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了,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被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
①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无物不可以消费。”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②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英国学者卢瑞(Celia Lury)认为: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
③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恰呈现这一特征。美国就是由消费者构成的国度。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美国人无处不与消费打交道。美国人有时也担心失去更有意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他们对消费主义的不适和抨击从来不很强烈。
消费大众是消费社会的主体。消费大众既不是过去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民众或老百姓。传统社会的贵族和知识分子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也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或说享用者。而传统社会的民众,他们主要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者,当然为了社会的再生产,他们也最低限度地消费着社会的物质产品,但他们与精神产品(主要指专门的、高雅的精神产品)的生产、享用或消费无缘。比如他们不识字,因此不能阅读;又比如中国古代传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贵族或士大夫阶层的专利,与一般的老百姓无涉。虽然民众也有自己的文化,也不断地创造和享用自己的文化产品,但大都处于分散和孤立的状态,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很有限,属于所谓的民“俗”文化的范畴,为统治阶级所看轻,而且传统社会不太承认其所具有的精神意义和价值。
但现代社会中,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由于经济和技术的持续发展,大量富余产品的出现、劳动者收入的普遍提高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培育出了一个巨大的社会消费群体,即消费大众。以生产为中心转化成以消费为中心,社会进入了消费主义时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也逐渐出现了相似的情况。消费大众在一定程度上抹平了过去泾渭分明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异。从社会的物质产品也好到精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消费大众不仅是社会的生产主体,而且成了社会的消费主体。
图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