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阅读教学实验研究(1 / 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历来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阅读教学实验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涌现出许多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例如,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模式”,山东烟台龙口市实验小学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模式”,上海第一师范附小的“愉快教学模式”,北京景山学校的“以名家名篇为主体组织阅读教学模式”等,得到了老师们的广泛关注。下面介绍几项国内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阅读教学实验。

一、“情境教学”实验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依据语文教学规律和儿童心理特点进行“情境教学”实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情境教学”的特点

“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形真”是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性。“情切”是让情感进入课堂,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意远”是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展想象力。“理蕴”是让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力。“情境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让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在认知、教育、发展诸方面的任务,促进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1]

(二)“情境教学”的途径

(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演示情境;(3)以图画再现情境;(4)以音乐渲染情境;(5)以表演体会情境;(6)以语言描绘情境。

(三)“情境教学”的操作程序

把情境教学用于阅读教学,一般的操作程序有以下几步。

1.初读——创设情境抓全篇,重在激发动机

在导入新课和初读课文的教学环节,以语言描绘、创设问题、揭示实物来创设情境,或补充介绍有关内容或人物背景,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全篇的兴趣。例如教《荷花》课时,就可以实物荷花或多媒体对荷花的展示来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向往、探究的心理。

2.细读——强化情境,理解关键词、句、段

细读阶段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段,运用实例点拨、设疑、对比等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从而理解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例如,一位教师在教《七律·长征》时,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

3.精读——欣赏课文精华,凭借情境培养语感

凭借情境,常采用“比较”(增、删、替换、前后调换)和“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形象、节奏、气势以及感情色彩进行推敲、品味,从而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境教学”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在审美体验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变单一的听“分析”为多侧面的感受;在创造的乐趣中自然地协同大脑两半球的活动,变复现型的记忆为灵活运用知识。“情境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发展想象、形成语感、开发智力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二、“主题教学”实验

“主题教学”是由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进行的语文教学研究。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指与生命体验有关的属于“人生意义”的“语词”。它是窦桂梅依据西方统整理论,联想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结合儿童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以及课程单元,从教材自身建构所提出的。

(一)“主题教学”的理念

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主题“牵一发”而“动”教材知识能力体系的“全身”,即由“主题”把那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统整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整体建构立体开放的教学课堂。其特征是丰富性、基础性和发展性。[3]

(二)“主题教学”的操作程序

“主题教学”的静态模式是“文字——图像——符号”,基本操作框架是生活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此框架以发展学生自身言语与精神为要旨。

1.生活切入,探究文本

教师要走进教材,悉心揣摩文本,体悟作者的意图,抓住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世界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探知新的生活走向。例如,教《葡萄沟》一课,就可以围绕“家乡”进行建构——引入描写江南的《小镇的早晨》,加入描绘南国风光的《海滨小城》,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域养育了不同的人民,造成了不同的环境,成为属于他们生命印记的“家乡”——乡音、乡情。[4]

2.比较拓展,升华自我

把散乱的课文组合成主题进行教学,通过拓展、比较,会使学生得到整体的认识和升华。这时的“主题”不单指思想主题,它的核心是“文化”,最终应当上升到哲学意义的层面。

例如,在窦老师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以同一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生活,补充丰富的语文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建构对亲人的理解。[5]

“主题教学”要求教师从专业的高度出发,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自我精神的构建,充分体现母语教育的文化性与哲理性的同时,为学生的生命和精神成长奠基。

三、自主探究式教学实验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聂永春所进行的语文教学研究。

自主探究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策略,是学生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探究式教学最初由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提出,他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来世界的积极态度”[6]。我国的研究者至今仍采用施瓦布的定义来理解探究性教学。

(一)“自主探究教学”的理论概括

“自主探究教学”的核心是对“问题”的探究。聂永春在《基于网络环境建构小学生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指出:“自主探究型教学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7]换言之,问题既是教学的开端,也是教学的主线,还是教学的归宿。

(二)“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

1.注意个别的差异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探究能力,设置不同的探究教学策略,使得教学能满足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2.营造民主的氛围

教师必须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民主氛围。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才能就探究问题进行平等的交流、合作与探究。如聂永春教学《恐龙》一课时,开课伊始,就以充满趣味的“穿越时空隧道”的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同时还设置问题——文中插图中的七种恐龙分别是什么龙?——在老师的趣味问题情境中,产生探究欲望,继而积极主动地深入自学探究的过程中去。[8]

3.提供充裕的时间

在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裕的自学、思考、发问和探究的时间,学生就能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去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4.扩大探究的空间

自主探究式教学所探究的知识、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扩大到课外读物、社会实践等方面。只有创设那些具有宽广探究空间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思维才能得以活跃,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探究教学目的。如聂永春在教《家》时,有学生问道:“为什么不说大海是鱼儿的家,而说小河是鱼儿的家?”聂永春既不直接给学生答案,也不对学生的质疑加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读课外书,自主探究寻找答案。[9]

5.关注评价的方式

评价的方式可采用自我评价、小组内评价、小组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及各种评价主体相互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探究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侧重于评价学生的探究情感态度、探究方法与能力等,在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时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以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

复习与思考

1.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请举出一个教学实例来说明你对“以读为本”的理解。

2.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一篇课文,设计一份教案。

3.通读苏教版或北师大版教材,比较与人教版教材之间的异同。

4.依据阅读教学的一般教学设计流程,思考《生命 生命》的教学设计。

5.查找薛法根老师《燕子》教学实录,仔细阅读并结合阅读教学的理念加以评析。

推荐阅读

1.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刘海涛,王林发.小学语文——名师魅力教学设计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1]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7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9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3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4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同上书,46页。

[6] 刘海涛、王林发:《小学语文——名师魅力教学设计艺术》,194页,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刘海涛、王林发:《小学语文——名师魅力教学设计艺术》,180页,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 同上书,192页。

[9] 同上书,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