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含义不仅仅是对地图上的一处地方或对某一类群的人们表示忠诚,更深层的意义是,爱国是对美国的理想表示忠诚——那些任何人都可以为之而牺牲、而保卫、而献出其一切的理想。
——奥巴马
关键词
民族意识凝聚力精神富足
社会上现在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丐。这让我联想到了著名的民营企业家鲁冠球提出的“两袋子”的说法。就是说,有的人财富多了,装钱的口袋鼓了起来,但是精神贫穷了,装思想的脑袋空了。
物质上的富有并不代表精神上也是富有的。精神上的富有,关键取决于他道德素质、精神境界的高低。那些目光远大、品德高尚、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人,即使他们在物质上不一定十分富有,但由于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与尊重,他在精神上就是富有的。相比之下,那些狭隘自私、唯利是图的人,虽然在物质上他们是富有的,但是,由于他们很少想到要回报社会,结果就很容易导致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毋庸置疑,这样的人,他在精神上是贫穷的。物质上的贫穷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改变,而精神上的贫穷往往是致命的。
单独的个体如此,一个民族则更是如此。一个民族的“精神劲”主要来自于这个民族的自尊。作为一个移民的国家,美国以多种形式向青年一代灌输爱国主义和忠诚国家的思想,形成强烈的“美利坚民族意识”。奥巴马也曾多次提到爱国主义和忠诚国家的民族意识。他强调说:不存在一个自由主义的美国和一个保守主义的美国,而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不存在黑人的美国和白人的美国、拉丁裔的美国和亚裔的美国,而只有美利坚合众国。这样的一种民族精神,在美国的整个发展进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民族意识,是国民对国家的向心力,是个人对国家怀有高度忠诚的一种心理状态。所以,我们才会说: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精神的支撑才能让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但是,自古以来,民族精神从来就不是养尊处优当中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和自我炫耀,它往往是在民族命运经受大挫折、大艰难时期的精神历练和展示。这在弱小民族的身上更能得到体现。在这里,我们以古老而又苦难的犹太民族为例。
公元70年,大肆杀戮的罗马大军攻占了耶路撒冷,幸存的犹太人逃到了地势险峻的马萨达城堡。这座城堡有储存的粮食和淡水,易守难攻。紧随而来的一万五千罗马军队,对坚守在里面的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967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围攻。
公元73年4月15日,在马萨达陷落前夕,犹太人决定集体自杀。他们抽签选出十名勇士作为自杀执行者,然后,这十人再抽签选出一人杀死其他九人。剩下最后的那个人的任务就是放火烧毁城堡然后自尽。第二天清早,冲进城堡的罗马人惊讶地发现对方没有任何抵抗,但是,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座给养依然充足但没有一个生命的死城。
据说,在殉难前夕,守城的领袖曾有过一段著名的演讲: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也是最后失去抗争能力的民族。天一亮,我们将不再抵抗,感谢上帝让我们能够自由地选择和所爱的人一起高贵地死去。让我们的妻子没有受到**而死,让我们的孩子没有做过奴隶而死吧!把所有的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但是不要烧掉粮食,我们要让它告诉敌人:我们不是因为缺粮而死,自始至终,我们宁可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
马萨达是犹太人的最后一个城堡。马萨达陷落之后,这个民族的足迹从迦南之地消失了,从此,这个民族开始了千年的流离失所。他们以这样悲壮的自尊,上演了自己命运中最艰难的一幕。尽管守城将领演说的真实性有待考究,但是,犹太这个民族把集体自尊表现得如此刚烈让人感动和震惊。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多少个民族在被其他民族征服、奴役和驱逐后整体消失了,而犹太民族没有。这个民族失去家园一千多年而不溃散,没有乱成一盘散沙,在经历亚述屠杀、罗马屠杀、希特勒屠杀之后,最终仍然能够聚拢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超强的民族自尊构成的强大精神底蕴,这是绝对无法实现的事情。
民族精神是国家生存、进步、生根立魂的根本,是赢得国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养,是一种具有再生性的战略资源。只有有了精神的力量,才能激发民族的创造力,才能保持大国的地位。新加坡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价值观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他们都把为国家、为民族服务放在首位,引导青年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正确认识对祖国的义务和责任。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的民族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一个人,只有坚持追求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的统一,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没有精神支撑的国家是没有竞争力的。精神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所以,我们不但要做物质上富足的中国人,还要做精神上富足的中国人,这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国民应该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