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讲了如何在沟通中练就幽默感,积累段子;这一节我们聊聊沟通中的声音。声音是语言的载体,尤其在当前的自媒体、短视频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声渠道。但我们发现,有的人一开口,便有摄人心魄、让人信服的力量,有的专家教授即使水平很高,演讲却让人感到寡淡无味,这就是不同声音产生的效果。就像电影《国王的演讲》,前任英国国王退位,乔治六世临危受命,大敌当前,却因为患有口吃,无法通过演讲领导士兵和人民。后来在语言治疗师的帮助下,他才慢慢打破心理和生理障碍,在二战前发表出鼓舞人心的演讲。
那对我们来说,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声音,让我们在沟通表达中先“声”夺人,影响人心呢?
一、“好声音”从何而来?
有研究表明,在人的沟通感知中,声音感知的比例是38%。也就是说,一个人声音的表现,在沟通中占到近一半的效果。
也许你会觉得:“我自己说话声音感觉还挺好的,听起来也没什么不妥啊。”其实这是一种听觉偏差。
我们自己说话的时候,声音的传播是“双通道”的。一个通道是空气传导通道,声波经空气传播,再由耳朵接收到听觉系统,其他人听到的也是这个通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声音在空气中会随着传播距离衰减、失真,同时空气中还有各种噪声,受到大量的环境干扰。
另一个通道则是骨传导通道,声波从声带产生,在身体内部,不经空气直接传到听觉系统,这部分声音的效果能过滤噪声,让我们的声音听起来更加纯净。
所以当我们堵住耳朵说话的时候,也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而且会有“立体环绕声”的效果,这就是骨传导的原因。
问题在于,骨传导仅限于我们自己。对其他人来说,面对面沟通的时候,听到的就是经过许多“折损”的声音。这导致很多时候,我们的声音在自己听起来成熟、厚实,在别人听来可能感到尖细、沙哑。这也是需要我们后天练就好声音的原因。
很多人会觉得,好声音是天生的。的确,天赋很重要,像男歌手周深,音域天生比一般人高亢、宽广,经过训练唱高音比一些女歌手还厉害,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声音条件普通的人,只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式,通过有效的方法,一样可以实现特别的“好声音”。
因为人的发声系统,本质上也是一个“乐器”,这点可以从我们的发声原理判断。人的发声系统其实相当精密,它包括肺、气管、声带、唇、舌等器官;而且这些器官主体都是肌肉,具有相当的弹性和控制性,能够通过锻炼不断强化。我们说的“练声”,就是要加强对气息和口腔的控制力,发挥胸腔的共鸣作用,让发出的声音更加通畅、圆润、清晰。
那么,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二、练就属于自己的好声音
? 声音自测
对于声音,我们要形成这种想象,当自己在说话时,其实是在弹奏一个独特的“乐器”,它的内容来自大脑,它的声音来自发声系统。如果这个乐器的声音好听,那么它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应该是自然舒适的,在别人听来也是悦耳、易于接受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对声音进行初步的评估,看看我们当前的声音是否处在“好听区间”。
(1)你的声音听起来尖细、刺耳吗?
(2)一开始公开讲话,喜欢咳嗽或清嗓子吗?
(3)晨起刷牙时,会感到恶心想吐吗?
(4)你的鼻音重吗?
(5)工作后回家,会感觉自己的声音变沙哑吗?
(6)会议发言、跟朋友聊天,你感到自己的声音会被忽略吗?
(7)和陌生人通电话时,对方会弄错你的实际年龄吗?
(8)电话里的陌生人弄错过你的性别吗?
(9)和陌生人联系时,会更愿意发文字而不是通电话吗?
(10)和人争论或大声说话时,会感到面红耳赤、青筋暴起吗?
如果以上的问题,你只有0—1个,说明你的嗓音处在自然好听的区间;如果在2—3个,说明声音对你的“社交形象”产生了轻度影响;如果在4—7个,则产生了中度影响;如果在8个及以上,则产生了重度影响。一个人在这当中的问题越多,则说明他偏离自然嗓音的情况越严重。如果属于轻度、中度,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慢慢调整过来。比如有的女性朋友,喜欢用“夹子音”“萝莉音”,也就是我们说的“嗲声嗲气”,可能会造成喉咙的紧张感,对声带造成损伤,需要调整发声来恢复。但如果到了重度,则大概率有声带方面的疾病,需要到医院寻求临床指导。
当然这里面更多的还是常规问题,比如有的人说话时气息不够集中,不够长,讲电话、发微信语音时不那么好听;有的人由于方言习惯,喜欢提着嗓子,用尖音说话,腔调很不自然;或者有的人不注意饮食,经常抽烟喝酒,导致声音沙哑;等等。
? 避免盲目模仿
每个人的发声系统是不一样的,声音也有其禀赋。但是由于后天的语言环境,各种生理、心理因素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嗓音,这种情况很普遍。
但有的时候,这种调整其实是超过我们发声系统承受力的。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有的女孩听到一些动漫中的角色的声音,或是网络上的女主播的“萝莉音”,感觉很可爱,很吸引人,会不自觉去模仿,提着嗓子说话。可是这样做很可能会给声带增加负担,时间一长对嗓子伤害非常大。还有一些男性,喜欢压低嗓音说话,觉得这样很成熟、沉稳,但是这同样可能伤害自己的声带。我们常说“声如其人”,如果一个人强行改变自然声音,很多时候只是自以为好听,在别人听来可能感觉并不匹配。
像我们喜欢的一些电视剧和动漫的人物声音,其实是经验丰富的配音演员,多年训练才有的声音效果。而且那些声音对专业的配音演员来说,都需要强大的技术功底支撑,如果普通人盲目地去模仿,只会显得别扭,最后得不偿失。所以对我们来说,只有找到自然的“舒适区”,在那个区间内发声、说话,才能让自己感到挥洒自如,让听的人感到自信、轻松,愿意接受。这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好声音”。那么,应该如何寻找这个舒适区呢?
? “气泡音”训练法
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气泡音训练法。所谓气泡音,就是气息流过咽喉,产生共鸣的颗粒性低音。它是声带振动的最初状态,是一种高度声气协调状态下发出来的声音,其中所发出的声音是一个人最低的声音区。通过“气泡音”,我们很容易能感受到声音是如何“靠”在声带上的,也可以体会声带振动时的张力和对气流的阻力,找到自己发声的舒适区。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先放松身体,比如早上起床的时候,平躺在**,放松胸腔,让气息下沉,找一个“打哈欠”的感觉;但是要控制气息,让气息慢慢从胸肺,到喉咙,再到口腔,持续发出一个“啊”的声音。
这个时候,你会感受到气息从喉头冒出,声带缓慢振动的感觉;如果能保持气息稳定,你会有明显的气息颗粒感,这个时候发出“啊”的声音,会有点儿像青蛙的鸣叫;如果把气息放大,又会有点儿像摩托车发动机启动的声音。而这个气泡音发声的感觉,其实就是我们本身的音色。如果我们在发声前,能够有意识地去找气泡音,就能够把我们的声音“固定”在自然舒适区,这可以说是好声音的起点。
当然,对有的人来说,可能一时间发不出气泡音。因为日常不科学的发声习惯,喉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发声系统一下子矫正不过来,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要训练气泡音,比较好的方法是在早上练,在早上起床时,嗓子经过一夜的休息,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我们练上5分钟、10分钟。也许一开始发不出来,那就多坚持几天,先把气息练好,再争取发声,然后试着扩展不同声调;在稳定发出气泡音的基础上,调整我们日常的说话习惯。
当一个人真正找到气泡音的感觉,是很容易坚持并进入状态的。因为这才是他声音“本源”的状态,他的喉咙会有挣脱束缚、回归自然的感觉。因此气泡音训练法,也被很多专业的语言工作者采用,它是我们具备优美声音的起点。
说到这里,我们这一节的内容也差不多讲完了。我们说到,声音在沟通表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个人都有一个精妙的“发声系统”,能够让我们拥有好声音。要具备这种优美的声音,需要我们进行声音自测,避免盲目地模仿声音。应用气泡音训练法,找到自己本源、自然的声音,这是训练好声音的起点。
下一节,我们聊聊什么样的语音语调,让人听起来更具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