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上课(1 / 1)

一、上课的几个基本环节

上课是教师依据教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师生间双向互动活动。在这种双向的互动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上课,从课型上看,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新授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练习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练习课又分为单一练习课和综合练习课。单一练习课是针对某一学习内容而进行的练习;综合练习课是针对相关的问题而进行的练习。复习课是针对某一段的教学内容而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梳理,进一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系统性是复习课的显著特点。课型不同,教学环节也不尽相同。下面以新授课为例阐述上课的几个基本环节。

语文新授课一般经过以下环节:导课——教学新内容——结课。

1.导课

导课即导入教学内容。导课是安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常用的导课类型有:联系旧知导课、设置悬念导入、审清题意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实物演示导入、直接导入、故事导入、利用名言警句导入等。无论选取哪种形式进行导入,都要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要有助于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导入的语言要精练,设问或讲解能引人入胜,激起情趣,引人深思。导入的时间要适度,时间一般2~3分钟,否则喧宾夺主,影响新课的教学。

导入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精心的再创作活动,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设计和运用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特别是新授课)的导入语必须引起学生注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迅速指向所学内容。

导入的类型和方法的选择因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不可随意草率。导入除认真设计导入语外,在教学中,还要有教师的态势语的积极配合,使教师的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

2.新授环节

新授环节是上课中的主体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把提问、讲解与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探究有机结合,实现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这一教学环节一般要经过检查预习和围绕教学重难点分步实施教学的过程。下面着重就分步实施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讲解和指导的方法进行阐述。

(1)提问。

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向学生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及其言语反应,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有人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是一连串的好的问题的设计。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是有重要意义的。

(2)讲解。

讲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维、表达思想的教学行为。教师通过准确、形象、具体、生动的课堂讲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而广泛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把学生难以解决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可以把学生感到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把学生看不到的情景变得栩栩如生。教师的讲解,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陶冶感情,提高审美情趣等,都有着深远影响。

在新授环节中,教师除必要的提问、讲解外,还要有必要的板书,更为重要的是把读书贯穿到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书中思考、讨论和探究问题,并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结课

结课即课的收尾,也称断课,或教学小结。它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转化升华的教学行为。结课虽然在一堂教学中只占三五分钟,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结课如同聚光灯一样,将学生的知识聚集起来,进行归纳、小结,帮助他们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了然于心。

结课的方法有很多,如总结式、表演式、欣赏式、抒情式、悬念式、延伸式、畅想式、激发式等。结课方法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选择,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二、上课应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其构成要素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这些要素中,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要素,直接影响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要把这些要素在一定的时空中合理支配和组合,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基本关系。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满堂灌,自己独霸讲台,学生听记笔记,教师始终处于“讲”的地位,而学生始终处于“听”的被动地位。学生接受的知识是教师灌输的知识,没有通过学生“自嚼”的过程。由于受教师讲的约束,学生往往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几乎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更难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独立人格。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其核心就是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体现人的自身价值和本质力量,尽力为人的主动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消除“师道尊严”的影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关心、激励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心自由地发展,使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自然会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增加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产生和谐共振的教学效应,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品质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和人文精神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的内部活动,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学生主体性的特征是自主、能动和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学生为教师的“教”服务,即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始终立足于学生,而不是立足于教师自己,是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阅读、多表达、多交流,使学习过程成为教学的重要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表达、主动获取,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摒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性和主体性并不矛盾。学生的主体性依赖于教师主导性的支配和调控,教师主导性发挥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学生主体性的效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自主钻研,去思考发现,去获取运用知识,去形成学习习惯,去主动发展自己;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鼓励,给予指导,给予解疑答难,给予评价肯定,给予概括总结,从而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正如叶圣陶所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1]由此可见,教师的这种主导,是对学生学习的诱导,是辅助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得之”,是帮助学生主动发展。

(三)处理好讲与读、读与思的关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讲,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教师的讲有助于学生的解惑,加速语文学习的进程。我们不能把课堂上教师的讲一概斥之为“注入式”。在学习中,由于学生社会活动、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和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局限,学生不能自己独立理解,这时教师要讲。课堂上学生常有“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的情况,此时教师该讲,而且要畅讲。教师的讲,关键在于讲什么,怎么讲。讲,应该是精讲,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精讲应做到,学生懂了的,或在教师指导下能自己读懂的,不讲;学生不能接受的,不讲;与学生读练无关的,不讲。讲,应该深入浅出,要言不烦;讲,不只是讲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讲学习语文的方法,即讲思维方法,讲自学方法和纠错方法。

但是,教师的讲不能代替学生的读。要把学生读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读,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读的活动是阅读者(学生)把读物(教材)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把读物的思想内化为自己思想的学习实践活动,阅读者必须通过各种器官感知文字符号接受信息,经过思维进行加工贮存,达到理解,才产生灵感,悟出道理,滋润情感,完善人格。

在读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能力,是语文学习优劣最重要的标志。教师要通过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精妙,感知字词篇章的含义。读书,还要强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把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阅读语言文字是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可知的形象,从而让学生产生“灵性、悟性、创造性”,就必须要求学生有积极的思维参与才能实现。而学生积极的思维,是靠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诱导的。一节好的语文课,是教师一连串好的问题的设计。好的问题的设计不是零碎的,一问一答式的,或是简单重复的提问。问题的精心设计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激越奔流、**的态势,并能举一反三,产生“思维灵感”效应。

在认识和处理讲与读、读与思的关系中,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条件。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