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后工业化时代艺术设计的流变(1 / 1)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开始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战后重建时期,逐步进入了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描述的丰裕社会阶段。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注意到设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50年代和60年代中,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拟定了自己的设计政策,特别是德国、日本、英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由国家的立法机构比如国会、议会通过立法程序,把设计作为国家政策确立下来,从而大大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设计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可以说在这个时期体现得最充分。这也是设计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一个关键时期。正因为如此,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也得到了官方的肯定。

美国制作的产品把美国的通俗、大众文化以非常具有侵略性的方式带到全世界,它们展示了一种新的面貌,美国生活方式,也就是消费文化的方式,把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消费社会以华丽的光彩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影响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各国的设计。在物质极为匮乏的战后年代,西方人最感兴趣的不是设计的典雅和品味,而是美国式的大众物质文化,它们提供给百姓以方便和舒适的新生活。于是,西方各国在50年代后半期开始学习和模仿美国大众文化,连同美国设计的核心,即强调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的式样设计方式也兼收并蓄,一同吸收。

战前设计师们仅仅是讨论、创造、追随某种单一的风格,而在新的市场情况下,这种单一风格垄断某个时期市场情况已经不复存在,现在他们不得不讨论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不同风格,以往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单一风格设计已经不可能再适应现代市场学的因素,特别是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消费心理的调查开始被设计界应用。这样,设计就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了,。设计上为适应多种要求现风格上的折中主义方式,也越来越重视短期消费需求,而比较被少强调长期、耐用的设计特点。战后的消费社会越来越多地倾向用毕即弃的产品,因而,在设计上针对风格的短期规划、短期考虑比坎前的长期考虑看来更加适合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