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就在世界伟人马克思去世的同一年,德国又迎来了另一位哲人的诞生,他就是卡尔·雅斯贝尔斯。这位哲人出生在德国汉诺威北部的海港城市奥尔登堡(Old-enburg),这里的海岸风光迤逦,四周悦目平坦一望无际。雅斯贝尔斯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曾说到他们每年都会到海岛消磨时光,并同大海一同成长。人们站在这里不由得就会产生诗人般的情怀,雅斯贝尔斯面对家乡美景更是深情地感叹:“收入眼底的是天空,与天空相接的地平线和我站立地方的那个天际是这样的坦坦****,无边无垠啊。”①在雅斯贝尔斯的心目中,大海一如生活和哲学思维的一面镜子,因为大海总是变幻不定,总是处于无限的伟大秩序之中。这座位于德国北部的城市,以其所特有的豪爽、奔放与不屈的精神孕育着这里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性格。
雅斯贝尔斯的一家数代在当地务农经商,其父亲最早毕业于法学专业,29岁那年就成为一名地方长官,后来又做了一家储蓄所的董事及经理。商业的成功与政治的发展相辅相成,他后来又以银行经理的身份做了州议会议员、市议会的议长等职,而且还曾长期担任奥尔登堡玻璃厂的董事长。
在这种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下,雅斯贝尔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在性格养成方面,其父亲更是言传身教。他是家中三个孩子的长兄,备受家庭关爱。雅斯贝尔斯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也成为其后来人生的重要准则,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以身作则地以自己在关键时刻的判断力教会了我遵从理性与忠诚可靠的精神。”②他的父亲“办事谨慎,忠于职守,爱好广泛,在一些决定性的时刻,是以他的判断来培养着雅斯贝尔斯,使他具备理智、可靠、忠诚的精神。”①也许正是由于其父亲宽容且尊重式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幼时就显得颇有主见,他似乎比同龄的玩伴更加懂得怎么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的理想。
雅斯贝尔斯的母亲富有理性而且宽容,也使雅斯贝尔斯享有童年的无限欢乐。按照雅斯贝尔斯自己的记述就是,母亲她那不竭的活力和精神,使他们充满勇气和决心;她深切了解他们的目标和理想,远远超越一切世俗之见,激励他们的热情;她的智慧给了他们以温暖和十分可靠的安全感。②如果说雅斯贝尔斯父亲的坚拔气质影响了雅斯贝尔斯性格的形成,那么其母亲的爱与宽容,更是滋养了其心灵的健全成长,并拥有了一种积极的人生。
然而,相对成熟的个性,也为其个人的成长埋下了某种隐患。到了中学阶段,他却成为“不良学生”,这也成为其一生的伤痛。问题的缘由其实并不复杂,当时正处于青春期成长中的雅斯贝尔斯,或许是略显得少年老成,对学校的一些规矩十分反感,公然对抗。例如,学校盛行一些学生联谊会,这其实是学生依据家庭背景而成立的学生组织,而并非是同学友谊的真正体现。然而,这些学生组织也是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都必须参加某类组织生活。雅斯贝尔斯显然并不热心这类组织,他什么都不愿参加,依然故我,我行我素,这令校长感到大为不满,扬言要开除这样不守“规矩”的学生。所幸校委会并没有同意校长的意见,开除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不过,这件事情非但没有让雅斯贝尔斯受到“教育”,反而对学校更是失望了。在他看来,学校本应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却处处充斥着社会等级与权力等陈腐观念,与其所渴求的自由氛围大相径庭。事件发生后,虽然学校仍然保留他的学籍,但他却无心于此,对学校失去好感,而是尽情地感受家庭的温暖,自由地思考人生与社会,以他自己来看那就是,“只有离开学校才是真正的解脱”。①
其实,他恋家的真正原因,恐怕与个人的身体状况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雅斯贝尔斯患有先天支气管炎扩张和心肌功能障碍,这也致使他不能参加热闹的聚会,不能参加剧烈的户外运动,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游玩于大街小巷中,诸如此类的很多社会活动都受到了严重限制。他最能方便做到的事情,恐怕也只能是在家对窗冥想了。也正是在这期间,他在家中开始翻阅了大哲学家斯宾诺莎(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1677)的作品。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哲学,也是第一次带着真实的人生思考与社会感情去阅读哲学著作。可以说,正是这种沉溺于思考的人生,必然造就哲学的奇才。根据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的心理补偿理论,人在面对一个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卑情绪。人总是要克服这种自卑情绪,力求表现出一种优越感,来弥补心理损失。这也正印证中国道家的一种生活理念,“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