的处理往往适得其反。

资本箴言

在处世交往中,发生一些矛盾在所难免。这时候必须顾全大体,不可因小失大。老子告诉我们: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电光火石的灵感谋略

无论是理论创造还是发现,往往都有行踪诡秘的灵感女神的光临,而一旦出现突发性的灵感,探索者头脑中便会如电光一闪,思路接通猛然醒悟,一下子跃上一个新的境界。

1.冯谖反常买“义”

战国时,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因家道贫穷,就托人投靠了孟尝君。孟尝君问道:“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没什么爱好。”又问:“有什么本领。”回答说:“没什么本领。”孟尝君收留了他。孟尝君的左右亲近看冯谖没什么本事,就让他住下等房屋,吃粗劣的饭食。过了十多天,孟尝君听人说,冯谖没有事就靠着柱子,舞着他带来的一把长剑,嘴里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孟尝君听说后,就叫手下人安排他住中等房屋,吃饭时有鱼。过了不久,冯谖又舞着长剑唱道:“长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无车!”左右的人都嘲笑他,并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又让手下人安排冯谖住上等房屋,给他准备了车马。又过了不久,冯谖又舞着长剑说:“长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没有东西养家。”孟尝君手下的人很是厌恶他。孟尝君知道后,又询问冯谖家有何人,手下的负责人说冯谖家有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应他的家用。从此,冯谖再不唱歌了。

周赧王十五年的一天,孟尝君贴出告示,问门下各位食客:“谁能为我到薛地收债?”冯谖自告奋勇前往。临行时,冯谖问孟尝君:“债务收完之后,要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吧!”冯谖驱车到了薛地,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百姓核对债券,债券全部核实以后,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又赏赐给这些百姓,并且把债券焚烧了,老百姓见状都叩头欢呼。

冯谖一回到齐国,就去求见孟尝君。孟尝君问:“债收完了吗?怎么这么快?”冯谖回答说:“收完了。”孟尝君又问:“用债款买了什么东西?”冯谖说:“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买什么,我私下算计,你宫中堆积了各种珍宝,外边畜棚里站满了好狗良马,后宫又住满了美人,我看您家中所缺少的只是‘义’而已,所以给您买了‘义’。”孟尝君听了好生奇怪,问:“怎么买‘义’?”冯谖回答道:“薛地是您的封地,您应该把那里的百姓当自己的子女一样抚爱他们,而不能像商人那样去取利做买卖。所以我私自决定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赏给那些人,把债券都烧掉了,百姓们都喊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回来的‘义’!”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但事已这样,也无办法可想。

过了一年,孟尝君被齐王辞退,只好回自己的封地薛城去。离薛地还差百里之远时,就见薛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感慨地说:“先生为我所买的‘义’竞在今日看到了!”

2.德舰白天闯海峡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为了抵御德军的闪电战,英国的海军和空军严阵以待,特别对英吉利海峡这一海上要塞更是重兵防范。

1942年2月12日中午,一架英国战斗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巡逻。突然,飞行员发现远处有一物体由南往北疾驶,飞近一看,竟是德国舰队,来不及考虑,英军飞行员迅速将发现德国舰队的情报向司令部报告。谁知司令部中的指挥官们却深表怀疑:德国舰队胆敢在大白天从英吉利海峡通过?是不是飞行员搞错了?英国人忙于思考和争论,却没顾及进一步侦察。过了近一个小时,又一架英军侦察机发现德国舰队已经闯入海峡最窄也是最危险的地段了,并且正在全速行驶。敌情报告又一次传到英军司令部,英军指挥官们开始觉得问题的严重性。待他们着手分析情报,判定真相,下达命令进行攻击时,德国舰队已经从英吉利海峡最危险的地段渐渐远离,给德国舰队以致命打击的机会已经过去,又过了一个多小时,英军虽然出动了六架鱼雷机,在十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向德国舰队发起进攻,但由于仓促上阵准备不足,六架鱼雷机全部被严阵以待的德国战斗机击落。整个下午,英国的海军、空军尽管接连出动飞机,驱逐舰对德国舰队进行拦截,但因贻误了战机而战果甚微。就这样,德国人在英国人的眼皮底下将驻泊在法国布雷斯特港内的德国战舰“格奈森诺号”、“桑贺斯特号”和重巡洋舰及其他一些驱逐舰转移至挪威海面,增强了那里的战斗力。

原来,这一切都是德军为转移舰队,苦心积虑想出的怪异一招。因为从法国布雷斯特港到挪威有两条航线可走。一条是向西绕英伦诸岛北上,走这条航线路途远,费时费力,如果遭遇到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英国海军舰队,恶战难以避免。另一条航线必须经过英吉利海峡,但英吉利海峡有英国海、空的重兵防范,很难通过。德军经过反复思考,权衡得失,最后决定在英国根本没有意想到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地走英吉利海峡。他们认为,只要方法得当,隐蔽快速,出其不意,行其不备,必然能完成舰队的转移计划。就这样,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舰队转移计划在德军司令部形成:在夜间启航,白天通过英吉利海峡最危险的多佛尔和加莱之间的地段,从而使德军的一支浩浩****的水面舰队在其250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在英军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出现,并且在英军来不及采取有效阻击行动的情况下,明目张胆地从英国人的眼皮底下安然脱身。

虚虚实实,兵不厌诈,这种反常思维在军事对抗中运用得最为淋漓尽致。英吉利海峡越是有英军重兵防范,德国舰队偏偏大白天从英吉利海峡大摇大摆地通过。这一反常决策,反而搞得英国司令部捉摸不定,决心难下。而德舰队就利用这一犹豫,完成了冒险的转移计划。

3.梅博士智辩定座次

1946年春天,为审判二次大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国际上组成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军事法庭共由11国的法官组成,除中国之外,还有美、英、苏、加、法、新、荷、菲和澳大利亚。中国著名法学家梅汝墩博士受命代表中国出席。

组成后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是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由澳大利亚德高望重的法官担任,而其他的座位排列顺序还未确定。但谁都明白,座次表示该法官所代表的国家在审判中的地位,各个国家的法官为此讨论热烈。中国法官梅汝墩想道,当时的中国虽亦号称“世界四强”之一,国力不强,徒有虚名,如何能争到第二把交椅呢?他的脑子在快速地思考着。梅汝墩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人吃惊,他说:“若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了各自的国家,我还须请示本国政府。”在场在各国法官感到惊讶,如果都请示各自的政府,何时才能定座次?梅博士接着说道:“对法庭的座次,我认为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多,而且时间最久,付出牺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实属顺理成章。”梅博士头头是道地陈述着。“当然,”他话锋一转,又侃侃说道:“如果各国同仁不赞成这一办法,我们不妨找个体重测量器来,然后以体重的大小排座,体重者居中,体轻者居旁。”梅博士的话引起各国法官的大笑。“你的建议很好,”庭长说道,“但它只适用于拳击比赛。”“若不以受降国签字顺序排座,还是按体重排好,这样,即使我排末位也心安理得,也可以此对我的国家有所交代。一旦他们认为我坐在边上不适,可以调派一名比我肥胖的来替换我呀!”梅博士的话又引起了法官们的大笑,但在当天,法庭的座次最后定局。

到了开庭的前一天,庭长突然宣布进行预演,入场顺序为美、英、中、苏、法……梅博士见此情况拒绝登台预演,并随即脱去法袍,以示抗议。他说:“今天预演已有许多记者和电影摄影师在场,一旦明日见报便既成事实。既然上次我的建议在同仁中并无很多异议,我请求立即对我的建议进行表决。否则,我只有不参加预演,回国向政府辞职。”梅博士不亢不卑又据理力争地说道。为了避免预演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庭长无奈,只能召集各国法官对法庭座次顺序进行表决。最后,预演推迟了半个多小时,经表决,入场顺序和法官座次终于按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定,中国在美国之后,排在第二位。

中国的梅汝墩法官以他异乎寻常的智慧,为中国争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俯。

4.以拒绝名人出名的酒吧

经营餐厅、酒吧,其生财之道之一,就是招揽明星、名人,以提高知名度。但在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却有一家酒吧因拒绝名人而名声大振。是一家名叫“芬克斯”的西餐酒吧,在65年前由英国人创办,1948年起,由一名叫罗斯恰尔斯的德国犹太人经营至今。

“芬克斯”原是一家普通的酒吧,自创办之日起,内部的摆设都保持着原有的风格,虽然酒吧面积只有30平方米,53张桌子和l个柜台,却因经营有方,在当地口碑很好,一些到耶路撒冷来的记者也成了这里的常客。到了70年代,以“闪电外交”著称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为了中东和平,也来到了耶路撒冷。经人介绍后,也想光顾“芬克斯”酒吧。一天,他自我介绍后,令接电话的老板罗斯恰尔斯非常高兴。谁知一番交谈后,老板谢绝了基辛格的预约。原来基辛格提出了一个不能让罗斯恰尔斯接受的条件:希望酒吧谢绝其他客人。而罗斯恰尔斯则认为:要谢绝其他客人是不能做到的,这些客人都是老熟客,是支撑这家酒店的人,不能因为基辛格的缘故而将他们拒于门外。意外的回答使基辛格实感意外,他非常火冒地挂断了电话。到了第二天,基辛格又打电话预约,他除了对自己昨日的非礼进行道歉外,提出了这次预约只带三个随从,且不须谢绝其他客人。

“非常感谢您的诚意,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您明天的预约。”老板罗斯恰尔斯礼貌地答道。“为什么?”基辛格大惑不解地问道。“因为明天是星期六,本店的例休日。”“但是你能为我破一次例吗?因为后天我将要离开此地。”基辛格又说。“那不行,”罗斯恰尔斯认真地说,“作为犹太人后裔的您应该知道,对我们犹太人来说,星期六是个神圣的日子,在星期六营业,是对神的亵读。”基辛格听后,什么也没说,把电话挂断了。

以后,这件事被记者知道了,作为新闻登载在美国的报纸上,从而使“芬克斯”成了著名的酒吧,并连续三年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选为世界最佳酒吧的前15名之列。

借招揽明星、名人来提高商店、工厂、饭店酒吧的知名度,这已成为一条普遍奉行的经营策略。然而小小的“芬克斯”西餐酒吧却敢于反其道而行之,一再拒绝大名鼎鼎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光临,其老板的思维方式确实反常怪异、不同凡响。更可贵的是这种“拒绝”是坚持原则的拒绝,而不是故作姿态。这种反常是坚守经营正道的反常,而不是沽名钓誉,守其正道而又敢反潮流,这就是“芬克斯”成为世界最佳酒店吧的奥秘所在。

5.基辛格妙言答记者

基辛格虽然在上文中吃了闭门羹,却绝非泛泛之辈。他因敏捷的思维和快速果断的风格被人誉为“闪电外交家”。

1972年5月,美苏两国就限制侵略武器的问题进行了谈判,并签订了协议。此后,基辛格就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里召开记者招待会,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了情况。当他说道“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时,有记者问:“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基辛格回答说:“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记者说:“不是保密的。”基格立即接上去说:“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记者愣了一下,不由得笑了。大家为基辛格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机巧的语言所折服。

这是一则现代的语言怪异思维故事。基辛格不愧是一代出色的外交家,他面对记者们连珠般的问题,以机巧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艺术化解了困境。

6.澡盆里的发现

公元前3世纪的叙拉古城,一个赤身**的人突然跑出澡堂,在大街上高声喊叫:“我发现了,我发现了!”这个人就是世界有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希罗王叫工匠造了一项王冠,王冠制成后,希罗王却怀疑王冠里掺进了白银,就叫阿基米德加以检验。阿基米德为此绞尽脑汁,整天像被妖魔迷住了一样,经常忘记了吃饭,洗澡时也常常呆坐着。一天,阿基米德又去澡堂洗澡了,当他走进澡盆,把身子泡入水中时,盆里的水溢出来,望着从盆中溢出的水,阿基米德忽然有悟:他所排出的水在体积上和他的身体有关。因而马上想到掺上白银和合金比较轻,纯金比较重,同样重的合金体积要比同样重的纯金体积大,因而会比同样重的黄金排出较多的水。这个发现使阿基米德欣喜若狂,接着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就这样,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定理。他在其著作《论浮体》一书中说细论述了这一定理。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理论力学的创始人。他于公元前约287年生于西西里岛的斜拉古城,是天文学家之子。他除了发现“浮力定理”外,还发现了“杠杆定理”。他为此曾宣称:“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移动地球。”他还制造了凸玻璃镜,将太阳光集中反射,烧毁了罗马人的战船。当罗马人攻占叙拉古城时,阿基米德正在沙地上沉浸于他所画的数学图形中,那些罗马人拉他的时候,他还大喊:“让我把图回完!”但一颗天才的头脑终究未逃过战争的厄运。

在常人眼里,大科学家往往是行为难以理喻的怪人。阿基米德的行为就怪得出奇:在澡堂里悟得“浮力定理”后,居然赤身**跑到大街上去高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攻破斜拉古城的罗马人已将刀放在他脖子上时,他还在大喊:“让我把图画完!”其实,这些怪诞的行为是思想高度集中、思维高速运转的表现。一旦人的思维进入入迷状态,事业的成功也就离他不远了,这就是我们从阿基米德的古怪行为中获得的宝贵启示。

7.从醉酒中获得的灵感

美国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因成功地开发出“激光冷却原子”的技术,获得l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此后的一次专题报告会上,朱棣文教授谈到,实验的灵感来自观察纽约北部曼彻斯特大学醉酒人的蹒跚行走。在大千世界中,一切物质都在一定的空间不停地运动,只是其运动速度各不相同。原子是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分子的微粒,它的运动速度达到每秒500米左右。由于原子的快速运动速度,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难以对它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早在六十年前,理论物理学家就发现,当物体温度由室温陡然降到绝对零度(零下273摄氏度),原子运动速度会陡降至时速不到l公里。但几十年来,没有科学家能够进行实验来达到这种状态。l97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肖洛和汉斯等物理学家提出一个物理思想,即将激光的光子动量传递给原子,形成辐射压力来阻止原子的热运动,使原子气体的温度降低。

80年代初,做了几年博士后的朱棣文设想用六个方向激光束对原子进行照射,来达到冷却原子、减慢原子运动速度的目的。因为激光束是由大量光子组成的,当原子受到激光束照射时,原子会吸收光子。它每吸收一个光子,不仅会吸收它的能量,还会吸收这个光子的量,从而使原子的温度降低,运动速度减慢。但这一过程极其短暂,只有30纳秒。当原子受到激光束的照射时,在一秒钟内,原子就能吸收极大数量的光子,这样,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原子所受到的光压力就要比重力大10倍。如此大的光压力就会迫使原子的运动速度减慢到如同一条小虫在蠕动时的速度,此时的原子温度也会随之冷却下来,人们就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和研究原子的状态。

1985年,朱棣文和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事设计了几个不同的实验,但仍无法突破“如何利用激光让原子冷却下来”这一难题。

有一天,朱棣文突然想到他在纽约州北部就读罗彻斯大学时,那里的天气非常冷,天气冷时人们就喝酒取暖,所以大学里喝酒的人很多,常看到喝醉酒的人蹒跚地走在大街上。这些醉酒的人走路左摇右晃,往往越走越往低处走,不可能往车顶跳,这是一种惯性的使然。那时他灵光一闪,想到在不同激光束作用下的原子,依照惯性,应该也是往能阶低的地方走,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如何利用激光束的作用,设计出一个接近绝对零度的陷阱,来降低经过此陷阱原子的能阶,进而达到捕捉原子的目的。以后,朱棣文和同事们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成功地达到理想的实验状态。在专题报告中,朱棣文教授形象而又实在地将由激光束形成的这种用来冷却原子的介质称为“光学粘胶”。并介绍说:“此时的原子仿佛掉进了一个光子的海洋中,它无论向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受到巨大的阻力。”

朱棣文的出色工作,使科学家们从此就可以将原子“抓住”,不让它们乱跑,也就能对悬浮在空间近乎不动的原子进行研究。许多科学家称道:这项出色的工作不但有科学理论上的意义,也有实际价值。杨振宁教授认为朱棣文等人开发的这项新的实验技术,“为后来创造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的工作铺了路”。我国的量子光学家认为,从朱棣文等人的研究工作出发,有可能引申出稀薄气体中的破色——爱因斯坦凝聚,并由此而引出一个崭新的领域——原子激光器的工作。

无论是理论创造还是发现,往往都有行踪诡秘的灵感女神的光临,而一旦出现突发性的灵感,探索者头脑中便会如电光一闪,思路接通猛然醒悟,一下子跃上一个新的境界。朱棣文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8.“魔术”的启迪

“嘀嘀嗒,嘀嘀嗒”,在现代化的今天,电报已是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有了它,时间会缩短,千里之外的空间并不显得遥远。但人们可知道,电报的发明者莫尔斯纯粹是由于一件偶然的事情,萌发了发明电报的念头。莫尔斯原是一个画家。l832年秋的一天,他乘萨里号油轮从法国回到美国。在船上,有一个名叫查尔斯·杰克逊的青年医生当众表演了“魔术”: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块上面绕有绝缘铜丝的马蹄形铁块。他把铜丝一通电,那马蹄铁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把铁钉、铁片吸了过去。他把电源一切断,铁钉、铁片立即掉了下来,那无形的吸引力马上消失了。这个魔术引起了莫尔斯极大的兴趣,他自己动手,连续做几次,并且第一次懂得:当电流通过线圈时,由于电磁感应,产生了磁性,所以能够吸引铁片。

这件偶然事件,激起了莫尔斯丰富的想象力:电流这样神速,能不能用电流传递信息呢?从此以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已经41岁了,有人劝阻他,有人讥笑他,他全然不顾。1835年他完成了电报的最初设计模型。1838年他又制定点线系统,这一系统即是后来世界通行的莫尔斯电码,它使电报可以通过不同长度的电脉冲或灯光等可见光进行信息的传递。就这样,莫尔斯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明了电报机。他开设的第一条电报线,是在美国国会财政支持下,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1854年他获得了电报专利权。由于电报的发明,使他财富大增,在晚年,他热心于慈善事业。

这是通讯技术领域的一个灵感思维实例。在专业分工越细的今天,一名画家在看了一名医师的“魔术”表演后便下决心去从事发明电报的工作,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莫尔斯却凭着一时萌生的灵感,硬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能说不是发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资本箴言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灵感的产生一定都有激发物和触发点。善于观察和思考是一把打开灵性之锁的钥匙、一张善于捕捉自己的瞬间灵感的思维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