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与日俱增,符号世界日渐丰富完善。早在过去的原始时期,符号交流就产生于结绳记事、图腾仪式、象形文字的人类文明中。从具体质朴的物理世界到抽象丰富的符号世界,人类精神文化中所有形式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符号”——记号、标记、信息的载体,是一种感官系统所感知的对象。对象代表了一定的事物,集体所认同的公共约定。符号具有认知与交际功能,能利用见到的代号代表复杂的事物或概念,通过符形来传达信息。
符号学(Semiotics)最早是本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re)、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士(Pierce)提出的。前者着重于符号在社会生活的意义,与心理学联系;后者着重于符号的逻辑意义,与逻辑学联系。大约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符号学才作为一门学问得以研究。现在符号学已经成为一项科学研究,其理论成果也已经渗透到其他诸多学科之中。设计与符号学关系密切。随后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逻辑学、文化哲学和美学这些学术领域的探索,现代符号学从中诞生。针对语言的符号性质,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对其投入关注,数千年前的《易经》堪称符号学史上一大奇迹,它建立了包含今天所说的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完整符号系统。
符号学在图形用户界面中的表现属于应用层面,在符号学应用研究领域的探索,国外涉入较早。符号学的传播方式有三种,其一适用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方式为:共同经验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基于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的共同经验范围所交集形成的共同认知,最后促成我们所说的具有约定俗成特性的符号。
索绪尔与皮尔斯是符号学研究领域的先驱者,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学为欧洲符号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概念,他将符号学分解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即指称物和被指称物两个部分,也就是形式与内容。
相对于索绪尔的研究方法是围绕能指和所指两个侧面展开的二元化,皮尔斯则是三元化的研究方法。他认为符号学含有符号、客观对象、解释这三项,弥补触及了索绪尔没有涉及的部分。皮尔斯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者,他的符号学理论建立在对意义、表征、符号概念的逻辑学研究基础之上,概括起来为三种范畴:设计感觉质,人的经验,思维三个层面。即媒介物、对象指涉、解释这三要素构成的三角形关系。他的理论具有普适性,适用于任何领域,被称为“广义符号学”。听到为数最多的要数对象关联层下的三个下位符号:图像符号(icon)、标识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
符号的起源是劳动。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实用和审美两种需求,并且已经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以自觉或不自觉的符号行为丰富着生活。从我们祖先的结绳记事到歌舞图腾,都是维护社会传统秩序的信息符号。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和代码系统。当然,符号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当广泛,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使得语意学对设计也有实际的指导作用。通常来说,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
设计中符号的特性:
①认知性:设计中,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例如,我国的几大银行的标志都采用中国古钱币作为基本型,这正是因为古钱币能够准确地传达金融机构这一信息,具有极强的认知性。如果一项设计作品不能为人认知,让人不知所云,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②普遍性:现代设计是为大工业生产服务的,设计作品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设计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设计人员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花了很大功夫做出的东西,却不被客户接受,这时设计者也许会抱怨客户欣赏水平不够,其实有时客户比设计者更了解受众。设计者只有找出让自己、客户、消费者都能理解的设计语言,才能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符号的普遍性这一特性,在许多公共场所的标牌设计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如公共卫生间的男女标识,相信不论男女老幼,文化深浅,都能够清楚分辨。
③约束性:任何语言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被理解,只有具备有关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接受到该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只有符合特定背景的符号才能在这一范围内被接受。比如,德国招贴艺术大师冈特·兰堡(Gunter Ranbow)的作品中常出现土豆形象,对于不了解德国的人来说,可能看不懂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有知道土豆对于德国人的特殊意义,才能够明白设计者对土豆如此钟情的原因。
④独特性:符号一般强调求同,这样才容易被理解。但是,在设计中求异常常是关键。因为比较形式和内容,前者绝对是更值得深究的。同样是针对一个主题,我们必须找出与之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图像符号的表征方法为对对象的写实或者模仿来表征的,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有明显的可感知特性。比如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回收站用垃圾桶来表意;用折了角的纸代表文档;文件夹的含义直接采用文件夹工具图标来表征。图像符号的设计让用户在使用认知过程中带有愉悦感,一方面形态语义比较直观易懂;另一方面在身处非物质化时代下,对虚拟世界的认知能立刻联想到现实中的物理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图形界面中越来越多呈现出“拟物化”设计。
标识符号则不是像图形符号直接描摹对象事物的形态,它与表征对象存在着因果或者接近的逻辑性的联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要属公共导向中的指示符号,鉴于导向系统中的建筑物出口处通常用“门”这个图形概念来表征,所以沿用到图形用户界面中网站的首页,通常采用小房子图形来表征用户的浏览步骤一直退后到当前网站的“家门口”,即首页。而图形用户界面中还大量得运用了上下左右不同方向,直线型或曲线型的箭头,它们都来自传统的公共导向系统中。包括界面中常用的“刷新”图标,源于国际环保组织统一认证标识中的“循环利用回收”标识简化而来的。
除此以外,导航、菜单、搜索、等交互控件的链接节点也都是标识符号。
象征符号则与表征的对象没有相似性或直接的联系,它是庞大图形符号中最为抽象含蓄的表意符号。它所指涉的对象与本身没有造型上的相似或关联,而是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它是群体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表征方式。例如公司标识、文字、数字、颜色、姿势、旗帜、宗教形象,这些带有浓烈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符号都属于象征符号。例如最早出现于微软XP操作系统中的共享图标为一个托手的形态来表征,至今沿用于其他界面媒介共享语义的图标中;又例如竖起大拇指在网页中表征“支持”的语义,这些属于手势象征符号范畴。代表产品或者公司企业形象的logo,通常作为其网站的导航栏上的“首页”图标,这也是作为象征符号的用法。
在图形用户界面中采用象征符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谨慎地对待,因为由于各个民族具有自己群体的共识符号,不利于跨国界交流。我们提倡在本地化的语境中强调民族化的元素符号,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仍然是需遵循跨地域跨文化的符号运用准则。甚至是同一地域中的文化在不同时期也会出现持有符号意义的变化(如图7-2-1)。
图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