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德波林(A.M.Деборин,1881—1963),苏联著名哲学家,出生在立陶宛加盟共和国的科夫诺城。1899年,德波林到乌克兰的克尔森城政府供职,因常与革命秘密团体来往被革职,后回到家乡,并于1902年被警察逮捕。1903年他逃离俄国,侨居瑞士,在伯尔尼大学哲学系攻读历史和哲学,同年加入布尔什维克。1905年德波林脱离布尔什维克,并于1907年加入孟什维克。1908年大学毕业后回国。1917年革命期间,他离开孟什维克,后于1928年加入了联共(布)。十月革命后,德波林主要从事教育和科学编辑工作,曾经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共产主义研究院、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等部门执教。1926年到1930年间担任《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主编,1929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从1935年到1963年去世,他一直在苏联科学院工作,历任哲学研究所所长、共产主义学院主席团委员、苏联科学院历史和哲学部主任、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委员。
主要著作有:《辩证唯物主义》(1909)、《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导论》(1916)、《思想家列宁》(1926)、《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问题》(1929)、《卡尔·马克思和现代性》(1933)、《哲学与政治》(1961)等。
德波林在批判机械论的斗争中,不仅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而且为创立唯物辩证法理论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坚持主张从黑格尔的思想中提取唯物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认为黑格尔思想是辩证法的来源之一。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不正常的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下,德波林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遭到了以米丁等人为首的“正统派”的批判围攻。1930年7月,德波林、卢波尔、史登等10人在《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上联名发表《关于哲学中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文用以反驳米丁等人的责难。本书选取了德波林的《战斗唯物主义者列宁》、《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和《列宁和现时代》3篇著名论述。
在《战斗唯物主义者列宁》一文中,德波林认为,列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反抗者、第一流的政治家和工人阶级的英明领袖,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思想家——战斗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列宁不是从理论到理念的书斋式哲学家,而是具有现实关怀的哲学家,列宁发现了社会的产生、活动和向更高形式过渡即转化为另一种社会机体的特殊规律。列宁要求人们不以冷淡的直观的态度来对待现实,而要根据已经成熟的客观可能性来改变现实,他既是革命思想家,又是现实生活的改造者。列宁是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和马克思一样,认为要用实践来证实思维的真理性,是以人类实践的总和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列宁还出色地回答了什么是客观真理以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列宁批判了波格丹诺夫断言真理只是一种思想形式的见解。列宁很细致地区分了物质、时间、空间等的哲学概念和物理概念,同时指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特点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与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是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社会的完整的世界观。列宁是这种世界观的天才代表,他的每一步实践活动都与他的整个世界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完全被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照耀着。
在《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德波林认为,十月革命同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十月革命正因为正确运用了严格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才得以实现。列宁不仅着重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唯物辩证法,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位天才的辩证论者,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者。德波林认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武器,而国际修正主义在批判“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的“黑格尔公式”的借口下,早已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和崩溃的基本规律,而我们时代的特点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发展我们的科学和唯物辩证法。
在《列宁和现时代》一文中,德波林首先对资产阶级学者中存在的否认马克思是哲学家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马克思是极其伟大的思想家,他之所以能实现科学中的变革,正是因为他反对学究式烦琐哲学的脱离实际。在他看来,从来没有一位思想家像马克思那样对真正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过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创立了唯一科学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中充满了生活,即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德波林认为,伟大思想家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提出了社会生活发展所要求的新的原则、新的认识方法。这些方法和原则适用于整个自然,因为每一个社会阶级都有按照自己的“原则”建立完整世界观的意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家在历史上常常是革命者。马克思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问题,而资产阶级思想家正是由于看不到现实,使得他们不可能真正掌握真理。同时,他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的关系,认为历史的对象不仅有过去,而且还有未来,历史就其自身的实质而言是革命的,人在自己的历史生活中创造了某种独立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克服了唯理论和无根基的相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