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社会和谐和权利文明(1 / 1)

我们的多元化遗产是一个优势,而非劣势。我们国家里有基督徒也有穆斯林,有犹太教徒也有印度教徒,同时也有非宗教信徒。我们民族的成长受到许多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我们吸取了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有益成分。

——奥巴马

关键词

社会和谐文明冲突包容性

冷战结束后,有许多学者纷纷撰文描述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景况,试图预测正在形成中的国际秩序。美国著名的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根据当时社会上的文明现象,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崩溃,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他还说:在这个新世界中,区域政治是种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这就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虽然他是站在他所处环境的立场上来思考国际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谐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预测未来,都应把文化或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精神性的因素考虑进去。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更是具有和谐理念、包容精神和开放眼界的文化。

在很多场合,奥巴马都传达出了试图终结“文明冲突论”的强烈信号。在奥巴马上任后不久,他就向全球所有庆祝农历新年的人们贺年,这是他上任后发出的第一份贺词。他说,“我向横跨亚洲、美国,以及全世界庆祝及欢迎农历新年牛年的人们,致上我最衷心的祝福。当大家与家人吃团圆饭时,大家一起迎接新的开始,同时缅怀先贤的智慧。从旧金山的舞狮、亚特兰大的欢庆,到纽约及华府的游行,美国亚裔承继着祖先鲜活的传统,丰富了美国的文化。我祝所有庆祝这个新年的人们和平、兴旺、健康。”

他的这一份贺词,向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抛出了和谐的橄榄枝。还有一次,当奥巴马总统在接受阿拉伯电视台专访的时候,他宣称美国不是穆斯林的敌人。在谈话中,他特别提到自己具有一些“穆斯林背景和亲戚”,这也是他首次公开承认此事。他承认美国在穆斯林问题上过去犯了错误,并希望能把双方的伙伴关系恢复到历史上“最好的水平”。

这两次讲话的用意非常明显,一个是针对儒教文明,一个是针对伊斯兰教文明,奥巴马总统都表示出了积极、友善、值得信赖的姿态。

化解“文明的冲突”严重危机的唯一有效和正确途径莫过于包容,这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和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都通用的一个法则。在信息一体化、文化全球化、加工无国界、经济无信仰的今天,不同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各自现实的切身利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维走向,这种文明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尖锐,有的甚至还走向了严重对抗的道路。因此,无论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还是一个国家,都必须有包容创新的思想,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权利和文明。

文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费孝通先生说:“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融、积极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好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代表着特定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文明一旦产生,就会很快得到固化,并且还会有其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的文明,必然会产生一种无形但却强大的力量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但是,在这样的和谐大背景下,个别国家文明容易犯这样两方面的错误:一是以为只有自己的文明才是文明,排斥他人的文化和文明;二是以为用暴力手段可以达到推广目前个别国家文明,继而统一全球文明的目的。

新加坡的总理李显龙在其就职演说中曾呼吁:让我们建立一个人人可以安居的国家,人人享有尊严与和谐,人人可以哺育孩子,实现梦想。让我们的城市开放包容,让我们的社会聚集精英,充满关爱和同情。

要建立这样一个真正和谐的文明世界,前提就是我们应该用包容自主创新的思路思考文明之间的关系。在未来的时间里,世界上单一的普世文化将会慢慢地消融,取而代之的是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共存。这也就是说,未来的文明重建将既不是东方文明化,也不是西方文明化,而是正显出一种多元化,一种多样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和谐文明应该展开文明间的对话,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坚持在多样文化中的互补共融。在互补和共融之间,我们既要做到“拿来”,又要适当地“送去”,以宽广的心胸气度来积极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维护自己的文化。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将会有一个真正的文明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