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模仿学习应用案例分析(1 / 1)

一、正用

(一)矫正儿童交往障碍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拉拉,男,6岁,由于极端害怕与人交往,到上小学的年龄了仍被安排在幼儿园大班,希望能减少他与父母和外人接触的恐惧感,逐步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技能。实施者通过量表测试和观察他的交往行为,发现他社交恐惧症的问题十分严重,常伴有明显的逃避行为。于是,在充分了解他的病情基础之上,矫正者首先与他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分别采用看录像、现场模仿及参与模仿的方法给予治疗。

第一阶段:给他看有关儿童之间友爱相处的图片、故事书、有关儿童之间和好相处、互相友爱的影片。

第二阶段:经过上一段时间的学习观察后,转入现场模仿,让他实际观看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现实情境,如看其他小朋友在游戏课上是如何互相帮助、玩耍的。

第三阶段:让他自己逐步由简单到复杂、阶段性地参与各种社交实践活动。开始时,指定一个示范者参与小朋友之间的游戏,并让拉拉观察示范者的行为。接着,示范者要求拉拉一起参加一些带有比赛性质的游戏,让他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共享游戏的快乐,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最后,示范者逐渐退出,鼓励拉拉一个人与其他儿童一起游戏。

在治疗期间,拉拉已经能与其他儿童游戏,只是偶尔有逃避行为。两个月的追踪表明,他已经能独自去参加小伙伴的游戏活动,能用语言与人交流并参与社交活动,能独自与陌生人待在一起,情绪愉悦,不再焦虑不安。

2.分析

拉拉所患的是社交恐惧症,其特点是强迫性的恐惧情绪,想象出恐惧对象吓唬自己。社交恐惧症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是通过“直接经验”学习得到,二是通过“间接经验”,即“社会学习”获得。比如,看到或听到别人在某种场合中遭受挫折,或受到令人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就会感到痛苦、羞耻、害怕。甚至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广播、报刊等途径也可以学到这种经验。患者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的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状态的泛化导致了社交恐惧症。

通过模仿学习可以获得与人交往的技巧和能力,在观察其他儿童之间友爱相处的例子后,再自己逐步由简单到复杂、阶段性地参与各种社交实践活动,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之后,拉拉逐渐消除了社交恐惧症。

(二)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小蒙,男,14岁,自升入初中以来英语成绩一直处于班上最后几名。英语老师发现他上课时注意力经常不集中,对英语学习兴趣也不是很大,英语老师布置的作业也经常拖着不能按时交,找他谈了几次关于英语学习的事情,但他表现得漠不关心。虽然他的英语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是他却非常喜欢美国的一位摇滚歌星,桌子和书本上都贴着许多这个摇滚歌星的图片,课桌里也放着很多这个歌星的CD,课后经常见他边听着CD边哼着英文歌。

英语老师决定设计一堂英文歌曲欣赏课,来提高大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还专门播放和介绍了小蒙最喜欢的这位摇滚歌星的歌曲。课后,英语老师又再一次找到他,这次老师没有像前几次那样先从如何提高英语成绩入手对他进行说教式的谈话,而是先从他所喜欢的摇滚歌星开始谈起。他虽然喜欢英文歌曲,但是很多单词却不认识,英语老师建议他听英文歌曲的时候如果遇到什么不懂的歌词,可以随时来找她,并进一步对他说:“你很喜欢这个歌星,但是你想,他是说英语的,你如果不好好学英语的话,就算你每天听他的歌,但是,如果哪一天你见到他了,和他面对面时你却不能和他流利地交流,那你怎么办?”小蒙当时陷入了沉思。

之后,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对小蒙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还经常向他介绍一些好的英文歌曲,并耐心给他解释歌曲的意思。经过一段时间,小蒙的英语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2.分析

偶像、明星等容易被青少年群体追捧的公众人物,通过传媒的频繁报道,他们的言行举止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以公众人物为榜样,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但是公众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正面的,而个体对榜样的模仿有时是未经选择、无意识的,特别是在一些心理素质发展还不完善的青少年身上表现更为突出,容易出现盲从效仿的心理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对公众人物的特征进行筛选式的塑造,强化他们的积极特征,选择符合青少年发展的榜样行为作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

英语老师根据小蒙的具体兴趣爱好及对这位歌星的崇拜心理,引出了这位歌星英语水平的优势与小蒙英语成绩之间的差距,进而激发小蒙学习英语的心理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