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决定着教学行为。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教学目标缺位、越位、不到位等现象。要想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区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体要求,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长期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的实现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操作才能完成。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桥梁,起着其他教育目标不可替代的衔接作用。而教学目标虽然处于教育目标的最底层,却是最具实践性和实效性的教育目标,是指为了课程的实施,把课程目标以标准化的形式明确清晰地表述出来。它可以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具体操作的指南。[1]只有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不同学段、年级的阶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二、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1.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规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评价质量的依据,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是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总体要求,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促进和优化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整合与达成,三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贯彻落实总目标时,要努力体现以学生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贯穿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之中。要反对人为组合,提倡有机整合;反对形式主义,提倡讲求实效;反对知识唯上,提倡育人第一;反对面面俱到,提倡有所侧重。[2]
(2)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分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不同的学段体现了不同的课型,也体现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相同的目标,其教学内容和要求在不同年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贯穿于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始终。例如,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一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侧重于“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提出了“理解”、“体会”的要求;到了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辨别”、“体会”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既要着眼于学段目标的达成,又要考虑前一阶段目标的基础,兼顾与下一个学段目标的接轨,提倡“学期备课”、“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
2.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
有效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建立在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一篇课文可以用来进行教学的内容很多,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深入解读文本,对文本进行二度开发,寻找其核心价值,甄选和取舍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
除文本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的开始都编有“单元导读”,这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二个凭借,有助于我们了解编者的意图。编写教学目标时,我们要紧扣这些文字,并把它们当做中心目标来对待,努力用具体的目标来落实其要求。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如《乡下人家》一课,这是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标中关于中段的阅读目标有九条,以下四条尤为重要: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单元导语的关键词是“感受田园诗情,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开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综合实践活动”。课后练习有三:“读课文,想画面,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交流最感兴趣的一处乡村风景,说说自己的体会”,“抄写写得形象生动的句子”。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单元重点和课后练习,结合课文特征及学情,《乡下人家》的目标可确定为:①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鸡冠花、大理菊、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倘若、向晚、归巢、和谐、催眠曲、辛苦、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等词语。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由衷热爱之情。④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感的表达方法。
3.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情感意志等因素,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第二层次是中等生都能达到的,学困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第三层次是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制定的目标不仅使全体学生达到最低要求,而且使各类学生学有方向,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
1.陈述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指向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例如,《触摸春天》一课的目标可以这样陈述: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道理;④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至于“指导”、“组织”、“培养”之类描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动词不应该出现在教学目标中。
2.陈述要明确具体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使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体,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受,综合考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达到可观察、可测量和可评价的目的。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也应在目标制定时得以体现。
【案例8-1】《燕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教会12个生字;②分析“俊俏、聚拢、光彩夺目、掠过”等词语的意思;③指导学生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
技能目标:①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粗知文章大意;②组织看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③教给学生细致观察和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①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显然,上述课文教学目标的叙写至少存在着以下的不规范:一是在确定三维目标时要三重并举,单独分列出“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哪些”、“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哪些”,这是错误的。二是上述范例的目标的叙写主体不规范,这位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均以教师为主体。三是上述课时目标的叙写缺少“说出、列举、默写、认读、复述、理解”等表现学生外显行为的动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标不容易检测、指导和调控,评价教学实效的价值不大。
3.指明行为条件
必要时,教学目标在表述时还可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结果的行为条件,如“可以借助网络”、“借助字典”,以及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
[1] 东北师范大学精品课教育类公共课,http://edu.nenu.edu.cn/jpk/jiaoshi/six_new/2-1.htm。
[2] 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128页,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