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虽能逞一时之能,但终究不是做人做事的长久之计,最后遭殃的还是你自己。
锋芒毕露,害人害己
如果一个人行为举止处处锋芒毕露,就如同经常将刀拿出挥舞一番,杀得别人片甲不留才甘心一样。这种只图一时之快,不懂保养的做法,只会让你的刀很快因为砍的石头太多而满是缺口。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是,很多人认为,别人不知道自己对自己不利,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别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知道自己是名与众不同的人。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最有效办法当然是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自然而然会想到从言语、行动方面加以努力。这种简单的推理造成了有些人在言行或举止方面总是喜欢锋芒毕露。
唐先生毕业于某名牌大学,有过硬的管理才能和游刃有余的公关能力,但有一个缺点:争强好胜且易冲动。他毕业后分配到一家事业单位,爱才的领导容忍了他的缺点,年方28岁便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半年后,他像许多南下寻梦者一样,辞职南下“淘金”。
他被珠海市一中型合资企业相中,负责公司的宣传工作。当时他自己也这样考虑,应该好好干出一番事业来。刚进企业,写出来的文件颇受老总喜欢,老总多次当众夸奖他。但半年后,与他一起来的两个同事都升了,他的位置没有动,于是心中不免有些不平衡,最后他与人事部经理当面冲撞起来。
按他的说法:“我豁出去了,不成功,便走人。”冲撞之后,老总找他谈话,意味深长地说:“小唐,请给我一个认识和了解你的机会。”老总准备再考察他一年半载,便提拔他为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年中薪资调整,他的工资翻了将近一番。这一变化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并没有能维持多久,唐先生又有了新的不平衡。因为与他一起进来的同事又有了新变化,要么升职要么跳槽,而他仍旧原地踏步。
他觉得耐心和等待没有结果,于是又变得任性孤傲。一次休息日公司通知他加班,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严词拒绝,给公司高层领导造成极坏的印象,老总终于没有耐心对他进行继续考验了。从此他被打入“冷宫”,自己觉得无趣,只得主动辞职。
纵使你才华横溢,也要一步步向上攀登。如果你显露张狂的个性,企图一步登天,那么,你将摔得更加惨重。一个成熟的职业人应该懂得把握自己,懂得不断修整自己的个性。
有句俗话说得好:露出头的椽子先烂。如果言语露锋芒,便很容易得罪别人,得罪别人也就为自己的前途埋下了隐患。行动露锋芒,会招惹别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将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绊脚石。如果你的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坏者,那你还怎样施展拳脚呢?
社会是什么?社会是人的集合。由于人性的复杂,故而社会也是变幻莫测的。从根本来看,社会环境是消弭个性的。个性,即与社会的通行法则和平常人的习惯想法有出入的性格,个性多数是不可能被认可的。试想,我行我素,凡事随欲而为,人家怎么会痛快呢?对你的亲人、朋友或那些较宽容的人来说,也许他们还能接受你的这种个性和行为,但是对社会大众来说,你无疑是会犯众怒的。
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二十来岁时便跻身于名士权贵之中。但是祢衡很瞧不起那些人,将他们视为酒囊饭袋。在他的眼里,举世无才。汉献帝初年,孔融上书荐举祢衡,曹操欲召见他。祢衡不知道天高地厚,恃才自傲,出言不逊。曹操心中不快,最后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以羞辱他。祢衡也因此更忌恨曹操。一次曹操大会宾客时,命祢衡穿鼓吏衣帽击鼓助乐,祢衡竟当众**击鼓,以羞辱曹操,扫他们的酒兴。曹操对之深以为恨,但曹操聪明,杀有才之人会背上不重贤良之名。他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不久,祢衡又因倨傲无礼得罪了刘表。刘表也很聪明,不杀祢衡,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祢衡在黄祖那里仍是率性如前。一次,祢衡竟当众骂黄祖“死老头,你少啰唆!”黄祖气极,一怒之下把他杀了。祢衡死时只有二十六岁。祢衡的杀身之灾全因他的才气和个性所致。
人有才情,本是天赐良物,正好周济人生。有些有个性的人。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其个性有存在的价值。祢衡却相反,恃才傲物,因情害事,不知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险恶。最终冒犯权贵,终遭杀身之祸。这是极有个性、才智而不得善终的一个典型事例。才智,除自身的审美和创造外,也包括对他人和环境的审视、知晓和防范,以及利用。不要糊里糊涂地,以一己之小搏世界之大,最终横遭不测。
与他人在一起,要收敛个性,不要只顾自己,要多从他人的角度,想想他人会怎样想,他人会怎样说,他人将欲怎样做,这样才不至于四面树敌,让自己陷于他人的围攻之中。
李东在年轻时以“三头”自负,即“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猛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别人都不及他。在初入社会时,他还与在校时一样,锋芒毕露,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但是好在李东觉悟得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很快消除了嫌怨。俗话说,久病成医。他在饱受了教训后,才知道言语露锋芒,行动露锋芒,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设下的荆棘。有时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李东故意效法古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得不开口,也是三思而后开口。虽然“矫枉必过其正”,但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
你也许会说,采取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没有人知晓了吗?有句话不是说“好刀用在刀刃上”吗?一个人的锋芒也应该用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将才能展现给众人,并且作出过人的成绩来,那时人们自然会承认你确实是一把锋利的宝刀,自然就会欣赏你。
【编者小评】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只要有此器,便不患无此时。“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收敛锋芒,韬光养晦,时间会证明一切。
聪明不是你狂妄的本钱
在聪明人的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总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懂得多,见识也广,以至于在很多时候总是表现出要比其他的人高人一等的姿态。事实上,骄傲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因为饱学,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可能有一点点本事,总以为自己天下第一。这一难以克服的缺点使他们虽然在某些方面较之其他的人要优秀,却难以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甚至还可能导致人生惨败。安东就是这样一个自认为了不起,事业上却毫无成就的人。
安东是一位律师,他的聪明早已被业内人士认可。前不久他买了一栋别墅,搬进新居没几天,他就对小区这也看不惯,那也瞧不顺。不到一个月,他就给小区物业管理层上了洋洋万言的意见书,上至物业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和方法,下至普通居民的不良行径与嗜好一一列举出来,提出了周密的改进意见。在一次小区全体业主大会上,他还咄咄逼人地当众批评物业领导。结果怎么样呢?他被小区居民视为“自大狂”乃至“神经病”。他的建议不仅没有被采纳,还招致众人的嘲笑。
安东作为聪明人的典型,在为人处世方面少了一根弦,未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加上在一些事情上又不注意讲究策略和方式,结果不仅妨碍了个人才能的发挥,还招致别人的妒忌和排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人往往不是因聪明而走向成功,而是极易因屡受挫折而一蹶不振,以致被逐渐磨去锋芒,成为毫无棱角的钝器。
晓峰毕业于上海某大学金融专业,毕业之后到一家国有大型企业担任技术员一职,试用期为半年。在业务方面,晓峰完成得十分出色,一次业务谈判连老总都对他刮目相看。但令人意外的是,6个月试用期结束时,公司人事部门委婉地告诉他:“五一长假结束后,你不用来公司报到了。”
原来,晓峰自从下车间开始,就对单位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未到三个月,他就给总经理写了洋洋万言的意见书,上至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和方法,下至单位职工的福利,他一一列出现存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他被单位某些掌握实权的领导视为狂妄、骄傲乃至神经病。当然,他的建议也没有被采纳,他牢骚更甚,意见更多。
事后晓峰才知道,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能力没有任何疑义,但是对于他的综合表现给予了四个字——“锋芒太露”。过于希望崭露头角,不注意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前辈和同事也不够尊重,这些都是晓峰的致命伤。更让领导和同事难以接受的是,对于他们的一些错误,以及单位某些制度上的不健全,晓峰都会毫不保留地提出,丝毫不注意情面。
一个人即使是天才,如果丝毫不懂得收敛,也是很难立足的,而且会导致别人的嫉妒和不满。提出建议是正常的,但如果像晓峰那样没有认清形势,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懂得自我保护,往往会使自己陷于不利之地。
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不管自己怎样优秀,能力比其他人都强,但是我们不要因此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骄傲自大,而是应当以一种谦虚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故事。
苏东坡是宋代有名的文人。年轻的时候,他仗着自己聪明,就颇有点恃才傲物、锋芒凌人的架势,只是王安石惜才,才给了他一点小小的惩罚。
有一天,王安石与苏东坡在一起讨论王安石的著作《字说》。这本书把一个字从字面上解释成一个意思。当他们讨论到“坡”字时,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笑道:“这么说,‘滑’字就是水的骨了。”王安石又说:“‘鲵’字从鱼,从兒,合起来就是鱼子。四匹马叫做‘驷’,天虫写作‘蚕’。古时候的人造字,是有它的含义的。”东坡故意说:“‘鸠’字是九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王安石不知道苏东坡是开玩笑,连忙虚心向他请教,东坡笑着说:“《毛诗》说‘鸠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他们的爹妈,一共是九个。”王安石一听,不说话了,心中暗暗觉得东坡虽然有才,但不免轻狂了些。
过了不久,苏东坡由翰林学士遭到贬谪,削级降职,被皇帝派往湖州做刺史;三年期满,又回到京城。苏东坡在回来的路上便想:当年得罪这位老太师,也不知他生气了没有,回去得马上拜访他。所以,他还来不及安好家,便骑马往王丞相府奔来。
东坡到相府门口,立刻被门前的一些听事的小官吏引入门房。守门官说:“您在门房里稍稍坐一下,老爷正在睡觉,还没醒呢!”东坡点点头,便在门房内坐下了。
守门官走后,东坡一人等得无聊,便四下打量起来,看到砚下一叠整整齐齐的素笺,上面写着两句没有完成的诗稿,题为“咏菊”。他看了看笔迹,认得是王安石的,不由得笑了起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二年前我看这老头下笔几千言,不用思索;两年后怎么江郎才尽,连两句诗都写不完!”于是取过诗稿念了一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念完之后苏轼连连摇头:“原来这两句诗都是胡说八道。”为什么呢?原来一年四季的风都有名称: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这首诗开头说“西风”,西方属金,这应该是说的秋季;可是第二句说的“黄花”正是**,它开于深秋,最能与寒风搏击,而且即便是焦干枯烂了,也不会落花瓣,所以说,“吹落黄花满地金”,不是错误的吗?
苏东坡为自己发现了这个谬误而得意万分,兴之所至。他忍不住举笔蘸墨,依韵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他又觉得有些不妥,暗想:“如果老太师出门款待我,见我这样当面抢白他,恐怕脸面上过不去。”可是已经写了,想把它藏起来吧,万一要是王安石出来寻诗不见,又要责怪他的家人。
想来想去,终于他还是把诗原样放好,自己走出门来对守门官说:“一会儿老太师出堂,你便禀告他,说苏某在这里等候多时。只因初到京城,一些事没有办妥,明天来拜见。”说完,便骑着马回住所了。
过了不多久,王安石出堂,心内惦记着自己一首**诗还没有完韵,便径自往门房走来。坐定后,他一看诗稿,马上皱起眉头:“刚才谁到过这里?”
下人们忙禀告:“湖州府苏老爷曾来过。”王安石也从笔迹上认出了苏东坡的字,口里不说什么,心下直犯嘀咕。“这个苏轼,遭贬三年仍不改轻狂本性,不看看自己才疏学浅,敢来讥讽老夫!明天早朝,待我奏明皇帝,给他来个削职为民。”于是他细看了一下黄州府缺官名单,那里单缺一个团练副使;第二天便奏明皇上,把苏东坡派到那里去了。
后人听到这个传说故事,都不免感慨万分:尽管苏东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是他高傲、自负且锋芒太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过分外露,自恃聪明,动不动就表现出来,终究是会被人嫉妒的。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你是真正的聪明,就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随便地“卖弄”。那样,不仅使你的聪明变得“廉价”,有时还会遭人嫉妒,给你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对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你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自作聪明,也不要恃才而骄。
【编者小评】
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像分母,他的实际才能像分数值,自我评价越高,实际能力就越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聪明的人经常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以致难以获得人生真正的突破。
聪明不要挂在嘴边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旦取得一点成就便得意忘形,不知道自己姓什么。更有些聪明人总喜欢夸耀自己,往往认为自己的智商和见识高人一筹,每遇亲朋好友,就迫不及待地大肆吹嘘自己的心得、经验,却不知这样常令一旁的好友神色不定,不知所措。
有一次,一位先生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都是熟识的。他们聚拢来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
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关闭了公司,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困,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朋友因为目前赚了很多钱,酒一下肚,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在场的人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那位失意的朋友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去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他提早离开了。一出门,他便愤愤地说:“老吴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说得那么神气。”
人人都会经历人生的低谷,人人都会有遇上不如意的时候。这时,在身处困境的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处,无异于把针一根根地插在别人的心上。伤害了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因此提醒那些自以为是者,与人相处,切记:不要像老吴那样,在失意者面前大谈特谈你的得意事。
一般来说,失意的人较少有攻击性,郁郁寡欢是最普遍的心态,但别以为他们总是如此。听你谈论了你的得意后,他们普遍会有一种心理——怀恨,这是一种心底深处的对你的不满,你说得口沫横飞,却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的心中埋下一颗炸弹。这种怀恨也许不会立刻显现出来,因为他暂时无力显现。但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泄恨,如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主要目的则是看你得意到几时,疏远你,避免与你碰面,以免再听到你的得意事,于是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失去了朋友。
当你升了官、发了财或者一切顺利,要避免在失意的人面前谈论。就算在座没有真失意过的人,但也总有境况不如你的人,你的得意还是有可能引起他们反感的。人总是有嫉妒心的,这一点你必须承认。所以,得意之时要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地谦逊。
毕业于某外国语学院的小李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学日语的她在一家日本人的公司找到了一个总经理助理的位置。
小李的日语十分流利,在大学里屡屡得到老师的表扬。她对自己这一点也十分得意,所以找工作的时候,非日资公司不去。
上班快三个月了,日本老板对她很满意,想与她签长期合同,小李却有点犹豫,倒不是因为待遇不好,而是公司里有一个副总对她很是看不惯,经常给她小鞋穿。
在小李去公司之前,这位副总是总经理助理,小李是在他高升之后补了他的空缺,据说面试的时候他对小李的印象还是不错的,现在为什么变了脸呢?
原来这位副总在审看小李递给他的日文报告时,委婉地提出了报告中的几个小问题。本来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料,年轻气盛的小李眼里揉不进沙子,他立刻进行辩解——日语里这个词应该是这个意思,你肯定错了。副总的脸色立刻有点阴,他合上报告对小李说:“那好,我回去慢慢看。明天再给你。”
小李说:“放心吧,不会有错的,再说我可是我们学院的高才生。”
听了小李自我吹嘘的话,副总一语不发,沉着脸走了。
作为下属,小李自己没有意识到她欠缺一点虚心。这是因为,在她的言语里面动不动就提到上司的错误,这会使上司感觉小李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所以,越是聪明的人越要注意这一点。其实,我们谁都讨厌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他们的高调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别人的尊严和面子,同时也显示出他自身的狂妄和无知。
一个人聪明能干是好事,但是,如果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喜欢标榜自己,表现自己,突出自己,就很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中国历史上,那种由于不适当地表现自己,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的将领不在少数,魏国大将邓艾就是其中的一个。
邓艾以奇兵灭西蜀后,不觉有些自大起来。司马昭对他本来就有防范之心,现在看他逐渐目空一切,怕久而久之事有所变,于是发诏书调他回京当太尉,明升暗降,削夺了他的兵权。可以这样说,邓艾虽有杀伐征战的谋略,却少了点知人、自知的智慧。他既不清楚自己处境的危险,也不明白自己何以招来麻烦。他只想到自己对魏国承担的使命尚未完成,还有东吴尚待去剿灭,因而上书司马昭说:“我军新灭西蜀,以此胜势进攻东吴,东吴人人震恐,所到之处必如秋风扫落叶。为了休养兵力,一举灭吴,我想领几万兵马做好准备。”他还喋喋不休地阐述自己灭吴的计划,全然不知这将会导致什么后果。
司马昭看其上书心更存疑,他命人前去晓,不该独断专行封赐蜀主刘禅。”邓艾争辩说:“我奉命出征,一切都听从朝廷指挥。我封赐刘禅,是因此举可以感化东吴,为灭吴作准备。如果等朝廷命令来,往返路远,迁延时日,对国家的安定不利。《春秋》中说,士大夫出使边地,只要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凡事皆可自己做主。邓艾虽说不上比古人,还不至于干出有损国家的事。”
邓艾强硬不驯的言辞更加使司马昭疑惧之心大增,而那些嫉妒邓艾之功的人纷纷上书诬蔑邓艾心存叛逆之意。司马昭最后决定除掉邓艾,他派遣人马监禁押送邓艾前往京师,在路途中将其杀害。
一世聪明的邓艾由于一时虑事不周,招人疑惧而遭杀身之祸,就是缘于其过于表现自己。邓艾一片苦心,却由于自己不善内省、不明真相,糊里糊涂地被杀死,的确让人痛惜。
【编者小评】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仅要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还要注意凡事不要太张狂,尤其当你志得意满时,更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也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更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聪明。
收敛起自己的过分言行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做人最好谦虚一点,因为在言行上趾高气扬、放浪不羁历来是做人的大忌。然而,在我们周围总有一些聪明人喜欢说大话,吹牛皮、翘尾巴,张扬卖弄,神气十足,到头来只能淹没在别人鄙夷的目光中。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太死。即使有非凡的才智,但倘若当众把话说得太满,不考虑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在许多事情上就会很被动,于己不利。
马骥聪明能干,为人机灵,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家国内知名报社。一次,在选题策划会上,主编让他去某地采访一个突发事件。本来这次采访工作有相当的困难,但当主编问他有没有问题时,他不假思索地拍着胸脯说:“绝对没问题,听我的好消息吧。”
三天过去了,马骥没有任何动静。当主编向马骥索要稿件时,他振振有词地说:“原以为这件事情会轻松搞定,但实地采访之后,才发现事情根本不像我预料得那么简单!”言外之意,采访泡汤了。主编听了他的话,气得浑身发抖,最终也没说出一句话,但在他心里对马骥形成了爱说大话的印象,并且开始对他有些反感。由于马骥工作的延误,导致整个部门的工作都无法正常完成。后来,主编再也不敢把重要的工作交给马骥去做了。
凡事总有意外。如果当初马骥意识到这一点,说话再谦虚一点,他就不会随随便便夸下海口了。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谦虚做人,不说过分的话,不做过分的事,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与领导建立密切的关系,赢得更多的机会。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刘元伟为人机警,工作能力也不错,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常常得理不饶人,因此,他的人缘特差。由于他聪明机灵,能说会道,办事也有一套,所以,他深得老板的赏识和器重,大家对他也是忍气吞声。但万万想不到,他竟敢吃了豹子胆,在公司众多员工面前顶撞起老板,犯了职场大忌。
事情是这样的:刘元伟联系到一笔业务单子,对方来电话时,他在外地出差。回来后公司老板的秘书忘记告诉他这件事,直到他打电话过去才知道别人已经等他不及,另外找了供货方,还说早就让文秘转告他马上联系。由于公司业务人员的主要收入是销售提成,所以秘书的疏忽被他看成在明目张胆地拿他的钱!
第二天,在公司例会上,刘元伟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向女秘书蓄意发起满腔的怒火。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况且那个女秘书又是老板面前的红人,哪里吃他这一套,当着众员工的面与他争论起来。老板制止了好几次,他非但没有给老板一个台阶下,反而火越来越大,与秘书对骂起来。终于,老板震怒了,当场要他另谋高就。
我们承认,像刘元伟这样的人拥有不错的才华,然而因此自视高人一等,甚至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这种一意孤行的心态和行为终将会自食其果。
王志标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春节过后,班里的其他同学都忙于找工作,可是他一点也不急,看着自己凝聚在表格里的辉煌四年,本就天资聪慧的他更加豪气冲天,似乎整个世界就是他的。
一次,王志标去一家电子公司应聘。那天,他衣着得体、气宇轩昂地来到应聘单位,接待小姐先让他进行理论笔试。考试内容几乎都是基本知识,他很快就完成了,感到非常得意。那位小姐看了他的试卷之后,很礼貌地告诉他,下周三到总经理办公室面试。听了这话,他更加踌躇满志。还没到电梯口,他就得意地对一起来的同学说:“来这么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我大概有点屈就了,要不是考虑离家近,这种小单位我是不会考虑的。”
这时,电梯门开了,里面出来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听了他的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兄弟,做人需要谦虚点。作为过来人,我奉劝你一句,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听了中年人的话,王志标耸了耸肩,显然他一点也没放在心上,还想这个人真是有点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面试那天,他由于前天晚上玩通宵起得晚了,去那家公司时还迟到了。当他走进总经理办公室,发现耐心等待他面试的那位,竟然就是他在电梯门口遭遇的那个中年人——公司总经理!
应聘的结果自然不必多说了。现在,目睹这家企业在业界名声如日中天,王志标真是有些后悔。他心想:要是当初说话不那么狂妄,要是心态摆正一点,他也许早就是这个团队的一分子了。
【编者小评】
有句老话:“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也就是“啥时候都不可把话说死”之意。这是做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富兰克林也说过:“如果你辩论、争强,你或许会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得到对方的好感。”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说话不要太硬,更不可把话说绝、说死。
自负离无知仅有一步之差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而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缺点、各方面的条件、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
一个人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不能孤立,应该放到社会中与其他人作一下对比,如此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究竟如何。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别人进行对比时,不能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作对比,更不能为了突出自己而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评价自己。
在列车上,一个戴着眼镜的小伙子正在向坐在对面的年轻漂亮的女孩自我吹嘘。他口若悬河地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听过他的高谈阔论,旁边的人才知道他原来是某高校数学系的博士生。他向女孩讲述数学的奥秘和数学的高深,女孩似乎听得十分入迷。
这时,坐在“眼镜”旁边的一个看似民工的年轻人说话了:“小伙子,你的数学这么好,我出一道题,你能否帮我算算呢?”
博士生白了年轻人一眼:“什么题?”
“一道小学五年级的题。”
博士生不高兴地说:“你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拿一道小学的破数学题找一名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来做,你也太看轻我们了。”
“我感觉你算不出来。”
博士生很生气地说道:“如果我算出来,你怎么办?”
“咱们可以打赌,就是不知道你敢不敢。”
博士生非常自负地答应了。
年轻人的题是3个“5”1个“1”,每个数字只准用一次,数字的排列顺序可以随意排列,但结果必须是“24”,但有一条,必须用小学生学过的四则算式。
博士生拿出纸和笔开始计算,年轻人先是看了一会儿,觉得没戏就靠着椅背闭目睡觉。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快到终点站的时候,博士已经算了近5个小时,但还是没有算出来。
无奈之下,博士生推了推正在睡觉的年轻人说:“你在什么地方弄来的破题,根本就没有答案,你害得我白忙活了半天。”
年轻人说:“我看你做不出来,你认输了吗?”
博士生仍然振振有词地说:“我看这道题根本没有答案,你要是能把它列出来,我就认输。”
年轻人拿过纸和笔,只几秒钟的工夫,就在纸上写出了算式:(5-1÷5)×5=24。
博士生默算了一遍,脸红了,再也不说话了。
这则故事使我们明白:一个真正想有所作为的人,不能过于自负,要对自己有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充分地估测自己,给自己找准位置,去做自己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
一个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高明、太有能耐,更不要觉得凡事有己才行,无己就不成,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因为,过于抬高自己,不客观地审视自己,过分自我膨胀,就注定会走向失败。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李雅丽是某市人事局的一名普通职员。由于她工作勤奋,方法对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于是人事局领导经过几番讨论研究,最终派她到本市某一区人事局做主任。
在她刚到区人事局当主任的几个月之中,她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她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每天都使劲吹嘘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绩,如何拼搏取得,如何被重视,如何受到上司的表扬等。同事听了之后都非常不高兴,避之唯恐不及。这使她百思不得其解。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根本没一个人再理她,甚至连上面的几位局长都不愿理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觉得自己活得很空虚,也很孤独,每天回到家里不停地唉声叹气。这一切都没有逃过丈夫的眼睛。有一天晚饭后,丈夫与她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在听了她的烦恼之后,他一语点破了她的自负心理,她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症结到底错在哪里。
每个人都有爱表现的心理,只不过各自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喜欢炫耀自己,对别人说三道四的人往往并没有多少才学,即便有点才学,拿自己的聪明优势招摇,唯恐别人不知道,也是很愚蠢的表现。那些真正有才学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他们知道不用语言,人们迟早会知道自己的优点。
其实,在心理交往的世界里,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们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狂妄自负,自以为是,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使自己走向失败。
周旭自小就非常聪明,被周围的人称为“神童”。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国有企业做技术员。凭着自己的才智和勤奋,他很快成为企业工程估价部主任,专门估算各项工程所需的价款。他的工作能力毋庸置疑,可是他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过于自负,从不肯接受别人的批评。
有一次,他的一项结算被一个核算员发现估算错了5万元,幸亏发现及时,要不然公司白白损失一笔资金。事后,老板把他找来,指出他算错的地方,请他拿回去更正,并希望他做人谦虚一点,工作再细心一点。
没想到盲目自大的周旭既不肯认错,也不愿接受批评,反而大发牢骚,说那个核算员没有权力复核自己的估算,更没有权力越级报告。
老板问他:“那么你的错误是确实存在的,是不是?”
周旭说:“是的。可是……”
老板见他又要诡辩,本想发作一番,但因念他平时工作成绩不错,就原谅了他,只是叫他以后要注意。
不久,周旭又有一个估算项目被他的老板查出了错误。老板把他找来,准备与他好好谈谈这件事。可是,刚一开口,周旭就想当然地认为是老板故意与他过不去,态度傲慢地说:“不用多说了。我知道你还把上次那件事记在心上,这次特地请了专家查我的错误,借机报复。但这次我依然认为肯定没错。”
老板根本没有想到周旭死不认错,还随便怀疑自己,便对周旭说:“现在我只好请你另谋高就了,我们不能让一个不许大家指出他的错误、不肯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来损害我们公司的利益。”
【编者小评】
自信有助于一个人的成功,而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仅不能帮助他成就事业,反而影响他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就像例子中的周旭,因为过于自负才使他忘乎所以,最终落得个离职的下场。所以,对于那些想要获得成功的人来说,一定要及早抛弃自负心理,用一种客观、理智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