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新起的,而且并非起源于丝绸之路本身兴起的那个时期。这个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和东亚研究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首次于1877年使用的。从冯·李希霍芬开始,欧洲一连串大型的中亚(尤其是对中国西部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含义上讲,所谓新疆就是西部新的边疆地区)考察和研究被启动了。在此无疑要提及几位重要的研究人员。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33—1905):德国地理、地图学家。早在1860年至1872年间,他就多次前往东亚进行考察研究,尤其是前往中国那些差异非常大的省份,一直走到现在名为新疆的地区。丝绸之路的这个名称是他在旅行结束的总结概述中提出来的。当时,他已经接受聘任,担任了波恩大学教授。再后来,他又先后受聘于莱比锡大学和柏林的洪堡大学。在他众多的学生中,最出名的当属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2)。
阿尔贝特·戈伦威德勒(3):印度学家、西藏学家、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作为柏林德国民族学博物馆的副馆长,他着重研究中亚的佛教艺术。正是他发起了德国的吐鲁番探险考察,其中的两次(1902年到1903年的第一次和1905年到1907年的第三次)远征探险考察都是他亲自组织并带领的。1904年到1905年的第二次和1913年到1914年的第四次远征探险考察则是由阿尔贝特·冯·勒柯克(4)带领的。和之后的其他探险考察者一样,戈伦威德勒带回了丰富的发现,也带回了一部分他们考察队从石窟墙上切割下来的壁画。也正因如此,他们在现在的中国被视作“强盗开掘”。可在德国,戈伦威德勒却以其远征探险考察成果所发表的著述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阿尔贝特·冯·勒柯克曾担任阿尔贝特·戈伦威德勒在柏林的考古学助手,也曾两次负责并带领吐鲁番探险考察。在这两次考察中,他所带回欧洲的文物,远比他的前任要多得多。人们尤其责备他那种从柏孜克里克石洞墙上把壁画切成小块取下来的做法——他选择壁画上的完美图画,然后以切割的办法把最好的部分从石壁上拿下来。他所带回来的那些文物,其中的一部分如今在柏林的民俗博物馆中可以看到,而其他的部分则已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坏了。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1862—1943)(5):匈牙利籍犹太人,考古学家、印度学家。在结束了自己的大学学习后,他就职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1900年到1930年间,他以印度为基点,四次率领探险考察队前往中亚,尤其是前往新疆地区。对于中亚这个领域来说,“中印”一词就烙着他的印迹。他的主要成绩是在莫高窟发现并研究了大量的佛教文献,这些基本上都是用古老的突厥语标注的。
斯文·赫定(1865—1952):他是这个领域最著名的欧洲研究者。在他的波斯之旅后,这位瑞典地理学家多次参加了远征探险考察旅行,着重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盆地地区,重点研究考察了罗布泊的变迁,也包括作为印度河和雅鲁藏布江发源地的喜马拉雅山山脉,以及他所命名的北面的冈底斯山脉。所有这些都凝结着他的考察研究成果,而且这些对于中国在这个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线都有所帮助。他的著作《穿越亚洲沙漠》和《冈底斯山脉》至今仍为人们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