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洞悉筹谋心计 聪明睿智做人(1 / 1)

大智若愚,真人不露相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行端正著称,他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他却曾不动声色地做下了两件大事。

宋英宗驾崩了,朝臣急忙请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另一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派人加紧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入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是个小人,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挑拨离间。有一天韩琦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副宰相)欧阳修已经签了字,而另一位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感觉未请旨就处置大臣,有些不妥,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公一定有自己的说法。”

韩琦坐在政事堂,下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使,即刻离京。”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好,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韩琦表面不动声色,行事却异常果断,可见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大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南朝梁人羊侃,字祖忻,泰山梁父人。开始做北朝魏国的泰山太守。他的祖父羊规曾经是南朝宋高祖的祭酒从事,所以羊侃想回到南方。归途中,走到涟口这个地方,羊侃大摆宴席。有个人名叫张孺才,喝醉了,造成船上失火,烧了七十多艘船,损失金银财物不可计数。羊侃听说了,根本不放在心上,还是要大家继续喝酒。张孺才既惭愧,又恐惧,就逃跑了。羊侃派人把他找回来,仍然像从前一样对待他。后来羊侃回到南朝,做了梁武帝的军司马。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无道,横征暴敛。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本不固;终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打开自己的仓门接济饥民,用大斗出借谷米,用小斗回收还来的谷米,“予民于惠”。于是齐国人民不肯再为公室效力,转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一时“民归之如流水”。田成子用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进的是民心。果然,齐国政权最后为田氏家族所得。

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正是对这种得失观的一语道破。得与失的互为转化之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要派门客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主动请命,又顺便问用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都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完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回了多少利钱。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有点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要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受人诬陷,被罢官了,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孟尝君深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市义”苦心。

深藏不露,韬光养晦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到;而君子为人,品德高尚,但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在店面是不陈列贵重货物的,店主们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实的境界。

道家《庄子》一书中还指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安于顺应时代潮流、因袭自然法则的人,悲哀和欢乐就不会占据他的内心。这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有一些人为了出人头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去争取。而一旦遭到挫折或打击,往往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实际上,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确需要认真的态度,可是,如果过于执著而导致适得其反,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深藏不露是成功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更是糊涂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法则。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口若悬河、好出风头、心中藏不住半点秘密的人一定是非常肤浅的。相反那些看来口齿笨拙却很有才干的人,往往成竹在胸,计谋过人。过去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大人有大量,这大量也包括镇定自若,胸怀宽广,能藏得住秘密,不会显山露水,肚里无论怎样谋划,仍然不动声色。等对手麻痹了、放松了,甚至高兴了,就可以悄无声息地反击。如果不是为了争斗,至少也让人相信这种人是一个诚实的人,不会陷害或攻击对方,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

开口托人办事毕竟是件难事,但如果掌握了技巧,难事也就变得容易了。窍门之一就是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在对方没表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双方都是欲说还休。杨虎城部下中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位聪明的将军便正式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借他人之嘴说自己的话还有一法就是用虚话套实话。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应是为人的一条准则,但直性子未必处处受欢迎。

张某托好友王局长为自己办件事,忽然听说王局长被捕“进去了”,又不知真假,就到王家探望。果然只有局长夫人在家,满脸愁容。张某开口道:“老王怎么没在家呀?”王夫人长叹一声:“唉!心脏病又犯了,昨天送进医院了……”

原来如此!试想如果张某实话询问王局长是否真的被捕了,那场面又会如何?

有时,一些话自己说出来显得尴尬,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之策。

王某准备借助于好友赵某的关系做笔生意,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赵某的第二天,赵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赵夫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帮忙料理完后事,王某是这样对赵夫人说的:“真没想到赵哥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赵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

看他,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其实他明知赵夫人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悉那些门路。

结果呢?赵夫人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借人家之口,要有技巧,有时暗示就能起很大作用。

在我们做任何事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资金周转不灵,联系客户不够或是自己缺乏信心,缺少经验,等等。如果求助于他人,借人言,述己事,要讲究场合、方法和时机,否则不仅事办不成,还会弄巧成拙。

恭维他人不着痕迹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皇帝非常重视,常常亲自校核,每校出一处差错来,都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

和珅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样显示出乾隆学问深,比当面奉承他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再动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于是,这些错误就传了下来,今天见到的殿版书中常有差错,有不少就是这样遗留下来的。

和珅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总是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和生活习惯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乾隆的爱憎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宠爱。

和珅拍马屁高明之处在两点:一是知己知彼,每拍即中;二是让对方浑然不觉却全身舒坦,因为他做得无声无息,不着痕迹。如果一个人的学识、机智、地位等到了一定水平,恭维话便叫大讲特讲,有声有色。只是已不能称为“马屁”了,而应叫做谦和。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有一年冬天钱钟书先生访问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座谈会上即席作了名为“诗可以怨”的演讲。开场白是: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明白很简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我是日语的文盲,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撬锁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但是,盲目无知往往是勇气的源泉。

意大利有一句嘲笑人的惯语,说:“他发明了雨伞。”据说有那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民,一天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来了,他凑巧拿着一根棍子和一方布,人急智生,把棍子撑了布,遮住头顶,居然没有淋得像落汤鸡。他自我欣赏之余,也觉得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应该公诸于世。他风闻城里有一个发明品专利局,就兴冲冲拿着棍子和布,赶进城去,到那局里报告和表演他的新发明。局里的职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看个仔细。我今天就仿佛是那个上注册局的乡下佬,孤陋寡闻,没见识过雨伞。不过,在找不到屋檐下去躲雨点的时候,用棍子撑着布也不失为应急的一种有效办法。

这段开场白,其实讲了两个问题。先讲对于日本汉学研究,中国人不敢等闲视之。即使是中国专家在日本讲中国学问,也要对听众的水平作最充分的估计。后段讲自己不通晓日语,除了有勇气之外,没什么资本。在聪明人看来,自嘲正是恭维别人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敢于吃小亏

有个私营老板,没有文化,也绝对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做得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

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吃亏是福。因为人都有趋利的本性,你吃点亏,让别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使你的事业兴旺发达。

但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实在太少,这并不仅仅因为人性的弱点,很难拒绝摆在面前本来就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也不仅仅因为大多数人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能舍眼前小利而争取长远大利。能不能主动吃亏,实在还和实力有关,因为毕竟吃亏以后利润少了,而开支依然存在,就很可能出现亏空,如果你所吃的亏能够很快获得回答,那还挺得住,反之,吃亏就等于对体弱多病的人放血,很可能会致命。

但是吃亏也是有技巧的,会吃亏的人,亏吃在明处,便宜占在暗处,让人被占了便宜还感激不尽。世上有多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不吃亏,少吃亏,或为了多占他人便宜而演出一幕幕你争我夺的人间闹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俗语说得真是入木三分,岂不知吃亏与占便宜,正如祸和福一样,是可以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可能有人会问,吃亏就是吃亏,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怎么能说吃亏反而是福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吃点亏,一是内心平静,不七上八下;二是得到旁观者的同情,落个好人缘;三是这次虽吃点亏,但因获得了道义上的支持,下次可能会得到的更多,何亏之有?反之,占了他人的便宜,发点不义之财的人,心理上能安稳吗?而且还会失去人缘,落个坏名声。因为占一次便宜而堵了自己以后的路,得不偿失。所以,吃亏表面上是祸,其实是福;占便宜表面上是福,其实是祸。

不怕吃亏的人往往平安无事,而且终究不会吃大亏。相反,总爱贪便宜的人往往最终贪不到真正的便宜,而且还会留下骂名,甚至因贪小便宜而毁灭自己,所谓恶有恶报。

要做到不计较吃亏,甚至主动吃亏,就需要忍让,需要装糊涂。既然认识到吃亏是福,就不要斤斤计较。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凡遇好事的时候别张狂,张狂过了头,后边就有祸事;凡遇祸事的时候也别慌张,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郑板桥说:“为人处,即是为己处。”意思是:“替别人打算,就是为自己打算。”这与今天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能有吃亏的精神,那么这个世界岂不变得更美好了?还会有那么多的战争、杀戮、坑蒙拐骗以及种种罪恶和不道德行为吗?这样看来,吃亏就不仅是个人的福份,而是人类的福份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立身行事,或在一切商业、政治、外交中都要讲究吃亏。吃亏只是人生的一个谋略,含有“抛芝麻而捡西瓜”或“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意义。

吃亏是福的道理,也是为许多历史经验所证明了的。就拿邻里间相处这个我们常常遇到的事来说,人与人之间没了成见,彼此和睦的时候,大家可以付之一笑。而一旦有了成见之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简直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对方关门重了,咳嗽的声音大了,洗衣服的水流过来了,仿佛都是对方故意为之,一来二去,矛盾就更深了。

邻里相处,小小的误会在所难免,但千万别凭一时意气,争吵不休。争吵一旦开始,以后就处处都是吵架的事由,结果就会闹得鸡犬不宁,成为生活上的一大威胁。遇事忍一口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的。

“吃小亏占大便宜”初听起来似乎是有些不道德,可如果邻里之间互相谦让,都舍得吃点小亏,维持了大好的生活环境,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把“出重拳”、“占大便宜”看成一种狭隘的整治别人、复仇打击,这不是强者的得失观。但对于那些蛮横无理的人,看准机会狠狠地教训一番,也是很有必要的。

做人不能太贪婪

“外省打工仔要想在广东生存下去,首先得学会和广东人‘拉关系’。”来自陕西的打工仔蒋明经常对人这样说,看来他深谙此道。

蒋明在西安一家宾馆做临时工时,凭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和一位出差到西安的广东干部关系处得很好,于是便邀请这个广东人到他的家乡去玩。蒋明的家乡距离西安50公里左右,附近有许多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蒋明都带广东客人一一参观过了。广东客人感激蒋明的热情款待,主动提出介绍他到广州来做工。

蒋明虽然向往广东已久,但他听说广东很复杂,不敢贸然前往。经过多次接触,蒋明觉得新交的广东朋友为人诚恳,于是决定随他南下。

开始蒋明在朋友任职的公司打工,表现甚佳,备受青睐。

后来,公司让他承包些小项目,他尝到了甜头,越干胆子越大。公司的上级单位要建新楼房,一名主管干部问蒋明是否愿意承包拆楼工程,报酬只是拆下来的钢筋和砖块。蒋明不但接受了,而且主动提出交还1万元给上级单位。

有人说蒋明傻,可蒋明心里自有一笔账。他早已为旧楼房的钢筋和砖块找好了买主,并且议定了价钱。他计算过,从变卖钢筋和砖块所得的款项中上交1万元给上级单位,收入仍然可观。他不是怕赚钱多,而是考虑到上级单位人事关系复杂,这项工程的承包条件虽说由上级单位领导集体制定,但日后眼看着他变卖这么一大批材料,难免有人“眼红”。他主动上交1万元,是想买人们的心理平衡。

想不到此举令蒋明出了名。承建该单位新楼房的建筑公司看上了他,也让他承包一些项目。蒋明有了收益,从不忘了他人,那些施工人员,要他请客吃饭,蒋明从不推搪。蒋明说,他在这些应酬上花销很大,但又是不可避免的。要想收入多一些,就得付出多一些,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自此,蒋明信息灵通,哪里需要土方,哪里需要石方,经常都有人向他通报情况。某单位征得一块地,遗憾的是当中有一小石山,想雇人将其夷平。信息灵通人士很快向蒋明通报此事,他以优惠的条件———不收工钱,只要石头,争得了承包机会。他为何这般果敢呢?因为有朋友告诉他:新洲正在筑堤,需要大量石头。

就这样,蒋明由一个外省打工仔变成了包工头。在广州闯**5年,平均年收入近20万元,令众多打工仔羡慕不已。

要想在一个行业长久地生存下去,就要懂得一个道理:做人不可太贪婪,凡事要留点后路。在获利前提下买人们的心理平衡,协调好利益关系,才容易得到他人支持,事业才会经久不衰。

暗箭难防,不招惹小人

在为人处世中,谁都不愿意与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小人。在与小人打交道时,千万要小心,不要轻易得罪小人。因为小人得罪不起,得罪了他们,我们本来美好的人生,会被他们搞得一塌糊涂。

小人之所以得罪不起,原因在于他们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报复欲望。如果有人得罪他们,他们会随时准备不惜一切代价用各种手段报复得罪过他们的人,真是令人防不胜防。所以,在对待小人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就应该尽量地躲着、容忍着小人,尽量地不得罪小人。因为俗语说得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看看历史上,有几个忠臣能抵挡得住奸臣的陷害呢?难道我们不应该记住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吗?

李林甫是常伴在唐玄宗身边的一个奸臣,心胸极其狭窄,容不得别人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有个喜好,他比较喜欢外表英俊、一表人才的武将。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正在花园里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将走过去,便感叹了一句,“这位将军真漂亮!”并随口问身边的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着说不知道。此时他心里很慌张,生怕唐玄宗喜欢上那位将军。事后,李林甫暗地里动用职权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赞扬了一句的将军调到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使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唐玄宗,当然也就永远丧失了升迁的机会。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且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处世高手。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安史之乱”平定后,立下大功并且身居高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的言行反而比原来更加谨慎。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拜访。此人乃是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一般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下令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不要露面,他独自在堂上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您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忌恨在心。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了,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

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光明正大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

在为人处世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小人。如果你既不能把自己和他们同流合污,也不愿意看到两败俱伤的结果,那就应该不同他们一般见识,和他们保持距离,尽量不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一句话,如果不是非有必要,就不要轻易得罪小人。

聪明过头的人就是愚蠢的人

有的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自以为是,自视清高。要警惕“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过头的人就是愚蠢。

下面的故事很有趣:

动物园里,大人指着笼子里的猴子,对小孩说:“你知道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吗?”

“不知道。”小孩看着上蹿下跳的猴回答。

“记住”,大人说,“这种动物叫猴,是专门供咱们人类开心的。”

“何以见得呢?”小孩问。

“不信,你瞧,”大人说着,从提包中摸出一颗花生,朝笼子里的大猴背后扔去,只见大猴急转身,略一迟疑,却用嘴接住,然后再用爪子从嘴里取出来,剥开吃掉,显得很滑稽。小孩笑起来,说真有意思。大人也被大猴的举动逗得很开心,便来了兴致,又将另一颗花生扔进去,还是扔向大猴身后的地方,大猴故技重演,转身,跳起来用嘴接住,用爪子取出剥开,放进嘴里。大人受了鼓舞,便不断地扔,大猴便不断地这样接,接住吃掉,或给身边的小猴。直到一大包花生全部扔完了,大人和小孩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路上,小孩问大人:“你为什么将花生扔到大猴的背后呢?”

大人得意地笑了,说:“猴子翻来覆去地来回折腾才有意思啊。”

小孩信服地说:“爸爸你真行!”

大人又说:“猴子这种动物自以为挺聪明,其实被咱们耍了,它还不知道呢,真可悲!”

动物园里,大猴指着笼子外的人,对小猴说:“你知道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吗?”

“不知道。”小猴望着指手画脚的人回答。

“记住,孩子,”大猴说,“这种动物叫人,是专门供咱们猴子开心的。”

“何以见得呢?”小猴问。

“不信你等着瞧。”这时,适逢有个大人往笼子里扔花生,扔向大猴背后,大猴急转身,用嘴去接住,然后再用爪子从嘴里取出,剥开吃掉,显得很滑稽。终于,那大人的一大包花生全部扔给了猴子。

他们走后,小猴问大猴:“你为什么用嘴去接扔进来的花生?”

大猴得意地笑了,说:“如果我用爪子去接,他们还会继续扔吗?”

小猴信服地说:“妈妈你真行。”

大猴又说:“人这种动物自以为挺聪明,其实被咱耍了,他们还不知道呢,真可悲!”

又有一个笑话:

一个城里人和一个乡下人一起坐火车。城里人想欺负乡下人,要跟他比谁更聪明。

城里人说:“咱俩猜谜语,每人出一个谜给对方猜。谁猜不着,就输给对方一块钱,好不好?”

乡下人想了一会儿,答道:“不,你们城里人比我们乡下人聪明得多,这样猜,我肯定要吃亏的。还是让我少吃一点亏吧:如果你猜不着就输我一块钱;我猜不着就给你5毛钱。怎么样?”

城里人自恃聪明,认定自己不会输,就欣然答应了。

乡下人先出谜,说:“什么东西三条腿在天上飞?”

城里人左想右想也想不出谜底,只好掏出一块钱给乡下人,并接着问道:“三条腿在天上飞,到底是什么东西?”

乡下人递给他5毛钱,笑着说:“你的谜我也猜不着,给!”

还有一则寓言:

老狮子病了,躺在洞里,所有的动物都来探望他,但谁也帮不了他什么忙。他一天一天虚弱了。

有一天,狼对狮子说:“您注意了吗,狮王?狐狸一直没来看望您。您可以看出,他对您一点儿也不关心,而在您身体健壮的时候,他是多么地奉承您呀。”

这时,狐狸碰巧走过来,听到了狼的话。他把那长长的赤褐色的鼻子伸得很近。

“陛下,恐怕狼不大了解情况,我比任何人都关心您。狼在您身边喋喋不休的时候,我一直在到处奔走,为您找药。我都累坏了。”

“你找到了吗?”狮子急切地问。

“对,确实找到了。我找到一位老医生,他确实精通医道。他说,您必须在身上裹一条刚杀死的狼的皮。这是使您病情好转的唯一办法。”

狼还没反应过来,狮子就跳起来把狼咬死了,剥下了它那还热着的皮。

“哈哈,”狐狸笑着说,“狼先生,你再也不会急于挑拨是非了。”

自以为聪明的人,自以为玩弄了别人,其实自己也在被人玩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要过高地评价自己。

有的人确实如此,总认为别人是“阿斗”,经常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想耍弄对方。要知道,没有人不厌恶投机取巧、虚伪奸诈的人。一味要表现自己的聪明,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做个圆滑的老实人

老实人之所以被人称赞老实,在于不说假话;聪明的老实人,话要说得准,不但内容准,而且时机、方式和分寸都要拿捏得很准。

生活中不免会接触到一些油滑的人,常常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于这些人,既让人羡慕他们这种在人面前游刃有余的能力,同时也让人讨厌他们的油滑。怎样看待这种性格油滑的人呢?如果我们碰到一些左右为难的情况,需不需要也变得油滑一些,以适应社会,从而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呢?

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200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的名臣纪晓岚已经作过很好的解释。

他认为做人要“处事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意思就是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可以适当掌握尺度,依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是内心一定要诚实忠厚,做人要保持诚信。该坚持的事,你应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妥协的事,应该更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作出适当妥协,甚至放弃自己的意见。如果为一些小事都和别人打得头破血流,那不但会让人觉得你是个好斗的公鸡,也觉得你智商偏低;但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没有主见,只会点头奉承,那不但会被认为生性圆滑,也会受到别人的鄙视。

从社会交往的能力和适应力的角度看,为人适当圆滑,是一种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体现。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往往对所处的环境和他人的感受有着极其敏锐的判断,会根据当时的处境说出在当时最该说的话,作出在当时最该做的事情。这种人通常在各个方面适应能力都比较强,能够很快投入到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当中去。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说到底还是需要心与心之间的交流的。所以我们在处事圆滑的同时,一定要记住一个根本原则:为人诚实,诚信为本。试想一下,与一个不但在处事上圆滑,而且在做人方面也虚伪的人长期交往,怎么能让人感觉到放心呢?这种人怎么能得到真正的朋友呢?

做个圆滑的老实人,就是要做个处事灵活而心态成熟的人;就是要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度的弹性,把握说话的分寸,学会婉转和含糊,以保持平衡的人际关系;重视生活中的应酬,通过一些生活和工作的细节树立好的人缘;同时要与朋友进行真正有价值的交往,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在工作当中,对不同类型的同事应采取不同的策略,还要让你的顶头上司了解和喜欢你,与上级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面对想要干的事,则既要执著,又要会变通,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明智地推脱掉与自己不相干的事。而且一定要为人善良,避免伤害到别人。

我们常常在感叹“社会不公,小人当道”,是否想过可能是由于自己的过于“刚毅”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由于自己的缺乏变通而导致处事僵硬?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也有必要变通一下,做一个“圆滑的老实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