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习作教学实验研究(1 / 1)

一、读写结合教学实验

20世纪80年代广东潮州市六联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实验”,遍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实验的学生近30万,实验效果显著,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小学语文教学流派之一。

教学主张:把阅读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取消通常的作文课。

实验方法: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法,具体来讲,

一年级:以词句为重点,从句入手,做好记叙文的起步;

二年级:以词句为重点,从段入眼,从句入手,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概括四种句群,为作文构段打好基础;

三年级:以段为重点,形成结构作文的知识;

四年级:以篇章为重点,着重训练构篇的技能;

五年级:侧重综合提高。

二、情境习作教学实验

代表人物: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

情境作文的特色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结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主要方法:①实地观察,展现生活;②设置背景,实物演示;③课文情境,图画再现;④音乐渲染,带入意境;⑤语言描述,“推波助澜”。

2.观察情境

观察情境是情境作文的基础,操作时须注意以下三点:①选取鲜明的观察目标,合理安排观察顺序;②精心安排导语,获取最佳表象;③观察情境与训练语言相结合。

3.审美体验

情境作文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感人的情境中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愉悦。

4.开拓思路

在学生观察了情境、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时,教师引导学生开拓作文思路,确定题材范围,启发学生自己命题,拟列作文提纲,抓住重点段落,指导写作方法,鼓励大胆创作,展开合理想象。

情境习作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李吉林老师由此抽象概括出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带有共性的创设情境的“四为”和“五要素”。“四为”就是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促进儿童发展的五个要素是: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他然后提出了情境教学向整体优化发展的设想,确定了优化情境、促进整体发展的总课题,逐步形成了情境教育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构想。

三、素描作文教学实验

实验者: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

实验内容:借鉴美术教学经验创设适合于三四年级学生作文的教学方法。

实验原理: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有目的、持续、细致观察的能力都有较大的增强。中高年级是学生观察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素描就成为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所谓素描训练就是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断和简单的篇章形式,将描写与记叙结合起来(即运用“白描”手法)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

教学方法:素描可分为静物素描和叙事素描两种。三年级侧重静物素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人或物进行某些片断的描写,通过对静物、动物、房间陈设、大自然一角、人物外貌、动作、对话等分项描写,积累学生的生活知识和常用词语,发展学生有序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大胆合理的想象能力,掌握片段的各种基本结构以及相应的写作技能。四年级则重点进行叙事素描的训练,通过一件事的演示和观察,使学生学会进行综合片段描写,掌握简短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比如让一名学生表演“修理课桌椅”,然后大家把事情记下来。素描训练可分步进行,先以观察室内静物为主,注意观察顺序和观察重点;再扩大观察范围,从室内到室外,由静到动,从颜色、形状、大小到发展变化,从看、听、想多方面写动态片断;最后观察人物的外貌和动作。对静态事物可分部分进行观察;对动态事物,可按其活动过程分阶段观察。

四、童话引路作文教学实验

实验者: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科所佘同生,凤凰县箭道坪小学漆昭容老师。

教学原理: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富于幻想,喜爱童话的天性,在作文教学中展开“以童话引路,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实验,让儿童听童话,说童话,读童话,写童话,从而把儿童引上爱听、爱说、爱读、爱写之路。

主要特点:①形式活泼,新颖。以童话作为起步训练的基本形式,具有鲜明的儿童色彩。②起点适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在童话写作上都容易把握,学生易于训练。③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得到同步发展。④效果明显。学生在训练一段时间后,普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⑤负担减轻。激发了学生听、说、读、写的欲望,视作文为乐事,轻轻松松做作文。

实验步骤:

①读童话——初步感知童话的特点;

②讲童话——进一步体会童话的特点;

③议童话——深入了解童话的特点;

④写童话——运用童话写作知识进行创作。

前三步是写童话的前期准备,目的是让学生一步步了解童话的特点,为写童话打好基础。第四步是学生进行童话创作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童话的理解,一步步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五、本色作文导写实验

实验者: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刘济远教授。

基本理念:变作文的“教”为“导”,引导学生回归习作的“三本色”,即生命本色、生活本色和生态本色。

1.导写目标的“三本色”

本色作文导写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回归作文的“三本色”,倡导作文的自主性、真实性与原创性。“本色作文”要求习作者从自身习作的起点出发,“我手写我心”,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在写作实践中练就写作本领。

2.导写手段的“三维度”

第一,以习作时间为纵向的前导、中导和后导的“全过程导写”。教师在学生写作前,要激发其倾诉动机,帮助他们打开真情实感的“闸门”,使其“想写”;教师在学生写作时,要引导他们回归生活情境中去,帮助他们打开材料仓库的“大门”,使其“有写”;教师在学生写完草稿后,指导他们“发表”交流,相互评改,培养自主修改的习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写作“窍门”,使其“会写”。第二,以习作空间为横向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全方位导写”。第三,把写作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的视、听、做、思、说、读、写(译)、评、改、交流、发表等认知、思维与表达行为相结合的“全要素导写”之中。

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导”出来的,一字之差反映了两种本质不同的教学观:其一,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不同。“教”是学生原来不会,通过教师教了以后才学会的。“教”是由外到内,是教师外力强加给学生的。“导”是自内而外,是学生原来就有了的生活积累与体验,通过教师的外在引导,学生将其蓄积已久的内在个人情感和思想自由倾诉出来。其二,对教与学双方的定位不同。“教”的对象是被动的,是教与学,授与受,给予与接收的关系。而“导”的教师与学生双方是同步互动的,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案例4-2】《放风筝》看图写话设计[1]

[导写目标]

(1)感悟大自然的美,激发儿童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情感,积累写话素材。

(2)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与书面语表达能力。

(3)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知识迁移,从而积累写话语言。

[导写重点]

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知识迁移,从而积累写话语言。

[导写过程]

一、写前准备

(1)教师课件《放风筝》;

(2)学生收集关于《放风筝》的文章;

(3)学生课前在家放风筝。

二、情境启导

(1)播放《春天在哪里》的轻音乐,出示《放风筝》的课件(学生观察)。

(2)提问:这幅图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图上画的是小朋友。

△他们在放风筝。

(3)教师板书:放风筝

[任何一幅图都有它的主题(中心),在儿童刚涉入看图写话的大门时,教师必须从引导儿童抓主题入手,只有当孩子抓住了主题,他们才能围绕主题去进行观察。学生在动听的音乐中、鲜艳的画面前,情感的思维被激发。]

三、写前点拨

(1)这幅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图上画了草地、小河、大树、天空、风筝、小朋友等。

(2)你能把这些景物用最美的句子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句式:草地上,有________,有________,还有________。

(注意: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语和句子,也可以用你在课外读物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

△草地上,有绿色的大树,有很多花儿,还有五颜六色的风筝。

△绿绿的草地上有一条小溪,天空中有笑眯眯的太阳,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弯弯的小溪旁有碧绿的草地,草地上有五个小朋友在放风筝。

(3)从这些景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

△我知道这是春天。

(4)他们会怎样放风筝呢?合作探讨(四人一组)。

(5)分别请小组代表上台说。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充分运用了知识的迁移性,为学生的学习排除了一个又一个语言思维上的障碍。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种种困难,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另外,在学生观察清楚画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描写得生动;只有根据画面进行扩展,才能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画中的人物活起来。]

(6)你能按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顺序将这幅图说完整吗?

(学生先自由说,接着小组互说,最后指名说。)

[通过这种四要素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能让学生对图进行整体感知,又能培养学生说完整句子的能力,当然在说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只要符合图意都可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求异性。这样的训练就能真正地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作文讲评

1.展病例

草儿绿油油的,有一条小溪在绿的草地上,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天空中有笑眯眯的太阳,弯弯的小溪旁有碧绿的草地,草地上有五个小朋友在放风筝,春天多美丽呀!

2.诊病症

△应该说出时间。

△“一条小溪在绿的草地上”不通顺。

△没有写清楚小朋友怎样放风筝。

3.改病文

针对大家提出的毛病,你能提出修改意见吗?

△开头可以说是春天到了。

△把“一条小溪在绿的草地上”改成“绿的草地上有一条小溪”。

△写清小朋友怎样放风筝。

△应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五、自主修改

针对同桌、小组、老师对自己写话的评价,对照上面的示范点评,请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写话。

▲修改后的习作:

放风筝

春天来了,草儿绿油油的,绿绿的草地上有一条小溪,天空中有笑眯眯的太阳,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弯弯的小溪旁有碧绿的草地,草地上有五个小朋友在放风筝,春天多美丽呀!

天上已经有许多风筝了,有勤劳的小蜜蜂,有美丽的天鹅,有可怕的鳄鱼,还有一架架庞大的飞机……看得我眼花缭乱,我想如果我的风筝能飞到天上去该多好呀!

我拿出我的五角星风筝,套上线,让小刚高高举起风筝,我便放长了线,数完“一,二,三”,我拼命地向顺风的地方跑了起来,风筝慢慢地飞上了天空,风筝越飞越高,看起来越来越小,它正在天空上和其他风筝比高低呢!

我望着天空上那美丽的风筝,开心地笑了。我想:如果我也能飞上天,该多好呀!

复习与思考

1.你怎样看待新课标提出的习作教学目标及目标特点?

2.你觉得作文教学应如何体现习作教学的基本理念?

3.小学三个学段的作文教学的重点各有哪些?你认为怎样训练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写作能力?

4.请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一则习作教学内容,进行“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5.想象作文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文形式。请设计一份想象作文教学设计。

推荐阅读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张化万.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4.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朱水根.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裴海安.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小学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8.郑春.互动评改: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江苏教育研究,2009(12).

9.和玉芬.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探析.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3).

10.王金凤.鼓励自由表达 培养个性作文.基础教育研究,2010(6).

11.吴立岗.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3).

12.魏本亚,张庆,李亮,袁浩,吴忠豪.向于永正学什么?——五位专家一席谈.语文建设,2012(12).

13.刘韵.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1] 中国大学网:《小学作文导写模式》,http://www.unjs.com/k/A/e/201107/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