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你会讲段子吗?
在上一节中,我们介绍了打腹稿的四种方法,从这一节开始,我们进入第七课——说话的心法。什么方法可以称为心法呢?其实就是一些经典之外的方法。这些方法对提升沟通表达能力,没有那么立竿见影,但是却能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支持作用。这一节,我们就来谈谈沟通表达中的幽默感。
2012年,演员黄渤作为主持人,参加台湾电影金马奖典礼。会上一位记者问道:“黄渤先生,你是否觉得,应该由台湾地区主持人来主持金马奖典礼呢?”这个问题显然有些敏感,如果回答“是”,黄渤就否定了自己大陆人的身份。而他如果回答“否”,则有可能得罪在场的台湾同胞。谁知黄渤笑着答道:“金马奖太破费了,怎么要请那么贵的?”台下立马响起了阵阵掌声。
黄渤用自己的幽默,巧妙化解了刁难,既保全了自己,又抬高了其他台湾同胞。幽默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那些说话有趣的人,往往一开口就能让人喜欢,产生好感。相反,那些乏味、沉闷的表达,则容易让人昏昏欲睡。
在很多人看来,幽默是一种天赋。那些乐观开朗的人,总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笑料,为大家表达出来。而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则很难通过语言为大家带来欢乐。但其实幽默是一种沟通技能,只要通过合理练习,每个人都能培养自己的幽默感。那么,我们要怎么样让自己变得幽默呢?
一、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笑点
所谓幽默感,不是什么灵光乍现,而是对普通生活片段的幽默化表达。
比如下面这个笑话。一位女士说:“很多朋友吐槽我不会做饭,其实我不这么想。朋友做饭,都有自己的‘拿手菜’,擅长很多类型的菜式。其实我也擅长很多类型,比如‘切手菜’‘烫手菜’‘辣手菜’。”这就是把“不会做菜”换了一种表达方式,从而获得一种逗趣的效果。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制造笑点呢?其核心在于制造反转,制造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一般来说,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进行铺垫,即给出一些必要信息。一般来说,笑话发生在人身上,这就涉及对人物关系、行为、语言等方面的描述。例如亲子聊天、男女朋友约会、买家和卖家讨价还价等等。
第二步则是制造反转,也是专业表演中说的“抖包袱”,根据前面所给的信息,给出一个截然不同的效果,这种反差就很容易让人发笑了。
比如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吃大闸蟹,一位买家买大闸蟹的时候向店家咨询:“大闸蟹不能跟什么东西一起吃?”店家回复:“大闸蟹几十块一只,挺贵的,最好不要和朋友一起吃。”这就是利用买卖的场景,制造反转笑点。
可以看到,幽默就是一种感觉和意识,只要我们抱着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就能发现许多笑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幽默细胞”。
二、积累原创段子
我们平时上网,还会看到许多高质量的有趣段子。比如一个人对老板说:“你要对我好一点,有三家公司天天都在找我。”老板问:“哪几个?是竞争对手吗?”那人回答:“电力公司、电话公司和自来水公司。”
这也是我们培养幽默感的一个重要方式——自己积累段子。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幽默感不足,平常别人开个玩笑,都要反应一下才笑,写段子这种事,还是留给那些反应快、头脑聪明的人吧。
可实际上,积累段子并没有这么难。就像我们看到的很多脱口秀演员,在生活中并不是很有喜感的人,甚至是不那么善于表达、有些木讷的人,因为在与人交往上不够自信,急切地想改变这种状态,误打误撞走进了脱口秀的大门。
但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注意积累,收集和原创属于自己的段子。当他们的“库存”到达一定程度,便可以在任何场合、任何状态下表演这些段子,给人带来快乐。对那些幽默感不足的人来说,主动积累段子,可以应对各个不同的社交场合,让大家快乐起来。那么,我们要如何原创或改写一些段子呢?具体来说有三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设置场景,让人产生关联感。我们常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生活中有许多笑料,来自让人熟悉的场景,我们可以结合这些场景,引起人的共鸣。
比如职场中这个笑话。上班时间,办公室小范和小孙溜到楼下的健身中心去游泳。两人换好泳衣,跳下泳池,一露头,迎面碰见领导光着膀子,站在池中。领导抢先说:“组织上派我来查岗,看看谁在上班期间溜出来游泳!”小范连忙接话:“您也领到这任务了?我还以为就我一个呢。”剩下的小孙傻了,良久,他泪流满面地说道:“我都义务查岗很多年了,今天总算找到组织了。”
这个段子看起来很简单,有员工在上班时“溜号”,结果碰见了领导。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它很好地抓住了职场的典型场景:员工“摸鱼”。既然有员工摸鱼,领导又何尝不会摸鱼呢?所以职场“摸鱼”这个场景,就很好地起到了“抖包袱”的作用,产生了不少笑料。
第二个技巧,是注入特别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段子中对一些人和事,提出一个意料之外,但又符合逻辑、别人想不到的观点。
比如这个段子:我在上海地铁乘车的地方看到了一句话:“宁让一辆车,不抢一扇门”。我就纳闷儿了,上海的民风什么时候这么剽悍了,光天化日连门都敢抢。相比之下,还是让车更随和一点儿。这是利用了一个理解偏差,听众都知道,所谓“抢门”是抢着上地铁的意思,而这个段子巧妙地利用了“抢门”的字面意思。
又比如下面这个段子:作为一个宅男/宅女,很久没在外面吃饭了,于是中午我特地穿戴整齐,去食堂打了份饭菜,蹲在门外把饭吃完了才回家。这也是运用了一个理解偏差,听众理解的“在外面吃饭”是下馆子吃饭,而段子中把“在外面吃饭”理解成在家门外吃饭,巧妙地输出了一个特别的观点,让人忍俊不禁。
第三个技巧,是尽可能加入“表演元素”。我们要有一个基本观念:段子是“演”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就像我们说,幽默是一种感觉,一种意识,它是由内而外的。如果一个让人爆笑的段子,被我们像念课文一样,平铺直叙地说出来,即使再有趣,也无法感染到别人。相反,一件普普通通的事,经过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加工,就足够让人感到有趣。因此,我们在构思一些段子的时候,不妨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来演这个段子,会是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应该用何种表情,什么声音、语气和肢体动作,才能够更形象地展示段子的内容。
这就是一个塑造“氛围”的过程。 我们先让人家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乐观有趣的人,用那种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别人,自然也就会给别人带去好心情。
说到这里,我们这一节的内容也差不多了。我们说到,幽默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笑点,制造反转来实现,其中有两个步骤:分别是做铺垫和抖包袱。对于那些幽默感不足的人,可以去积累一些原创段子,应用于不同的社交场合。这主要有三个技巧,分别是设置场景、注入观点和加入表演元素。总之,形成幽默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自己要先成为乐观积极的人,才能在沟通中把快乐传递给他人。
下一节,我们聊聊用什么样的声音沟通能够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