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用
(一)应用在消退行为类化的案例
1.案例呈现
文强已经40岁了,他患有轻度精神迟滞,由于父母年迈,哥哥姐姐忙于工作,他不得不住进了福利院。在福利院,他表现出很强的大男子主义,特别是在工作人员,尤其是女工作人员训练他一些诸如烹调、清洁、洗衣等独立生活技能时,他会争吵,拒不服从命令。其理由是“那是妇女做的工作”或“这根本不是男人该干的活”。于是福利院在专家的指导下,采用了消退程序。即当女工作人员提出要求,文强表现出性别歧视言论且拒绝完成任务时,工作人员离开,不予理会。同时结合强化策略,也就是当女工作人员提出要求,文强服从时,立即对他进行表扬。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文强在福利院能服从女工作人员的要求,学会了一些独立的生活技能。接着,工作人员又通过与家里人配合,让他偶尔回到家里时,也能服从父母或哥哥姐姐的要求。到后来,文强无论是在福利院还是父母家或哥哥姐姐家,都能服从要求,做一些在福利院里学会做的事。有时,甚至是亲戚、邻居的要求他也会去做了。
2.分析
这个例子说明了一种刺**境下习得的反应可能在其他相似情境下产生。行为塑造与矫正的目的就是获得良好的行为,过更好的生活。文强作为一个精神迟滞病人,以前一直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生活,但父母毕竟不可能一直照料下去,因此训练他一些基本的独立生活技能是非常必要的。而阻碍其学习这些技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大男子主义。因此通过消退不良行为,强化良好行为表现来塑造其正确的行为。然而这样的行为需要得到类化,才能真正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因此工作人员又把这些行为进一步强化到了父母家、哥哥姐姐家。亲戚与邻居家则完全是一种非训练情境下的类化了。
(二)应用在礼貌行为的案例
1.案例呈现
3岁的佩佩明天将开始上幼儿园了,妈妈特别在今晚将书包等有关上学用品准备好,并当面告诉佩佩说:“佩佩从明天开始要上学读书。下面几项若能做到,那就是一个聪明的好孩子,否则妈妈会不高兴。”
“第一项,准时上学,按时回家。”
……
“最后一项,每次离家前要向妈妈和家人说再见,回来时说:‘妈妈,我回家了。’”
第二天一大早佩佩就起床,一切准备就绪,吃完早餐,7点40分出发去幼儿园。
——“妈妈再见。”——“再见。”
——“爸爸再见。”——“再见。”
——“爷爷再见。”
不久,有一次邻居王阿姨见到佩佩妈妈,高兴地对她说:“你家佩佩真有礼貌,每次上学时碰到我,都要跟我说‘再见’。”
2.分析
儿童在人生历程中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无法样样都透过教与学的历程获得,有赖于应用类化原理。用不着教儿童在每种可能遇到的刺**境下都做出合适的反应,训练他在某种或多种情境下做出反应后,他就可以在相似的情境做出相同的反应。本例中佩佩学说再见的反应就是如此。这也说明刺激类化若能善加利用,则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三)应用在避免痛苦经验的案例
1.案例呈现
平平在他大约8岁时,习惯将在外面拾到的细石、铁钉之类的硬物放在口袋内,母亲有一次在洗衣服时发现了,严厉教训了他一顿,但他仍然我行我素。有一天,平平和他的一个朋友闹着玩,扭打在一起,朋友力气大,没几个回合,他就被扑压在一块大石头上。突然,平平尖声大哭起来,他的朋友吓得赶忙松开他,连声道歉。没想到平平连忙翻过身,把手伸进口袋里,掏出一些石块、铁钉,其中有一根铁钉已经扎破了皮肤。
从那以后,平平不敢再在口袋里装硬物了,不仅如此,他后来连纸巾,钱夹等都不敢装在口袋里,更不用说打火机、钥匙、手机之类的了。
2.分析
平平因一次被衣袋里铁钉扎伤的经验,而不敢在衣袋里放任何东西,显示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儿童行为中有好的经验,也有不好的经验。部分不好的经验虽然令人恐惧害怕,引**绪问题,但却具有警示作用。假如能运用类化原理,就可以使儿童避免很多不应该出现的危险。只是,需要注意的是,之后要采用分化的措施,使儿童形成辨别能力,让儿童知道和形成哪些东西可以放在口袋中,哪些东西不能放在口袋中,可以避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消极影响。
(四)应用在语言训练的案例
1.案例呈现
小林在两岁半时经医院检查诊断为耳聋,听力损失在100分贝以上,四岁八个月大时又被医院诊断为智力发育落后,同时小林还表现出多动行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些障碍使他的语言康复训练变得很困难。
经过多次探索,老师最后决定采用以活动为基础的干预方法对小林进行语言训练。比如,为了让小林学习“妈妈”这个词及其含义,老师向家长要了照片,把它贴在墙上,小林看到自己妈妈的照片很兴奋,一个劲地笑。这时,老师出示印有“妈妈”二字的卡片,让他找妈妈的照片,进行配对学习,并多次反复,让他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然后,又让他拿着自己妈妈的照片找写有“妈妈”二字的卡片,经过这样反复练习,最后再进行手语训练。训练成功后,老师要求小林在妈妈接他回家时用手语把“妈妈”一词表达出来。这样,小林很快就掌握了“妈妈”一词的意思,并能用手语正确表达出来。
利用上述方法,很快就让小林学会了“开门”“关门”等词的含义及手语和书面语的表达。就这样,小林的词汇量逐渐扩大,手语和书面语的运用日益娴熟,后来发展到能用手语和一支笔与人交流,能基本看懂有字幕的电视剧。
2.分析
要想训练一个具有严重听力障碍、智力发育落后且伴有多动症的儿童的语言能力,运用普通的聋人训练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老师在努力探索与创新的基础上成功地教会了小林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其发展到能用手语和一支笔与人交流,基本能看懂有字幕的电视剧,这与老师在训练过程中运用了类化原理分不开。老师把教会小林学“妈妈”二字的方法运用在了教“开门”“关门”等词语中,同时也类化到其他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