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类化产生的条件、产生的结果以及类化的运用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类化分类标准。对于类化的分类,一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依据刺激反应划分
依据刺激反应划分,可以把类化划分为刺激类化和反应类化。
1.刺激类化
刺激类化是出自经典的条件反射观点,指条件刺激在单独引起条件反应之后,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其他刺激,虽然从未在该条件过程中伴随强化刺激出现过,但也可以引起个体条件的反应。也就是说,由相关或相似的刺激引起的类化现象就属于刺激类化。比如阿尔伯特对白鼠及相类似的白猫、白兔的恐惧,就是一种刺激类化;利用攻城策略解决放射线问题也是一种刺激类化。
2.反应类化
反应类化是指经过训练,在原来的习得行为受阻或受干扰时产生的某种与原来相似的反应。小明在卡片上通过老师的教(教是一种训练)认得了“月”字,他从广告牌上读“月”字的行为就是一种反应类化。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反应类化的例子,如体育训练、演奏乐器、雕刻玉器等都会涉及反应类化的问题。反应类化的目的是通过训练达到期望的结果。如一个运动员就必须经过多年的反应类化的训练,才能做出一直期望的反应动作。
3.刺激类化与反应类化的区别
刺激类化与反应的主要区别在于,刺激类化的刺激与原来不同(相似或相关),而反应则相同(但可能反应强度有别)。如一个最初学会修电视机的人(会修电视机是最初的刺激),如果让他修收音机、洗衣机、音响等其他电器(与原来不同或相似相关的刺激),他也同样能修(出现相同反应)。反应类化是刺激与原来的相同,而反应不同(相似或相关)。如一个枪手,最初的刺激是瞄准靶心,以后的刺激也还是瞄准靶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其反应结果有可能与最初不同(获得了进步,瞄得更准)也有可能与最初相似(没有进步,还是瞄得不准)。
一般而言,刺激类化要比反应类化多。
(二)依据类化产生的结果划分
类化是一种行为在与最初的刺激相关或相似的刺激呈现后就能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的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类化现象都是人们期望出现的。因此,通常把人们期望出现的类化现象称作积极类化,把人们不期望出现的类化现象称为消极类化。
1.积极类化
积极类化是指某一行为经过最初的刺激后,在相关或相似的刺激出现后,即使是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结果。这种类化行为多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训练获得的。如父母教了3岁的小孩在家里自己使用厕所后,如果他能把这种行为带到幼儿园或亲戚、同伴家甚至公共场所,那他的行为就是一种积极的类化行为。同学们在了解了如何攻下城堡的问题后解决了如何用放射线杀死癌组织的问题,也是一种积极类化的行为。由于积极类化行为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效果,因此多运用于家庭与学校教育,如对孩子良好礼仪行为的培养,对不良情绪的改善,对学生遣词造句的训练等。一般情况下,积极类化行为多得到发展、促进、增强和保持。
2.消极类化
消极类化是与最初的刺激相关或相似的刺激呈现后,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的并不是人们所希望出现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行为所涉及的反应在不该出现的时候仍然出现。阿尔伯特受到恐怖声音与白鼠相联系的刺激后,扩大到对白猫、白狗都害怕的行为是一种消极类化行为。另一个很明显的消极类化行为的例子是孩子的口吃行为。根据言语病理学专家的解释,口吃是在亲子相互作用的情境中,特别是在亲方对子方的言语行为过分操心的情境中习得的反应。而口吃行为一旦习得,就会在几乎所有的情境下出现,不管父母是否在场,孩子都会口吃。这与人们所期望出现的行为正好相反。由于这是一种人们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因此,当消极类化出现时,一般采用消退方式进行消退后,再做其他处理。
综上所述,类化行为的发生必须至少具备两种刺激:一种刺激是早就已经发生的;另一种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与曾经发生过的刺激相类似的。如果只是原来发生过的刺**况的再现,也不能叫类化,只有当发生环境扩大,才可称之为类化。类化是不同于分化与辨别刺激的。类化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1] 参考R.G.Miltenberger著,胡佩诚等译.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