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方式的定义
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讲授式、谈话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
二、教学方式选择的依据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式很多,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从众多的教学方式之中进行较合理、较优化的选择。教学方式选择的基本依据有几个。
(一)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语文课程目标。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师要掌握相应的教学目标制定的方法,所制定的目标要体现整合、具体、恰当、可测,发挥出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评价功能和激励功能,并以此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
(二)教材内容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目标实施的。教材的编排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彰显语文的特性;依据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围绕重点或专题,分别编写了低、中、高年级教材,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选文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呈现的方式也根据年段特点有不同的格局,在内容、版式、练习等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科学而合理。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三)学生实际
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方式、学习动机状态、学习习惯和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因素都制约着教学方式的选择。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实际与教学处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在同一年级或同一个班级实施教学,学生的适应性可能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要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促进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
(四)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教学技能、个性特长、教学风格、组织教学等方面。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建立在适应了教师素质的基础之上。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操作,收获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修养等实际情况,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并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反思和丰富教学实践,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高水平的教学风格。
(五)教学环境条件
教学环境不仅指学校教学场所、教学工具、教学时间等因素,还包括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如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适合语文学习的氛围等。
三、有效教学方式的策略
(一)讲授式教学
讲授式教学是指教师按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学材料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教师的讲授,教学时间和进度便于教师控制,课堂容量大。但它也有不足:学生易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发挥学习主动性。因此,我们所倡导的讲授式教学,是反对“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上课前,教师要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做好教学时间的分配,择优确定媒体的应用范围,预设有价值的巩固练习。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讲授的内容要系统、准确、生动、清晰,且重点、难点突出。
(3)采取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利用多媒体或实物给学生以生动、形象、新鲜的刺激,使学生初步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
(4)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的讲解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极为传神,作者为什么不用“吹”、“染”、“到”而用“绿”呢?当学生熟读古诗并大概了解诗意后,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春风吹拂,江南又绿,诗人的家乡南京会是怎样的一派春光呢?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呢?”接着,通过图片展示江南春日美景,待那一幅幅春风和煦、绿草如茵、繁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后,教师再适时提问:“诗中的‘绿’还能换成什么词语?你认为哪个最恰当?”通过换词比较,学生很快便能领悟“绿”字的神韵。
(5)重视师生的评价。
评价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对讲授式教学进行过程性评价,可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体验进步、培养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通过课后评价,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为新一轮的讲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二)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是以对话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师生之间不像讲授法那样信息单向交流,它的优点是:突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互动,师生双方在对话中都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课堂民主、平等、和谐,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实施风险:教学组织比较困难,教学时间不易控制。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师生合作、共同进步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课堂和谐有效的关键。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确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努力营造融洽的对话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对话的机会,并善于对学生做出准确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
2.精心设计问题,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教材的内容或由教材生成出来的相关内容而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精心设计难易适度、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对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只有使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参与状态,才能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案例8-4】王崧舟讲解《长相思》片段
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按照预设的话题和学生进行了对话。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处?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里?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里?(指名五位学生回答)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师生通过“作者身在何处?”和“作者心在哪里?”两个话题的对话交流,学生真切感受到了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情景,深刻感悟到了“身”、“心”分离的痛苦。
3.抓住教学生成,是进行有效对话的保证
尽管教师在课前对对话的内容做了精心的预设,但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冷静的思考,善于倾听、欣赏学生的对话,巧妙捕捉其中的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灵活有效。
(三)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自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启发式教学至今,启发式教学仍然展现着勃勃的生机,备受重视与倡导,并逐渐发展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并指导着当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也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师可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借助实物、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精讲巧练,善于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老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启发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我们知道,根据人的认识过程的规律,人的认识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思维活动,否则就达不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启发性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话语权威和知识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地、充分地提问和思考。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轻松舒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讨论,而不必担心教师的责备和讥讽。
(四)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指经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看法,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相交流、探讨,使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既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充分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其教学的环节主要包括预设问题、提供资料、小组讨论和交流总结。
①预设问题。上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等情况精心预设要讨论的问题。
②讨论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师向学生指出注意事项,提供一些阅读参考资料等,让每个学生都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
③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讨论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倾听、指点、引导,并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方法的指导。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要根据讨论的问题以多种交流形式进行,可以是比赛、采访或辩论等。如果有问题不能解决,或讨论难以形成统一意见,这时便要进行全班交流,深入探究。交流探究时要紧扣问题,并结合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当问题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做出适当的评价。
例如,讲解《落花生》一课,孙双金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采用了灵活开放的辩论会形式,引导学生围绕“是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还是“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并且还让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学站到讲台前,和坐在下面的持第二种观点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锋,并规定甲方如果说服乙方的某个同学,该同学要主动站到甲方队伍里;反之亦然。一时间,课堂上唇枪舌剑,**迭起,气氛热烈。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无拘无束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而孙老师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当学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论不休时,就会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辩论向正确的轨道发展。如当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学认为“要像苹果、石榴那样,做一个讲体面的人,因为现代社会你要是衣着稍差的话,会让人瞧不起”,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同学认为“要像落花生那样,做一个外表不太张扬的人,因为现代社会靠的是实力”时,孙老师及时引导:我们这次辩论会的议题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不是光谈外表问题。最终学生在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辩论,得出了“人不要做一个只讲体面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结论。[1]
复习与思考
1.教学目标的陈述有哪些要求?
2.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有哪些?
3.观摩一堂小学语文课,谈谈你对对话式教学的认识。
4.解读一篇课文,谈谈该课文教学方式的使用。
推荐阅读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3.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刘洁.小学语文教学策略.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冯铁山.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 徐卫祥:《以人为本——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http://yuwen.chazidian.com/xiangxi-8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