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克·奥巴马支持国家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就任总统后,他将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体系,减少科学家们所称的会导致灾难性变化的碳排放量——到2050年降低至1990年水平的20%。
——摘自《我们相信变革——巴拉克·奥巴马
重塑美国未来希望之路》
关键词
工业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而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直到今天,中国走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把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穷国、弱国改变成一个国富民强的准富国和准强国,打造成一个今天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扬眉吐气、在国际政治舞台和经济舞台上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的大国。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局面和发展形势。而中国的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承接国际工业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据相关数据统计,到2007年底,中国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62万家,合同外资金额135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662亿美元。而在承接的产业转移当中,又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中国的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来的。在此之前的大部分国家,在达到工业化和经济高度发达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包括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民族之间的纷争。
例如,英国的发展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工业化开始兴起。工业化为英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和极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使得英国在短短50年里,由一个偏僻而狭小的岛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
但是,伴随着英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化也给它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自然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由此对国民健康造成的危害、道德沦丧与社会风气败坏,等等。当时,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烟尘及其他有害物质。到19世纪末,有些地区的污染已相当严重。比如首都伦敦,因工业烟尘遮天蔽日而获得了“雾都”的“美称”。而英国也因此而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具有代表性的损害当数1952年的那次伦敦大雾。
1952年12月5日至9日,伦敦城被一团巨大的黄色浓雾笼罩得严严密密。人们走在街头,看不见自己的双脚,伸手不见五指。整座城市瘫痪了。飞机和火车也停运了,公共汽车需要有人打着手电筒带路才能缓慢行驶。
即使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50多年,但是,它带给人们的灾难和恐慌到现在还无法抹平。据英国官方统计,在那场大雾中,丧生者达4000多人。而一些专家则认为,实际死亡人数要比官方数字高出3倍,“当时,殡仪馆的棺材全部用光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由大气污染造成的特大公害事件之一,发生在“工业革命”的故乡。
像英国这样因重视工业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最终遭到自然惩罚的例子非常多。
正是认识到了“先发展,后环保”给社会和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在2009年4月22日第40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能源部部长朱棣文等多位政要分别发表声明或讲话,表示美国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呼吁民众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约能源。
奥巴马在当天发布的一份声明中指出,人类已进入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时代,气候变化就是巨大挑战之一。“世界地球日”提醒各国共同保护我们的星球,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威胁。奥巴马政府将致力于领导美国迈向充分利用清洁能源的未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使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领先于世界,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他说,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能源需从小事做起,这样做能对环保产生巨大影响。例如,个人出行可多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工具,购买包装少的产品,循环使用纸张、玻璃、塑料等;家庭可以多选择能效高的产品,做到人走灯灭,电器使用完毕后拔掉插头等;美国政府和企业可通过对可替代能源、清洁能源进行研究和投资,创造数百万个绿色工作岗位,既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能增加经济竞争力。
奥巴马对气候的重视程度一改其前几任的不积极,从他明确的态度和对世界的承诺就可看出美国在面对当前金融危机之下还能将气候问题摆在一个不可忽略的位置。
只有拥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才会产生一整套完整的环保政策和技术,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环境保护上舍得投入,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