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沃尔普的临床实验(1 / 1)

沃尔普一直反对精神分析法,认为它既主观又无效,因此他长期致力于对神经官能症形成的原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要强调的是,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倡导了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原理。

(一)交互抑制原理的提出

1947年起,沃尔普进行了有关猫的神经官能症的一系列实验。他发现实验性神经官能症,实际上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受制约而形成的强烈的焦虑反应。例如,对关在笼内的猫进行电击,猫就产生了焦虑反应,诸如,愤怒、拒绝走入实验笼或拒绝吃东西等。猫一旦形成焦虑反应,即使不给予电击,在其他相似的情境中它也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在另一实验中,当猫走近食物时,立即给予电击,这同样能引起猫的焦虑性神经官能症,使猫不敢吃东西。

猫的学习过程分析如下。

实验一:

电击(UCS)→惧怕(UCR)

笼子(中性刺激)→漠然反应

笼子(CS)+电击(UCS)→惧怕

笼子(CS)→惧怕(CR)

实验二:

电击(UCS)→惧怕(UCR)

食物(中性刺激)→喜欢

食物(CS)+电击(UCS)→惧怕(拒绝吃东西)(CR)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沃尔普认为这一焦虑症状可能和“抑制吃东西”发生联系。由此,他又推论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吃东西或许可以抑制焦虑反应。换言之,“吃东西”与“焦虑”两项反应或许会形成相互抑制。这就是沃尔普在以后的实验研究中最擅长的、用以治疗恐惧症或焦虑症的主要原理——交互抑制原理。

运用交互抑制原理可以治疗猫的实验性神经官能症,其方法是在曾经造成猫产生神经官能症的实验笼内,放上它最喜欢吃的东西,以诱导已患实验性神经官能症的猫进食。沃尔普发现,当猫开始吃东西时,它的焦虑症状就暂时消失,但并非所有实验猫都能以此方法得到治疗。

(二)系统脱敏原理

交互抑制法并不能治疗所有的焦虑症,于是沃尔普又想出了另一套方法。该方法是逐渐把猫引入一间与原实验室十分相似的房间里进食。他特别设计了三间房间,根据与原实验室的相似程度分别标明为A室、B室、C室。A室最相似,C室最不相似。将实验猫放到C室中进食,直到猫的所有焦虑症状都消失了,再放到B室中进食,然后移到A室,最后再诱导它进入实验室进食。一旦实验猫能适应实验室情境并进食,那么它的大部分焦虑症状便会消失。上述策略就是系统脱敏原理。

从治疗猫的实验性神经官能症获得了若干成效以后,沃尔普接着使用交互抑制原理和系统脱敏原理来治疗人类的神经官能症。根据沃尔普的报告,对210个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用交互抑制原理和系统脱敏原理来治疗焦虑症患者的确比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有效,其治愈率高达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