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为什么这场竞选不仅仅是关乎我。它是关乎我们的,它必须是属于我们的,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这场竞选必须被称为你们实现所有的希望和梦想的一个平台、一种途径。
——奥巴马
关键词
团结他人凝聚人心关系和谐
“众人拾柴火焰高”。作为一个领军人物,要善于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起工作,包括反对自己的人。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会是他一个人成就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永远无法做好所有的事情。即使一个人精力无限充沛,也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情,所以合作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如果你仔细去看那些成功者,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的人际关系都很广泛。只有拥有了广泛的人际关系,才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信息网,这样就比别人多了一些成功的机遇和桥梁。
奥巴马没有显赫的政治背景,他所依靠的力量大多来自多年来培养的“关系”,比如他竞选阵营的顶级顾问大卫·阿克塞尔罗德,就是他近20年的好友。1992年,奥巴马参与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竞选,与志愿者贝迪鲁·萨尔茨曼共事。萨尔茨曼对奥巴马印象深刻,牵线让奥巴马和大卫·阿克塞尔罗德会面,两人一见如故,阿氏被奥巴马引为知己,成为其“关系圈”中的重要人物。而这位专为议员、市长担任顾问的挚友,在此次美国大选预选的初期,就成为奥巴马竞选阵营的顶级顾问。
奥巴马的另外一位政坛密友则是已被他宣布为未来白宫办公厅主任、与他曾同为伊利诺伊州国会众议员的拉默·伊曼纽尔。伊曼纽尔曾是前总统克林顿的助手,2002年当选众议员,目前他是众议院民主党党团会议主席,是众议院第4号人物。他与奥巴马一样,也来自芝加哥。
在长达22个月的竞选过程中,奥巴马对自己的定位把握得很小心,既要作为一个美国政坛的新面孔和局外人,又要为符合总统一职要求而展现出他的才识和勇气。在竞选集会上,奥巴马有着突出的发动民众能力。令美国民众最受鼓舞的是,奥巴马并非让他们相信他带来了变革,而是相信他们自己能实现这种变革。
随着这种信任的逐渐加深,加入其“圈子”的政治和经济界人物越来越多,包括为其寻找副总统竞选搭档的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千金卡罗琳·肯尼迪和掌管美国最大对冲基金之一Citadel投资集团的亿万富翁肯·格里芬。
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奥巴马在从政之路上获得的成功,告诉我们的道理之一就是要善于编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善于团结共事。
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既要有善于谋划大事,总揽全局的魄力,更要有团结同志,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里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如果猜忌多疑,不团结群众和组织成员,那你迎来的结果可能就会和明崇祯皇帝一样,事业受挫甚至是毁灭。
自明朝崇祯皇帝继位以后,他铲除了阉党魏忠贤等一系列宦官,多年来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得到改变,因此,他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是比较有意义的,因为它使得明朝的政局得到了扭转和改变。而且,在崇祯在位的17年当中,他勤政理事,不近女色,节俭自律,励精图治,所以有历史学家说他是朱元璋以后明代16位君主中最突出的一个。但是,他事业和人生的毁灭皆是因为一个致命的弱点——猜忌多疑。袁崇焕、洪承畴、吴三桂等,都是明朝有名的大将和治国之才,但正是由于崇祯皇帝猜忌多疑,再加上努尔哈赤的离间之计,最后使袁崇焕被杀头。就是在崇祯吊死在北京煤山的时候,他还把责任推到大臣们身上,说:“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作为一个领导,崇祯不但没有做领导最应该具备的素质——团结共事,还缺乏用人不疑的魄力。这从他很多举措上就可以看出来,崇祯在位17年换了50个大学士,都是相当于宰相和副宰相的大官,他不是做干部交流,而是撤了他们的职。14个兵部尚书,换了10人,有的还兼着督师或总督。他还杀死了巡抚11人。
正是因为崇祯没有与人团结共事的意识和能力,所以,离间计比较轻易地便摧毁了大明皇朝。
只要在干事,就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干成事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没有团结作为前提,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因此,善于团结干事,是一个领导不可缺少的素质和能力。这也是建立“和谐班子”的基本标准。
但是,在一个部门和单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个性特点和处事风格,要想真正把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干事创业,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头羊”要不断提高自己“能干事”的本领,还要努力培养“能共事”的作风。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团结共事,共同推动,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并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来推动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
要有挑战社会“权威”的勇气
纸上的文字不足以打碎奴隶的枷锁,也不足以使各种肤色和信仰的美国男女公民充分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为缩小我们的理想境界与各时代现实之间的差距,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继续抗议、继续奋斗,在街头和法庭,通过内战和公民抗争行动,并需要冒着极大的危险,自觉自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8年3月18日,奥巴马在费城就种族问题发表演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