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晨保经过十多年的临床研究,提出了一种自我指导训练的方法。该方法与其他一些认知疗法有些相似(如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和贝克的认知疗法),只是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梅晨保的自我指导训练法强调以改变内部对话来改变认知,进而改变行为。下面就以某五年级学生为例,具体说明该法的基本步骤。
某五年级学生A,生性调皮,经常破坏学校公物,比如打碎教室里的玻璃、弄坏桌椅等。因为他做的这些事情,其父母已经被老师多次叫来学校了。每次经老师和父母批评、教育之后,他总是会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会再做,可是没过多久他又会再犯。
自我指导训练的第一步,是找出问题环境并确定更适应环境的期望行为。识别在所处的环境中可能会干扰期望行为的对抗行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以上例子,期望行为是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爱护学校公物;对抗行为则是破坏学校公物。
第二步,是识别那些在问题环境中有帮助的自我指令。对于学生A,治疗者可以教会他这样一条指令:“等等,我不能这样做,否则,爸爸妈妈会非常伤心的,老师也会不喜欢我。”
第三步,是运用行为技能训练教授自我指令。这一过程是整个自我指导训练中最重要的一步,该过程又分为5个步骤。
步骤1:认知示范。即治疗师必须在模拟的角色扮演中练习自我指令,并执行期望行为。例如,让学生A看着治疗师坐在教室里,就好像是学生A自己坐在教室里一样。每当他离开座位欲做出破坏公物的行为时,就大声地复诵自我指令,并立即回到座位上。而当他回到座位上时,就要表扬自己。
步骤2:外部出声指导。即治疗师和咨询者一起大声地复诵自我指令,并执行期望行为。例如,让学生A坐在教室里,治疗师在一旁指导。当A离开座位欲做出破坏行为时,A就和治疗师一起大声地复诵自我指令,并立即回到座位上,然后表扬自己。每次治疗师与学生A一起完成表演后也表扬他。
步骤3:出声的自我指导。即咨询者大声地复诵自我指令,并执行期望行为,没有治疗师的帮助。这一步骤与步骤2非常相似,所不同的就是,当A离开座位欲做出破坏行为时,是A自己大声地复诵自我指令。
步骤4:逐渐隐退的自我指导。即咨询者复诵自我指令,逐渐成小声,并执行期望行为。
步骤5:不出声的自我指导。即咨询者复诵自我指令,不出声,并执行期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