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链锁原理进行训练,由于将目标行为分成了一个个的刺激——反应,因此非常方便用于幼儿或特殊教育对象(如智能不足、意愿低者)的学习。如教智能不足的小英学习用筷子吃饭就是应用链锁原理的一个例子。如果不用这种方法,仍按照正常人的教学方法来教,就很难建立起小英用筷子吃饭这一复杂行为。正常的幼儿尽管智力正常,但由于年龄较小,对于一些复杂技能的学习也需要一步一步地利用链锁原理来训练,如教3岁的孩子穿衣服、刷牙等行为的训练。事实上,链锁原理的运用不仅限于对幼儿和特殊教育对象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如刚上小学的孩子学习写字,老师先教笔画,再教写字,其实也是利用链锁原理。买了一样新电器,看着说明书一步一步地操作,到最后能熟练使用该电器,这一过程,其实也在运用链锁原理。只不过行为的直接训练者不是人,而是说明书。小孩常玩的各种模型拼装,照着图纸上画的,一个部件一个部件的拼装过程,也是在运用链锁原理,是通过图像促进进行的自我训练。
在运用链锁原理进行特定的行为训练时,也应避免链锁训练方式的误用。链锁原理运用不当,有可能建立起不恰当的行为链。比如,有位父亲想用正强化代替惩罚来教会儿子理解“不行”。以前,一旦孩子想去接触危险物品时(如摸电器插座),父亲就用严厉的语气说“不行”并加以惩罚。现在,当爸爸说“不行”后,孩子就不再碰危险品了。于是,爸爸立即表扬他,给予孩子微笑和拥抱。结果,孩子养成了这样的行为模式:孩子在爸爸看得见的地方碰触危险品,一旦爸爸说“不行”,就不再碰,但走近爸爸得到表扬和拥抱,然后再去碰触危险品,以得到更多的表扬和拥抱。这样做的行为链是:爸爸在场(SD)→孩子碰触危险品(R)→爸爸说不行(SD)→孩子不碰,并跑向爸爸(R)→爸爸给予表扬、拥抱(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