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强化的分类(1 / 1)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强化分成多种类型。

(一)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称“阳性强化”,是指紧随个体做出的某些行为或反应之后出现的事件会造成该行为或反应强度增加、概率提高或速度增加的现象。比如,一个比较顽皮的儿童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该名儿童完成了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或老师及时地给予儿童鼓励物或儿童期望得到的关注,就是给儿童一个正强化,告诉他一旦出现这种好的行为,老师或家长就会给予同样的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正强化后,完成作业这样的适宜性行为或社会认可的行为就能得以正常形成,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再如,某儿童在英语课堂上一直不敢大声回答问题,老师在其一次回答问题之后,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用“Good! Very good! Great! Wonderful! Excellent! Good job!”等激励话语称赞他,这样,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就更加勇敢发言。在这里,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对该儿童而言就是正强化,强化了他继续在课堂上勇于大声发言的行为。

普林马克法则(Premack Principle)是正强化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将个体从事高发生率的行为(或者是个体更喜欢的行为)的机会作为一个低发生率行为(或者是个体不喜欢的行为)的结果,从而增加低发生率的行为发生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常喜欢使用该法则。比如,为了养成孩子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好习惯,父母通常要求,如果孩子能及时、认真完成作业(这个行为在儿童尚未建立良好的及时完成作业的行为习惯时,是一个低发生率的行为或孩子不愿意、不喜欢的活动),就允许孩子从事最喜欢的活动(如看动画片、跟同学玩耍等,这是个体当时更喜欢的活动)。更喜欢的活动的正强化,使其不喜欢的行为得以增加。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是指个体的某个行为出现后,导致了刺激的消失或刺激强度的降低,结果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例如,小勇总是不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当同学们都在认真朗读时,他总在一边摆弄小东西,或者独自做其他事情。老师观察到这种情况之后宣布,如果再被老师发现小勇没有读书,就会在下课时取消他的课间休息时间,罚抄写课文的规定段落。宣布之后,老师不和小勇讨价还价,一旦发现,课下就及时进行惩罚。多次之后,小勇为了逃避课下的段落抄写,课堂上读书的自觉性和意识逐渐提高,逐渐养成了按照规定认真读书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典型的负强化。在通常的动物实验中,电击是一种负强化物,不能把这种负强化物误解为惩罚。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都在增加行为反应的可能性;而惩罚是减弱或阻止某种行为反应。

(二)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从强化的安排角度,可以将强化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continuous reinforcement)是指所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给予强化,行为每发生一次就给予一次相应的强化。连续强化在行为改变技术中通常用于建立一个新的行为。中药苦口,小孩通常不喜欢服药。父母告诉他,已经在中药中放了糖,中药不苦而变甜了,于是小孩愿意喝下中药。其后每次喝中药的时候,父母都要在中药中放糖。这就是典型的连续强化,小孩愿意喝中药的行为被在中药中放糖的结果连续强化。

间歇强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是指对行为进行偶然的或间歇的强化,而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即行为发生后有时候给予强化而有时候不给予强化。间歇强化也被称为部分强化(partial reinforcement),即强化的是该行为的某一部分而非全部行为。间歇强化通常用于个体的行为改变已经形成之后保持该行为的继续进行。比如,在车间生产活动中,工人们已经建立起了认真操作、进行有效生产的良好行为,但是车间领导或质检人员仍会时而出现在其身边,对其正在完成的生产状况进行评价,这是典型的间歇强化。评价为好的,会促进个体继续保持良好的生产行为;而评价为不好的,会促使个体改变其不好的生产行为,趋近于正常的生产行为。生活中受到间歇强化的行为很多,比如,人们热衷于购买各种类型的彩票,绝对不可能每一次都得到中奖的强化,特别是大奖或特等奖,更是不容易;有奖购物或消费活动,也不是一旦参与这个活动就会都得到奖励而强化其购物行为。

(三)无条件强化和条件性强化

从强化物的属性来分,可以将强化分为无条件强化和条件性强化。

无条件强化(unconditioned reinforcement)也称原始强化(primary reinforcement),是指行为受到个体的积极追求或愿意获得的自然的积极刺激(如食物、水、性需求等满足和维持个体生命存在的需要)或努力避免的消极刺激(如高温、严寒、恶臭等不利于人的生存或健康的刺激物)的强化而形成或改变,也就是说,个体受到无条件强化物的影响,其自身具有保存生命的动机或需要,进而导致了行为的强化过程。其中诸如食物、水、性需求等积极刺激和高温、严寒、恶臭等消极刺激就是无条件强化物。无条件强化针对的是具有保存生命和种族价值和意义的相关行为。

条件性强化(conditioned reinforcement)也称次级强化(secondary reinforcement),是指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受到条件强化物的影响而发生。条件强化物是针对非条件强化物而言的,比如,生活中的关注、赞美、表扬、认可、金钱、学校或单位中评优、好的考试分数或工作业绩等,其强化效果是在后天环境下,通过与已有的强化效果的刺激(无条件强化物或其他已经被条件化了的强化物)之间的反复多次的联系而获得的。条件性强化物要发挥强化作用,必须要和特定的环境有着相应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金钱对于大多数人是有效的条件强化物,会强化人的工作行为;但在诸多的紧急状况下,当金钱不能给人带来安全和食物的时候,即使再多的钱,也不能强化人的努力工作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