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华生和雷纳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条件情绪反应》(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s)的论文。论文中展示了一个实验,实验对象是一位名叫阿尔伯特的11个月大的男孩。阿尔伯特起初并不害怕诸如白鼠、白兔、小狗之类的小动物,但每次在他打算去摸一只放在面前的小白鼠时,实验者都从其背后用铁锤敲打一根金属条,金属条发出的出其不意的尖厉响声让小阿尔伯特从一开始只表现出退缩,到后来的哭喊。就这样,将小阿尔伯特伸手摸小白鼠的动作与锤敲金属声结合在一起,在一周之内演示了7次之后,阿尔伯特就变得只要看到白鼠,即使没听到铁锤敲打金属的声音,也会害怕,哭喊着爬离现场。到后来,阿尔伯特就连看到白兔、白狗、棉花或母亲的大衣等白色物体都会表现出惧怕情绪。
霍尔亚克(Holyoak)等(1980,1983)曾要学生解答登克尔在1954年提出的放射线问题[1]。这个放射线问题是:假设你是位医生,有位胃癌患者经诊断确定不能以开刀方法治疗,但若不治疗又会危害到生命,唯一可行的方法是使用放射线破坏癌体组织。但使用此法遇到的困难是:如果放射线强度不够,将无法破坏癌体组织;但如果强度增加,则在破坏癌体组织之前,会先伤害身上的其他健康组织。你怎样做才能在不伤害健康组织的原则下达到放射治疗的目的?
正当许多学生都为解决这个问题绞尽脑汁、一筹莫展之时,一个学生想到了他曾经读到的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帮他解决了老师出的难题。这另一个故事是如下。
某个小国被一独裁者控制,他住在全国国土中心的城堡中,由城堡向外有许多放射状的小路通往各地。反叛的一位将军奉命攻下城堡。他有足够的军队,可全军不能由同一路线进攻,因为这会引爆埋在小路上的地雷,并危害到四周农田,但若以小队方式,军队则能安全通过。于是,将军把军队分为许多小队,分别同时从不同小路出发,并且要求军队能同时到达城堡,以便集中进攻。就这样,这位将军很快就占领了城堡,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那个学生就这样从攻城故事中获得启发,很容易地解决了放射线难题。
华生和雷纳用实验证实了类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放射线问题的解决则说明了类化原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运用。对类化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机制的了解,不仅能使人们有效地预防或控制不期望的类化结果出现,还能让人们懂得如何引导出我们希望出现的类化结果。类化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在日常教育、学习与生活行为之中,还是在对某些特定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之中,人们都会经常运用到类化原理。特别是在对特定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之中,更是经常需要通过类化来发展、促进和保持目标行为在非训练情境中出现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正确运用类化原理。本章将主要介绍类化原理的定义、分类、形成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这一原理来促进目标行为的类化。最后还将列举类化原理的一些运用实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1] 参考http://www.doc88.com/p-600927567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