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代币制概述
沃尔夫(1936)和考力斯(1937)[1]曾用黑猩猩从事一项学习实验。实验时,考力斯先教一只黑猩猩学会使用一架自动贩卖机,令其学会投入一枚代币,启动按钮,而后获得葡萄。接着教它使用另一种机器,即拉动一条附有强力弹簧的拉杆,杆的另一端放有葡萄,猩猩必须用力拉动,才能获得葡萄。等这个动作熟练后,杆的另一端放置代币以代替葡萄,结果发现猩猩用如前面同样的力量拉动弹簧先获得代币,然后用代币到自动贩卖器那里取得葡萄。后来兑换的标准提高了,须要用2枚,甚至3枚以上代币才能获得葡萄。渐渐地猩猩学会在换取葡萄之前,将代币储藏起来的行为。上述实验,先给黑猩猩代币,然后用代币来换取葡萄,黑猩猩很快学会了收集用于交换的代币。因此我们可以以代币作为强化物,来矫正行为,学习新的行为。
陈彤上小学六年级,该放暑假了,爸爸认为这是锻炼孩子自立自律的好机会,可以为他上寄宿制初中做好准备。他在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对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非常明白。于是他与儿子商量暑假要做哪些事情,并设计了一个良好行为量化考核表(见表11-1)。
表11-1 陈彤良好行为量化考核表
(续表)
这10项行为要求都是为将要上寄宿制学校的陈彤学会独立生活、学会照顾自己而制订的,每项1分,周一至周五考核,阿姨记分(即“代币”),双休日爸爸妈妈“复验”,并兑现奖金。每分价值人民币1元(即“币值”),陈彤在一周内表现好了可拿“全奖”——50元,由爸爸打入陈彤的个人账户。陈彤很高兴,算计着这个暑假他有可能挣得350元的奖金,何乐而不为呢?
沃尔夫和考力斯的实验证明了代币制原理是如何产生的,陈彤的父亲所实施的行为改变策略说明了代币制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后援强化物起初并不具备正强化物的作用,而必须要通过与其他原级强化物相联系才能获得强化效果。代币制正是一种将后援强化物与原级强化物紧密联系起来的有效的行为矫正方法,大量的研究表明代币制可以成功地应用在各种治疗环境中的儿童和成人身上。本章将介绍代币制的基本含义、优点与弊端以及有效实施代币制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