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
三寸之舌虽不致招来杀身之祸,却也常常捅出娄子。
嘴上多个把门的,以避免祸从口出,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别让自己的嘴惹出祸来
语言可以修饰人的外表,所以开口说话就必须三思而行。古语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现在有句话:“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身为一个现代人,每天都在不停地说话,一定要非常小心才能避免闯祸。
从说话使用的词汇和内容,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古人多主张少开口说话,所以有“沉默是金”的谚语。
“沉默是金”之类的格言或谚语,并不是告诫我们不要说话,而是希望大家不要不知节制任意发表意见。所谓“祸从口出”,乃是指朋友之间一旦关系变得亲密就容易口不择言。每个人的情绪都是随时在变的,当心情不好时、身体不舒服时、有烦恼时、心中有所顾虑时,这时的行为表现都与平时不同。因此,即使是对于亲密的朋友,也要正确地使用词汇和注意礼仪。
有些人表面看起来一副博学多闻的样子,即使对于自己一知半解的事,他也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实际上他是个半吊子,那些舌烂莲花的功夫只能唬唬刚见面的人,深入交往后就会感到厌烦。这是因为,这样的人提出的都只是自己主观的个人见识,并没有客观的事例和数据,谈来谈去,都是同样一些事。
还有些人喜欢狡辩,狡辩往往是因为不想为过去说过的话负责。朋友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是它不会成为过去,而是现在式或未来式。絮絮叨叨地辩白只是因为规避责任或拖泥带水、鲁莽、不加反省的性格所致。如果对方是个不肯坦诚面对过错,总是不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的人,那么最好不要与他交往。
另外还要注意词汇的使用。对于年长者,身份、地位高的人或者同辈、同年份、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最初使用的词汇,即使日后愈来愈亲密也不可有所改变;粗暴、低俗的词汇绝对不可使用。如果让对方觉得自己说话不诚恳,交往就很难细水长流。人是感情的动物,很容易会因为环境或立场的改变而动摇,最好不要说让自己后悔的话。
【编者小评】
如果你不想当闲人市侩,你就应该知道飞短流长的谈资就是在空耗自己和别人的时间。如果用时间去维护一种不良习惯,那么当这种习惯已成自然时,它的代价则是死亡无数个智慧细胞。如果人放纵了张口即来的“痒痒”嘴,反使交流和沟通出现瓶颈。那么,我们为什么平时不管好自己那张不经意间便祸从口出的嘴呢?
讲话也是一门艺术
说话是人的天赋本能,但良好的谈吐要依靠后天的练习。说话,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门艺术和学问。言语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善于说话,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虽然每个人都会说话,但是话说得好的人并不多。说话并不见得比写文章容易,文章写不好可以修改,而一句话说出来了,要想收回是不可能的。正所谓:“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有一则流传已久的笑话,说的是一位公司董事长召集五个股东开会。开会的时间早已过了,可是只来了三个人。他叹气说道:“唉,该来的没有来!”有个股东听了这话觉得很不自在。他想:莫非我是不该来的人?于是这个股东悄悄地走了。董事长见状,又叹道:“唉,不该走的走了!”剩下的两个股东听董事长这么说,误认为他俩是该走而没有走的人,于是一气之下全走了。可见,只因为说话不妥当,非但会议没开成,而且还得罪了人。公司董事长用舌头给对方心里留下的阴影,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平息。
字为文章之衣冠,言语为个人学问品格的衣冠。有许多人仪表堂堂,看上去高贵华丽,但是不开口则已,一开口便满口粗言秽语,使人听了非常不愉快,仅存的一点点敬慕之心也立刻烟消云散了,这种情形并不少见。可惜的是,有些人并非学问、品格不好,不过一时大意,不知道改正自己。俏皮而不高雅的粗俗俚言,人们初听时觉得新鲜有趣,偶尔学着说说,积久便成习惯,结果是随口而出。试想:那些话在社交场上给人听见了,会产生怎样的反感呢?不习惯说这种话的人,听到时会觉得难堪的。
有一次,佛勒与某大银行的一位主管见面时,偶然说起他想在长岛设立一家银行,若能如愿,将来生意一定发达,前途无量。但是那位主管如何回答他的呢?他不但对这个计划不加赞同,反而露出十分轻蔑的态度说:“好啊!若是你命长,也许有一天是可以在这里开设一家银行的。”说完便起身告辞。
后来佛勒先生告诉别人说:“当时我听了他的那句冷语不觉燃起万丈怒火。这是什么话!‘若是你命长’,不就等于说我是一个庸碌无能、懒惰成性、专等机会的人吗?这不是等于讥讽我一生一世也开不出银行来吗?这样大的一个耻辱岂是一个堂堂男子汉所能忍受的?我便立即打定主意,计划着手开设一家银行来给他看,而且非使我的银行营业额超过他的记录不可。我真的这样做了,而且不到四年,我们银行的存款数额果然已经超过他的一倍以上!”这位主管的舌头在不经意间为自己树起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说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一个人只有掌握这种巧妙的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才能获得成功。在说话的时候要认清对方,顾虑别人的感受,坦白直率,细心谨慎。宜常常谈话,但每次不可太长,说话的时候不可唯我独尊。中外古今的政治家、军事家,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要移花接木,而且应落地生根。既要留有余地,又不能老是说空话,时间久了,就没人听了。切记:舌头捅的娄子,用手是填不平的!
【编者小评】
有句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是我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手段。“话不投机半句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冷场的情况,如何让自己“会”说话;如何婉转地拒绝别人过分的请求;如何在聚会中成为讨人喜欢的社交高手;如何在生活中说服别人……
说话的艺术在于,如同春风送暖,慰藉人的失落的心灵;如同涓涓流水含蓄优雅;如同强大的磁场,吸引周围的听者……
而你,掌握说话的艺术,也可以无往不利,心想事成。
龙有逆鳞,人有短处
《韩非子·说难》中曾对龙作了如下描述:龙的性情非常柔顺,人们可以和它亲近,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坐骑。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块长约尺许的逆鳞,如果有人触摸了它,那么它必然会发怒,以致伤人致死。
其实,岂止龙有自己的忌讳之点,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也就是常说的“短处”。鲁迅笔下描绘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人物,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但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一处最怕人触动的短处。阿Q最怕的就是有人说他头上的疤,谁要是犯了这个忌讳,他准会去找人家拼命,小D就曾为此领教过他的拳脚。孔乙己最怕人揭他的短,揭了他的短,他便涨红了脸,强词夺理,竭力争辩。祥林嫂的忌讳是她曾嫁过两个男人,这是她精神上最大的负担和面子上最大的耻辱。她捐过了门槛后,本以为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干净的女人,当她动手去拿供品,但四婶大喊一声,使她旧病复发,精神崩溃了。
人们之所以有忌讳,怕别人揭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是自尊心问题,怕脸面上过不去。所以,你若想获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触动他们的短处。
古代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鱼子的人,生性古怪,对人尖酸刻薄,总好揭人短处并以此为乐事。有一天,朋友们坐在一起吃酒,其中一个叫吴丑的因老婆管得太严厉而不敢多喝。鱼子便吵吵嚷嚷地说:“你们知道吴丑为什么不敢吃酒吗?是他的老婆管教得太严了。有一次,吴丑喝醉了酒,还被老婆打了几个耳光呢!”吴丑被鱼子当众揭了短处,恼羞成怒,拂袖而去,大家不欢而散。
生活中像鱼子这样的人不乏其人。他们似乎认为,只有揭了别人的短,才足以证明自己的长,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孰知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人们对他们避而远之。
大凡具有一定修养、品德高尚的人是从来不揭人之短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据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曾做过唐代检校刑部郎中的程皓,从不谈论别人的短处。每逢朋友中间有人说他人的坏话时,他从不跟着掺和,而且还说:“这都是大家乱说的,其实不是这样。”然后再说一番他人的好处。像程皓这样的人能不赢得他人的好感吗?人们肯定会愿意与这样的人交朋友。
人们对于自己的忌讳,通常极为敏感。由于心理作怪,往往把别人的无意当成有意,把无关的事主动与自己相联系。有时,你随口谈一点什么事,也很可能被视为对他的挖苦和讽刺,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因此,我们不仅应避免谈论别人的忌讳之点,同时应注意不要提及与其忌讳之点相关联的事物,以免造成对方的误会,以至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无谓的伤害。
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当过红巾军,被官家称为“红巾贼”。所以,朱元璋对“贼”字和与“贼”同音的“则”字最敏感,也最忌讳。一次,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了《谢增俸表》,呈送朱元璋,上有“上则垂宪”一句话;还有位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写了《贺万寿表》,上面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话。这些本来都是吹捧朱元璋的谄词,无非是说他可以做后世的楷模。不料朱元璋因对“则”字过敏,见到“则”字便以为别人在骂他为“贼”,于是竟把这两位都杀掉了。自然,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有些过于敏感,但是留下的教训是深远的。
俗话说:“当着矮子不说短话。”对于个头较矮的人,最好是不要提及“短”、“小”以及“木墩”、“武大郎”等与矮小相联系的话语,免得他由多心而伤心。
对于犯过罪、判过刑的人,最好不要提及“监狱”、“罪犯”等与他的忌讳相关联之事。否则,他会认为你在指桑骂槐。
孟子说:“恭者不悔人,俭者不夺人。”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古人的话语非常值得记取。
人生在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以我之长,较人之短,则会目中无人;若以我之短,较人之长,则会失去自信。这是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的一点。
【编者小评】
常言说:“人有脸,树有皮。”树要是没有皮就等于死亡,人要是没有脸就等于丧失了名誉和自尊,从此难以做人,所以说“打人别打脸”。即使“打脸”仅仅使脸的皮肉受伤,也是破了面相,非常难看不好见人。如果这“打脸”还意味着使其内心受到严重伤害,在人前把脸丢尽,那就更让人难堪而无地自容了。
人在江湖,言不由己
许多时候,我们在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说着自己并不想说的话,甚至还很认真。因为慑于压力、屈于礼仪、囿于制度、限于条件,我们进了不想进的门,陪了不想陪的客,送了不想送的礼,笑了不想笑的……
人都想自由自在,都想随心所欲,但是,世界从来不是看你的眼色行事的,倒是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在被动地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因为,我们不仅有自身还有环境,不仅有现在还有未来,不仅追求实现自我还在追求安全、友爱和形象。奉献出自己的一部分心愿换取平静、换取尊严、换取良好的环境还是十分必要的,尽管你对这种自我背弃并不很乐意。
一对情侣,一个脆弱,一个诚实。忽然有一天,诚实的一个得知脆弱的一个患了绝症,如果直言相告必然加速脆弱者的死亡。于是,他平生第一次编出一段绝症可治、治愈不难的谎言。这可是一个最不愿说谎的人对一个最需要诚实的人说的谎啊!那滋味可想而知。违心在多数情况下无异于折磨和受刑。
当然,并不是所有违心都有痛苦,弄巧时也可以使人生风光。如果你的上司十分喜欢听好话,偏偏你又不得不指正一下他的差错,这时你开门见山直言要害当然既省时间也符合你痛快为人的个性,但是,那样无论是对单位还是本人都将很糟。如果你试着先讲一通上司的成绩,再讲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尽管那些优点是勉强的,有些还不单属他一个人,然而却使上司既改了差错又让他刮目看你,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就是我们自身,出于片面和执迷,也并不是处处都在为自己着想,给自己设路障、捅娄子的事也常有,违背自己的心愿接受一下旁观者的点拨和训导也可能有别番风光。有位年轻人小时候很不想读书,迫于父母的强制和周围的压力,才不得不违心于书本之中。后来,他18岁考上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分进一家轻化公司工作。公司只缺财会人员,经理要他改行为单位解难,他很爱自己的专业,出于无奈,服从了需要。谁知后来他在会计与电脑的交叉点上开发出会计电算化技术,不仅专业未丢,还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后备干部。可见,违心也有利己的时候,至少利于纠正主观偏见、克服个人膨胀。
这个世界上,我们不仅要自己高兴,同时也要大伙高兴。世界如果因为你的服从和委曲而有了风光,也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当然,这风光也不会无限。如果你处处由别人支配,事事处于无自我状态,把自己规范成一钵盆景,只要别人喜欢,别人满意,自己扭曲成怎么奇怎么怪都可以,那就怎么也风光不起来了。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环境、制度、礼仪、习俗无不作用并制约着你。台湾作家罗兰早有论述:“我们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够成天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他自己所想过的生活。”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际间的纵向联络会日趋淡漠,但横向间的联络只会加强。如果你在交际中没有妥协、忍让和迁就的准备,那只能处于四面楚歌之中,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将牵制得你疲惫不堪而无法前进。所以,虽然妥协、迁就都有“不得不”的那种心态,但仍不失为人际间的“润滑剂”。
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能力、智力和贡献估计偏高,为了保护这种偏高带来的进取心和期望值,我们,特别是领导都应当多看他人的优点少说他人的缺点。当然,这一多一少无疑偏离了真实,显然也有违心的成分。但是,这确实是促成并发展企业凝聚力和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成功经验。只要优点是存在的,都应挖掘;只要缺陷无损大体或可通过暗示而改正,都应避讳。其实,为了群体和未来,我们都有过献身和忍受;为了增强目标方向的合作,我们都不应以自己为中心;为了避开更大损失都有过委曲求全;为了争取人心甚至我们都有过“这样想却去那样做”的经历,都曾扮演过“两面派”。为了融洽和顺利,违心应当允许。
【编者小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都有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可是融入到这个社会中,为了生存,很多时候人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很多时候,这个社会让人有种失去自我,失去方向的迷茫感。有句话怎么说的: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去适应这个世界吧。
莫为逞一时之快,追悔莫及
如果你在生某人的气,不吐不快,尽管发泄,只是别在气头上轻言处罚。因为在气头上说的话,往往使你后悔莫及,终生遗憾,难以付诸实施,只会造成不便以及尴尬。
例如孩子发火、闯祸怎么办呢?如果让怒气冲昏头脑,你就会脱口就骂:“你这混小子!”这是第一句谎言;“从来不听我的话!”第二句谎言;“从来不照我的话去做!”第三句谎言。
接下来,你会叫他进房间去,给予严厉的处罚。但关上房门后,孩子会有不同的表情,这个小孩在里面被恨浸泡十几个小时,他会哭,辗转反侧,不停地想着:我不是混小子,我也听话,也照他的话去做过!爸爸不公平,一派胡言,一派胡言!十几个小时之后,他出来了,心情比刚进去的时候还恶劣。
可见,逞口舌之快,使用语言暴力很容易,但是恶言既出不得收回,造成对方永远的伤痛,影响深远,你不能不顾。
如果你想责备员工尽管去,但是别在紧要关头说:“你在这公司待不下去了,有办法我一定会开除你,我给你六个月时间观察,这期间没有加薪”……你应该对员工说,正如你该对你儿子说的:“我明天和你谈,再决定怎么办。”如果真要骂人,在这期间,你要清楚事情怎么错法,违规事件到底有多严重,后果如何。若要惩处,何者最有效果,最能改正错误。气头上的任何决定多半引起反作用,使犯错的人丧失颜面和自尊,处罚不成反成你的负担。记住:当你开口骂人的时候,表示你不喜欢他,失去对他的敬意,他便关闭心扉,不再听你的话,你个人的信誉不再,职业道德也**然无存。可见,气头上伤人并无好处。
【编者小评】
人与人之间因观点不同发生一些小误会或小摩擦,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胸怀宽广的人大多会过后即忘,但并不是人人都有这种胸怀。在人际交往之中,常常看到一些争吵原是出于某一件鸡毛蒜皮的事,但由于一方逞一时口舌之快,说了带情绪的话,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而另一方也不愿意做省油的灯,受辱后也勃然大怒,反唇相讥,从而双方你来我往,把口水仗打得如火如荼,甚至大打出手,小事变成了大事,酿成祸端。
给嘴上安个“阀门”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他的三寸之舌从笨拙到灵巧,然后伴随着一生无休的“唠叨”。谁能知道,到底制造了多少绝词妙句、豪言壮语、警世箴铭,同时又制造了多少废话、蠢话乃至一言而失天下?
人们的舌头的确经常惹麻烦,搬弄是非。但是,是否因此就缄口不言,沉吟不语,放弃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天赋呢?
生活的道理如此相通。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嘴的功能亦不能忽视。嘴是心灵的大门。人们常对失言者说:“你嘴上缺个把门的。”
对于这种人,我们奉劝他采取下列措施:
1.说话之前先考虑成熟,不成熟的话不要说。
2.上帝给了你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你多听少说。在聆听的时候,我们的耳朵,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喜欢的资料,遇到不合自己的东西,不应立刻反驳,甚至批评。
3.有些喜欢卖弄知识的人,他们时常引经据典,所用的术语又比较深奥,作为一个聆听者,很容易表露出疲倦或没有兴趣,这种不礼貌的态度理应避免。
4.社交倾谈时我们会被其他的东西吸引,而造成心不在焉的毛病,又或因牵挂别的事而令自己分心,这是应该避免的。
另外,一定要记住,尽量少采用揭对方短的方法进攻他人,以防备对方“以你之矛攻你之盾”。此法一经使用便覆水难收,你很难再与对方复交。从道义上来说,尽可能避而不用,尤其是有关生理上的特点(如胖猪、矮冬瓜、瘸子、聋子……)和身份上的卑贱(乞丐、私生子、拖油瓶、妓女……)及白痴、**、性冷感、无生育能力等。因此,一旦触及上述三点任何一方面时,他的理智立刻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动物性的原始的防卫本能。
古人主张“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这是很有道理的。须知: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人总是会为说过的话后悔,却很少为没说什么而后悔,所以说,给嘴安个把门的一定不会吃亏。
【编者小评】
人活一世不容易,太应该收起唇枪舌剑,让嘴角上扬,用人类独具的微笑来传达爱和善。何不让世界多些甜言蜜语,少些恶语相谤;多些如珠妙语,少些污言秽语;多些金玉良言,少些闲言碎语;多些守口如瓶,少些流言蜚语;多些一诺千金,少些信口开河;多些箴言诤语,少些马屁法螺;多些宽容,少些口角……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明人不做暗事
中国有句俗话:“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这个意思就是说,别人有缺点或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令他改正,但是千万别当面不说,背后说个没完,这样的人不仅会令被说者讨厌,同样也会使听者讨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背后说人坏话的人并非少数,有一句话叫做:“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就无从考证罢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对此,你就得端正态度,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这种事。因为说对方坏话的人,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充分地分析讲话者的心理和原因,对做到端正自身大有益处。我就有过这样的体会。
我的朋友中,有两个朋友因为一个女人而闹得互相之间很不愉快,两个人虽然平时见面还都装着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是一旦分开,就会对第三者发起攻击,将对方的“坏处”添油加醋地说出来。身为朋友,我当然成为他们双方发泄对对方不满的汇集点。我知道他们之间的一切原因,所以当甲对我说乙的坏话时,我尽可能地保持沉默,在适当的时候加进一两句劝导的话,不对乙作任何评语;当乙对我说甲的坏话时,我也同样不对甲作任何评语,同样在适当的时候对乙劝导几句。同时我还做到一点:所有的话,无论是甲说的还是乙说的,都让它们到我这里打住,再不外传。一段时间过后,当甲、乙二人都冷静下来时,回想起他们在我面前所说的那些话,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由于我处理得当,他们之间的矛盾没有进一步激化,好朋友终究还是好朋友,后来甲、乙二人都对我感激不尽,对我更加尊重,并且愿意将心里话对我倾诉。
如果换一种情形,我是对他们一意奉承,在甲面前附和着说乙不好,在乙面前附和着说甲坏话,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一个经验,那就是当别人对你说第三者的坏话时,无论你是否明白其中的原因,你都必须保证做到一点,那就是“入耳封存”,同时还得充分了解对方,如果发现对方是无缘无故,只是天生有背后说第三者坏话的习惯,那么你就得注意,在以后的应酬中有意识地疏远他。
当你当着对方把第三者说得一无是处的时候,你自己的形象在对方的心目中也同样已经一无是处了。所以我们在日常应酬中,尤其应该注意,尽可能地不在交谈对象面前说第三者的坏话。如果别人有什么缺点,你可以寻找适当的机会当面向他提出,背后议论别人的方法绝不可取。
【编者小评】
优秀的人在思考如何战胜自己,能力低下的人在思考如何搞垮别人。所以,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就等于承认自己无能。这个缺点不仅可以让你失去朋友,而且能像慢性毒药一样,不知不觉、不痛不痒地毁掉你的一生。
说“不”也是一种技巧
遇到别人不对的时候,你可以用眼色、语调或手势代替语言示意某人的不对。如果你直接说他不对,你想他能同意吗?绝对不会,因为你说话时就已经伤了他的自尊心。
这样做,他可能会报复你,但他绝不会改变自己的见解。你可以用柏拉图和康德的所有逻辑观点来说服他,但是未必能使他改变主张,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任何时候都不要以这样的话开头:“我来给你证实一下。”这不好。这实际上等于说:“我比你聪明。我跟你一说准能让你改变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挑衅行为,它能使对方在你刚同他谈话时就反对你的意见。
即使在最有利的情况下你也难以改变别人的主张。何必自找难堪呢?如果你想论证些什么,你就要尽量使人不知道你的意图。说得巧妙点,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在试图说服他。
假如某人提出一个主张,你认为不对或确信是错误的,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的看法可能也是错误的,我是经常犯错误的。如果我哪里说得不对,请你给予纠正。咱们共同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这是很有魔力的话。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会反对这种说法。
科学家们正是这样做的。有一次我与在南极圈度过了11个春秋,其中有6年光是靠食肉和饮水生活的著名发明家、科学家斯蒂芬逊聊天。他向我介绍了一条经验,我遂问他想以此来证明什么。我永远忘不了他的回答。他说:“科学家从来不想证明什么,他只是想寻求事实。”你也希望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不是吗?要知道,除你自己外谁也不会妨碍你提高思维能力。
倘若你勇于承认自己难免犯错误,就永远不会陷入窘境,也会使对方像你一样开诚布公,促使他承认自己也难免犯错误。
假如你明明知道某人有错误,于是就直截了当地给他指出,那么结果会怎样呢?让我给你举个具体例子。
黄先生是纽约市的一个年轻律师。前不久,在联邦最高法院审理一宗涉及巨款和违法的重大案件时他出庭辩护。该律师发言时一名法官对他说:“根据军舰制造厂限制条款,你的当事人应判6年刑,难道量刑不当吗?”黄先生停下来,看了法官一眼,然后开门见山地说:“尊敬的法官,这种条款是不存在的。”
事后黄先生说:“法庭鸦雀无声,室内温度好似突然降到了零下。我是对的,法官是错误的。于是我就向法官直言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可是你想他能同意我的观点吗?不会的。但我仍然相信自己的观点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我觉得这次辩护发言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成功,但就是没有说服法官。当我向这位著名学者指出其不对时,我已经是在犯一个大错。”
只有很小一部分人的思想是符合逻辑的。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偏见、嫉妒、贪婪和高傲心理等。人们一般是不愿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不管是否涉及宗教等原因。
假如你喜欢对别人的不妥之处加以指责,那就请你每天早晨把哈维·鲁宾孙教授所著一书中的这段话读一遍:“我们有时会在没有受任何指责、没有引起内心不快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主张。要是有人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对就会引起我们的不满和怨恨。我们经常对自己的信念是否对没有把握,当有人劝我们回心转意时,我们却又固执己见。显然,观念并不值钱,值钱的是我们受到威胁的自尊心……‘我的’这一不甚显要的字眼是人生和整个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懂得这一点就说明开始变聪明了。该词无论同什么词搭配使用,对一个人来说都具有同等意义,‘我的’午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或‘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我的’上帝。我们都喜欢继续相信我们早就以为正确的东西,如果有人怀疑我们的主张是否正确,我们当然感到不满,就会寻找能说明自己正确的理由,以坚持自己的主张。”
【编者小评】
人人都有面子,人人都好面子。因为好面子,所以谁都不希望别人当众指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为此,别人有缺点或过失,要婉转地为其掩饰或规劝,假如去揭发传扬,就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到时肯定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
有些话是不能说的
**之心如一封摊开在众人面前的信,会使你受人摆布。对人交心是危险的,因为你有了让人控制的把柄,会成为任人驱使的奴隶而不能自主。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悄悄话都能长久悄悄下去。有以下三种话即便“悄悄地”也不能说。
1.捕风捉影的话不要说
捉贼要赃,拿奸要双。这就要求我们,说话和办事要有真凭实据,如果我们向对方说的悄悄话,纯属无稽之谈,那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对一个人的隐私更是不可在私下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如你说,某男与某女(均有家室)在街道的树荫下拥抱亲吻。若被听者传出,当事人可能恨你骂你,伺机报复你,甚至当面计较、对抗,要你说出个所以然来。你怎么说呢?把悄悄话再说一遍,请拿出证据来!你当时又没有摄像,又没有录音,怎么能够证明某男与某女曾有这种举动呢?只好不赔礼道歉。人家本有如此这般的举动,而你并无证据,这样的悄悄话,属于捕风捉影一类,是万万说不得的。人心难测,不一定对,但不无道理。我们说悄悄话也不能只图一时痛快,而不计后果。
2.违纪泄密的话不要说
小至单位大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都有秘密,我们只能守口如瓶,不可泄露。有的人口无遮拦,无纪律性,就私下把机密“悄悄”泄露出去了,弄得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如获至宝,拿去作为谋利的敲门砖,给单位乃至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即使诸如涉及人事变动的内部新闻,你也不要去向有关的人说悄悄话,万一中途有变,你如何去安抚别人呢?如果为此闹出了矛盾谁负责呢?向亲友泄秘,不是害人便是害己。你一片热心向他说了悄悄话,他可能认为这是泄露机密,于是,他当面批评、指责你,甚至状告你,你的体面何在?有些人并不喜欢听那些悄悄话,他不领你的情,这就没有意思了。“多情应笑我,早生白发”,还是封锁感情,守口如瓶吧。
3.披露悄悄话的话也不要说
须知世上有些人很怪,情投意合时无话不说,无情不表;一旦关系疏淡,稍有薄待,便反目成仇,无情无义,甚至添油加醋,不惜借此陷害,从而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殊不知,这些抖出悄悄话的人也要吃亏的。我们知道,悄悄话大多是在两人之间传播。试问,你一个人能够证明我有此一说吗?甚至对方出于愤怒会狠狠还击,像编小说一样编出你的悄悄话,以十倍于你的火力将你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纵然两败俱伤,也没有白白被你出卖。结果如何呢?你本是讨好卖乖,求名逐利,或发泄私愤,算计别人,不巧却被悄悄话所害。所以,假使你听了悄悄话,也没有必要往外抖,任何人在这个世上都有一片自由的天地,还是讲究信义,以善良为本,何必让人反咬一口呢?
【编者小评】
人的嘴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说话。中国有句话叫:说出去的话,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收不回来的。有一句话是:不说话,没有人把你当哑巴。正如你所说,与人相处是一种艺术。平时多思考、多总结,只要你有心,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巨大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