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是引发行为的有效条件,称为行为的引发要项,或行为的“前提事件”(Antecedent Event);二是案主本身的“行为反应”(Behavior),包括机体本身的机体变项;三是随着行为反应而来的行为后果,也称为“后果事件”(Consequent Event)。这三大要素也被称为ABC三大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5-1所示。
图5-1 行为的前因后果
(一)根据ABC三大要素,收集相关资料
为了更准确、更透彻地了解问题行为,应根据ABC三大要素,收集相关行为资料。例如,与问题行为的前提相关的信息资料包括:问题行为常出现在何时、何地?谁对谁表现出此种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发生前发生了什么事?在问题行为发生之前,被试还有其他什么行为?问题行为的发生是否与特定的人有密切关联?问题行为最不可能发生在何种情况下?与问题行为本身有关的信息资料包括:被试的问题行为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与问题行为的后果相关的信息资料包括:问题行为出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问题行为出现后,其他人做了什么?问题行为出现后,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行为出现后,被试免除或逃避了什么事?只有在对以上资料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认识问题行为的真实情况,找出解决问题行为的方法和对策。
(二)运用ABC分析法分析问题行为
对以上三大要素进行分析,就是对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因此,分析行为的前因后果,也可以称为ABC分析法(The ABC Analysis),它有助于预测行为的发生、改变的方向以及改变程度。通常观察儿童的问题行为,都可依据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认为,行为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1)前提事件(A),它是引发行为产生的有效条件,包括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况、行为出现前发生的事、行为发生前的征兆(如脸红、气呼呼等)。(2)行为反应(B),是指个体在前提事件的作用下的反应,其中也包括个体自身的机体变项。(3)行为后果(C),是指随着行为反应而发生的后果事件,比如,引起注意、逃避事情、获得具体事物或要求等。这三个条件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各自对行为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可见,所谓ABC分析法,就是要对ABC三个条件进行系统的、辩证的分析,借此帮助我们一方面透过行为反应(B)这一表面现象,深入探究是什么原因、什么前提事件(A)诱发了行为的产生; 另一方面还要仔细考察行为反应(B)导致了什么样的行为后果(C),该后果事件反过来对行为反应本身又是如何发挥着强化作用的。这样,才能对行为发生的来龙去脉有个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以一则故事为例,运用ABC分析法来具体说明这一点:
“有一天,刘叔叔专程访问王家,他从日本带来一个电动小熊玩具作礼物。刚好王家有两位小兄弟,哥哥(小雄)八岁,弟弟(小平)五岁。这两位小兄弟都想占有这个玩具。由于弟弟年纪较小,身体较虚弱,所以母亲当场裁决把小熊玩具给弟弟。偏偏弟弟是一个独占性很强的孩子,从不主动把玩具借给哥哥,甚至故意在哥哥面前炫耀一番,但倔强的哥哥也不甘示弱,仗着其结实的体格,非把小熊玩具弄到手不可。从此以后,王家两兄弟就经常争吵打闹。每次哥哥都借故推倒弟弟,或强夺弟弟的玩具,弟弟就大哭一场。妈妈一听到弟弟的哭叫声,就冲进房间,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哥哥一顿,结果哥哥就冲出房间。母亲又要忙着哄骗正在哭叫的弟弟。母亲的护短及哄骗又助长了弟弟的哭叫行为,弟弟的哭叫更是助长了哥哥的好斗行为,因为哥哥每次都能尝试到‘征服’与‘报复’的满足感。”
从这一则故事可推知,一些行为反应(B)都有其前提事件(A),及伴随行为反应(B)而来的后果事件(C)。刘叔叔只带来一件玩具,偏偏妈妈又较袒护弱小的弟弟,所以较易裁决把玩具给弟弟。这些事件就是日后引发哥哥与弟弟争夺玩具或打斗行为的前提条件(A)。换言之,哥哥的打斗行为(B),就是在这一条件下引爆出来的,哥哥打弟弟,每次都使弟弟哭叫一场,让哥哥享受到报复成功的满足感。这就是哥哥打弟弟的后果事件,足以助长哥哥的打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