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效其言行,使自己的言行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过程。模仿是社会中人际影响的重要形式之一,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到生活习惯,模仿社会中的人们表现出相同或近似的举止,因此它也是社会风尚、风俗、习惯等的形成方式之一。
有关模仿的研究,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开始了。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是人的本能之一。达尔文也认为人和大多数动物都有这种本能。这种对模仿行为的“本能论”解释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G.塔尔德和W.麦独孤等人都持这样的观点。与模仿行为的本能论相对立的,是社会学习观点,最初的代表人物是G.H.米德和J.多拉德。他们以“强化理论”来说明人类的模仿行为是通过强化而习得的。20世纪60年代之后,A.班杜拉等对人类的模仿行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证明模仿不是先天的本能行为,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习得的。班杜拉提出模仿学习是一种社会学习过程,是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他认为,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从而形成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模仿则是依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而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他指出:通过模仿,能使原有的行为巩固或改变,使原来潜伏的行为表现出来,习得新的行为动作。因此,凡是以某一个人或某一团体的行为为榜样,使学习者通过观察、收听、阅读或是操作等过程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期形成与示范者相同的思想、态度、动作或是语言表达等特性,均可称为模仿学习。
事实上,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大家互相模仿的链条。人类从生活、电视、电影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明星、名人的行为举止、打扮,子女模仿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学生模仿教师的言行,这些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世界观。许多研究都表明,一切描述个人行为的图画、文章或语言,都可以成为一种特别的信息,足以引导个人的模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