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学习产生的信息机能,不是机械的S—R简单联合,而受示范者许多特征和观察者自身属性的影响。观察学习主要受四种心理过程的控制。图2-7是班杜拉所绘的综合流程图,用以说明观察学习中四个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及其内部情况。
图2-7 榜样理论的观察学习流程图
(一)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主要能引起观察者对示范者的注意,使其产生学习的愿望。影响学习者的因素很多,有诱因条件、观察者特点、示范者特性等,见图2-7。一般而言,学习者更为关注那些具有吸引力、成功的、有趣的和有名气的榜样。这也是部分青少年喜欢模仿明星的衣着、发型和癖好的原因。行为改变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呈现清晰、有趣、能引起被矫正者新奇感和新颖感的材料来吸引其注意力。
(二)保持过程
外在示范形象必须保留在脑中,才能重现。换言之,学习者只有通过中介历程,经语言的编码作用,将观察所得转化成符号化的表象,经复述才能长期保持。编码不是将示范现象如同照相机那样拍摄下来,而是转换成容易阅读的图式,以分类、综合的形式,使表象结构化,以有助于保持。
一项研究以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证明了选择性记忆的重要性(Slife & Rychalk, 1982)[1]。研究者要求学生说出他们对录像片上每一个打斗行为的喜爱程度。他们还确认了攻击性榜样用的玩具中,学生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然后,模仿班杜拉的经典研究,让学生在一个房间里玩,研究者在里面放了模仿刚才观察到的攻击行为所必需的材料,然后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孩子的表现。如图2-8所示,当某种行为是学生喜欢的,而且是用学生喜欢的玩具操作的,这是学生最容易模仿的一种行为。研究者认为,原因在于学生记住了这些行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和女孩相比,他们更喜欢攻击行为,而且回忆得更多。
图2-8 儿童模仿的攻击行为平均数
引自Burger,J.M.著, 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三)动作重现过程
动作重现过程就是将符号表征转化为实际动作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必须有一个学习和尝试错误的阶段。如学习游泳和打球,首先必须对榜样的行为模式有一个概括的理解,而后才能通过练习,依靠自己有关行为的信息反馈进行自我修正和调节,并在其他人的指导下,完成所学动作。
(四)动机过程
强化引起动机,传统的强化论是对特别指定的反应给以强化而产生控制性的反应,就是说,根据操作反射原理,按照一定指标的标准来观察被试的反应,如果得到预期的期望标准,就给以正强化(奖赏);对那些未达到标准的反应,停止正强化,给予负强化,使其逐渐形成期望习惯。这种行为改变或新行为的形成是基于社会性的强化,班杜拉总称此强化为外在强化。班杜拉的社会性学习理论与其说重视上述外在性强化和直接经验的结果形成的观察学习,不如说更重视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对行为的控制。
在观察学习中经常受到预期结果的激励,即正确地模仿榜样就可以获得强化,但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或惩罚,人们也可以产生学习,这就是替代性强化。例如,彩票发行商总是把获得大奖的事迹进行广泛的宣传,以诱导公众参与购买彩票的行为,尽管每个参与购买彩票的人都清楚获得大奖的机会只有几百万分之一,但是看到别人获得如此可观的大奖,这样的强化促使人们也想参与模仿类似的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也经常利用替代性强化的方法。比如,当某个学生无所事事的时候,教师常常选出那些好好学习的人,并强化他们的良好表现。那些行为表现不佳的学生认识到进行学习活动就可以得到强化,他们因此也可以回到学习活动中来。
替代性强化的效果主要有下面3种:①环境的辨别:容易出现与得到满足的榜样行为相一致的行为,而抑制对曾受过惩罚的行为的模仿;②诱因动机效果:即看到其他人得到非常好的奖赏,而产生模仿榜样行为的动机;③榜样对行为奖惩出现的情绪反应,也会唤起观察者的情绪反应。
班杜拉对观察学习的研究,除了上述的外在强化、替代性强化外,还有自我强化,即人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赖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Drabman,Spitalnik & O’Leary(1973)[2]设计了一个经典的方案来训练学生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首先要求教师每天评价学生的行为,并对获得较高评价的学生进行强化;然后改变训练方案,要求学生猜测教师将会给他们什么样的评价,学生猜对了就会得到强化;最后逐渐取消强化。结果表明在强化和猜测条件下,学生的行为都有所改善。即使在方案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改善依然能够保持下来。研究者认为训练学生准确地判断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这可以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行为标准,并对达到这些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强化。当自我观察与自我强化相结合时,自我观察常常对学习者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这一原理,如自己规定自己只有看完某章节的书以后,才能去吃饭。
本章摘要
1.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反应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行为改变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其中尤以前两大理论为主流,它们的理论奠定了行为改变技术的基础,在方法策略的应用上也占着重要地位。后两个理论的内容是在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后期才逐渐渗入的。上述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相互批评和争论,终于渐渐融合为一个综合性质的理论体系。
2.反应性条件反射以巴甫洛夫的狗分泌唾液的实验为基础,后经过华生的制约情绪反应的实验予以发展,琼斯的反制约情绪反应的实验寻找到了矫正通过制约情绪反应建立起来的行为困扰的方法;沃尔普在南非将这一研究进行了扩展,并衍生了交互抑制原理和系统脱敏原理,这两个原理使行为改变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反应性条件反射强调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配对作用,形成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强化决定反应,强化在前,刺激在后。
3.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以斯金纳为代表,强调行为的改变是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决定的:如果行为的后果是愉快的,则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提高,反之则会降低。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反应决定强化,反应在前,强化刺激在后。
4.认知行为改变理论强调机体内部变量在S-R的联接过程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和关注个体的认知信念对行为的形成和学习过程的影响。认知行为改变理论把焦点放在异常者的不正常思维模式的改变上,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模式以达到疾病减轻或消除的目的。
5.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而学习了某种行为,但要使这种模仿学习能够进行运用,就必须给予强化手段。社会学习理论还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的思想,即行为、环境和认知三者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共同起作用。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个体要经过注意、保持、动作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
练习题
1.行为改变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哪些?
2.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哪些行为是由反应性条件反射建立起来的?
3.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哪些行为是由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起来的?
4.反应性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5.琼斯的反制约情绪反应的实验研究过程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6.认知行为改变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7.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8.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
[1] 参考Burger, J.M.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参考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