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1 / 1)

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珍重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一方面是基于少数大学生道德、法律与责任意识淡薄的现实,另一方面是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

一、大学生命教育的相对缺失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探究其原因,是耐受挫折的能力较低。社会迅速发展,有时社会消极现象会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些构成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沉重压力。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思想观念选择的困惑。思想决定人的行为,社会不良风气渗入校园,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在面对不良社会风气时,少数大学生容易迷失自己,否定之前所受的正统教育,甚至否定一切,产生厌世弃世的念头。第二类是家庭中的压力或重大变故,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创伤。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面对生活的拮据时会产生巨大的压力,而父母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或不切实际也会造成无形的压力,使大学生形成不良心态,

消极应对。第三类是人际关系和感情问题处理不当,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一些大学生情感上依赖性强,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也不善于管理情绪,不懂得合理转移情绪和宣泄情绪。一旦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或失恋就会无法忍受痛苦,

失去生活的信心。第四类是就业压力。大学生人才市场需求过剩,毕业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加剧了悲观情绪和不良反应。

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大学生忍受挫折能力比较弱。从内因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内分泌机能旺盛,遇事易冲动;二是自主思考能力差,缺乏自主选择能力,自我认同感差;三是个人意志薄弱,抗挫能力低;四是认知上出现偏差,一遇到困难就夸大挫折、否定自己,对事情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对死亡、生命不能正确地认识;五是性格自卑内向,不会正确发泄自已的不良情绪,往往会影响身心健康。

因此,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整个家庭,还是学校的各个阶段都要普及生命教育,同时需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案、有方法,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心理不良反应做好心理干预工作,提高大学生抗挫能力,增强维护生命的自觉性。

二、开展生命教育,构建健康生命观

大学生生命教育应结合时代特点,注重挫折与感恩教育,也就是说,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应包含死亡教育、挫折教育、感恩责任教育,并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从宏观层面上来说,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全社会都应该关注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助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挫折观,加强大学生生命挫折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在人生道路上,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挫折不是坏事,而是通向理想道路、光明大道的一个台阶,要善于在挫折中学习成长。对待挫折,能“知耻而后勇”;面对挫折,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待不愉快的人和事,能“以直报怨,以德报怨”;面对自己的不利因素,相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解决挫折最好的方法是靠自己,“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其次,开展感恩责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大学生亲情、友情、爱情教育,创设感恩环境,用情感人的同时使大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一个感恩社会并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就会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负责,也会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再次,开展死亡教育,引导合理死亡观。在大学生命教育中,对于死亡的科普知识很少,很多学生对死亡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死亡教育就是以死亡为主题,促使大学生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打破大学生对死亡的畏惧感的教育教学过程。大学生命教育课堂可以设置相应的专题或课程,全面介绍死亡的知识,使学生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死亡,透过对死亡的了解,明白生命的有限性和不可逆性,认知到生命的宝贵,从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