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1 / 1)

美国行为主义学派主将华生(1878—1958)是巴甫洛夫的信徒,他极力反对把意识经验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主张采用观察法,以可观察的具体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制约情绪反应

1920年华生和他的研究生雷纳(Rayner)共同发表了一篇十分有影响的实验报告,题目叫“制约情绪反应”。实验对象是一个只有11个月大的男孩阿尔伯特。阿尔伯特原先并不害怕小动物,但刺耳的铁锤敲击钢条的声音能引起他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叫、发抖等。实验过程如下:实验者先呈现一只白鼠,当看到阿尔伯特要去摸白鼠时,在他背后出现铁锤敲打钢条的尖锐噪音。由于尖锐噪音的干扰,阿尔伯特立刻表现出惧怕或哭叫行为。在一星期中,经过连续七次这样的配对呈现,这只过去从未使阿尔伯特害怕过的白鼠只要一出现(即使不伴随尖锐噪音),也会使阿尔伯特惧怕并立刻哭叫起来,甚至想爬离现场。这就是惧怕情绪制约实验。在实验后期,阿尔伯特出现了类化现象,即看到其他白色的东西如白猫、棉花甚至老人的白发时,都会表现出惧怕情绪反应。华生由此认为,不仅简单的运动习惯,甚至重要的、持久的人格特征,如情绪倾向性等,实际上也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在孩子身上培养起来。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类似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儿童觉察到母亲面带怒容时,往往乖巧得多,这是由于母亲每当责罚他的时候总是满面怒容,怒容成为责罚他的信号,所以孩子学会了看脸色行事。

将以上的学习过程分析如下。

钢棒尖锐声(UCS)→惧怕(UCR)

白鼠(中性刺激)→喜欢

白鼠(CS)+钢棒尖锐声(UCS)→惧怕

白鼠(CS)→惧怕(CR)

(二)反制约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形成,那么能否通过条件反射或其他方法来消除呢?

琼斯(M.C.Jones)在纽约听到华生的演讲,并看到华生的制约情绪实验的影片以后,对华生的研究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华生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她先在一所养护机构里测试一组从三个月到七岁大的儿童对不同动物的惧怕情形,然后选择有显著惧怕情绪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进行解除惧怕情绪的实验研究。

琼斯的反制约实验受到华生的制约情绪实验的启发并得了华生的指导。实验对象是一名34个月大的男孩彼得。琼斯经观察发现,彼得惧怕许多小动物如白鼠、白兔等,尤其害怕兔子。为了消除彼得的惧怕情绪,琼斯先后尝试了七种方法。

一是废弃法。让惧怕动物的被试彼得连续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不再看到所惧怕的动物,但这种方法未能消除彼得的惧怕情绪反应。

二是语言帮助法。给被试彼得讲有趣的动物故事,或使用语言的鼓励来帮助他减轻对动物的惧怕情绪反应,但这种方法对于减轻彼得的恐惧情绪反应也没有明显的效果。

三是消极适应法。反复呈现彼得所惧怕的动物,以期彼得因见惯该动物而不再害怕。结果这种方法也无法解除彼得的惧怕情绪反应。

四是抑制法。让惧怕动物的彼得参加一群不惧怕该动物的其他儿童的活动,以期因为会受到同辈的嘲笑而抑制对动物的惧怕情绪反应,但效果仍然不明显。

五是分心法。当被试彼得注意到所惧怕的动物以后,实验者和彼得谈话或者给他玩具玩耍,其目的是分散彼得的注意力,来减少惧怕的情绪反应。这种方法能够短暂地消除被试彼得的惧怕情绪反应,但效果无法持久。

六是引导制约法。每当彼得在吃他最喜欢吃的食物时,将他所害怕的物品放在笼内,从远到近,一步步地逐渐向彼得移近,直到移到彼得能够触及地方。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则效果会比较理想;但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引起彼得对食物的惧怕这种副作用。

七是社会模仿法。将害怕动物的彼得和不害怕动物的其他被试放在一起玩,并让不怕动物的被试逐渐接近动物,并抱着动物玩,害怕动物的彼得在旁边观看,并模仿那些儿童抚玩动物的动作及情绪反应,这种方法对于减少彼得对动物的恐惧反应的效果相当明显。

琼斯于1924年发表了上述研究报告。报告中说明运用社会模仿法和引导制约法可以治疗儿童后天形成的对动物的惧怕心理。这篇报告成为儿童行为矫正的经典作品,影响很大。尤其是引导制约法,后来经沃尔普等人的实际应用及改良,成为行为改变技术的两项基本原理:即交互抑制原理和逐渐系统脱敏原理。这两项基本原理对于治疗各种恐惧症和焦虑症等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