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世纪前期,德意志制造联盟和包豪斯致力推进生活与艺术的统一,并最终形成了20世纪最具影响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产生了所谓的“机器美学”,在设计艺术美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其多元化的设计理念丰富了现代设计美学的内容。设计艺术美学的发展与现代设计艺术的突飞猛进是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主义是20世纪设计的核心,可以说工业化的到来直接导致现代主义的产生。产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社会后的第二次巨大变革,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诸多变化,人类为生存开展的生产活动也发生了变化。设计的实现材料、工艺都与过去有所不同,所以设计美学方面的变化不可避免。
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特征包括如三个方面:一、功能主义是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内容;二、现代主义设计的受众是大众群体,这与以往的精英设计截然不同,现代注意注重规范性、系列性、批量化,反对个性;三、在机器充满社会的现状,主张寻找新的设计形式,建立新的设计美学。
①功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前期的诸多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为功能主义的形成作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在工业化进程中,除了威廉·莫里斯所主张的艺术、设计回归到中世纪的消极主张以外,很多艺术家是处于矛盾心理中,由此而出现了前面章节所提到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运动等。
②功能主义的确立
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路易斯,沙利文(Louis H Sullivan,1856-1924)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还强调“哪里的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这句话不仅对美国甚至对日后德国包豪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现代设计最有影响力的信条之一。芝加哥出现了大批的现代性经典形象如同摩天大楼。这些建筑注重最单纯的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表现,立面简洁、明确,并采用了整齐排列的大片玻璃窗建筑的沉闷之感。
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ud Wright,1869-1959)进一步发展了沙利文的思想,把功能主义又进一步发展到了住宅建筑的领域,提出了“有机建筑”概念,即建筑的功能、结构、适当的装饰与建筑的环境融为一体,强调建筑的整体性,使建筑的每一部分都与整体协调。经过长期的发展,功能主义逐步成为40至7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至被称作为“国际主义”风格。功能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发展到对其他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形成流行一时的风格。
功能主义的发展最后导致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所有的世界大都会几乎变得一模一样,设计探索多元化的努力消失了,被追求单一化的国际主义设计取代。功能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许多设计师和美学家努力创造符合机器化大生产的设计形式,人们的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渐建立起新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美学,在一定层度上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艺术设计的同步发展,建立了理性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形成特定时代的设计形式。
图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